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潤醫療退出IOT業務 行業積極響應醫療公益新政

2025-08-27 14:3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蚌埠新聞網)

轉自:蚌埠新聞網

引言:華潤醫療逐步退出IOT業務的決定,引發了醫療行業對社會資本辦醫如何平衡公益性與可持續性發展的深度思考。

2025年8月,華潤醫療(HK.1515)發佈公告,宣佈逐步退出IOT(投資-運營-移交)業務模式。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華潤醫療作為央企醫療上市公司在合規層面的努力,也引發了行業對醫療投資模式可持續性的深度思考。

在堅持醫療公益性的政策導向下,如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成為擺在所有醫療健康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業務模式轉型,順應法規政策要求

IOT模式即"投資-運行-移交"模式,曾是社會資本參與非營利性醫院運營的方式之一。該模式在特定時期為社會資本辦醫提供了可行路徑。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衞生與健康促進法》正式實施,第39條明確規定: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得向舉辦人、出資人分配或變相分配收益。

在健康中國戰略里,提倡「建設健康中國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基本醫療衞生事業的公益性屬性",但是IOT模式的本質卻是投資非營利性醫院並從醫院收支結余中獲取投資回報。這種模式無論如何變通和設計,都無法解決IOT模式因變相分配非營利性醫院收益,而違背「健促法」相關規定的問題。所以此次華潤醫療的業務調整,直接體現出醫療健康企業積極順應法律法規要求,主動優化業務結構的努力。這種調整不僅涉及IOT業務,更引發了行業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投資管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醫療公益屬性,行業發展根本遵循

醫療衞生事業關係人民羣眾健康福祉,具有鮮明的社會公益屬性。近年來,隨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堅持醫療衞生事業的公益性已成為行業共識。

華潤醫療作為大型醫療集團,旗下運營百余家醫療機構,其中絕大多數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這種情況下,如何既保證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又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入探索和創新實踐。

行業專家指出,醫療健康企業應當超越短期利益考量,更加註重長期社會價值的創造。這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也契合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信息披露規範,上市公司面臨的重要課題

作為港股上市公司,華潤醫療的業務結構調整也引發了市場對醫療健康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範的關注。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公司利潤結構中包含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收支結余。

根據公開信息可以得知:合併其自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收支結余是其所披露的上市公司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華潤醫療向公眾及投資者披露的可分配利潤的一大部分是其自有非營利性醫院的收支結余。

從會計準則角度看,合併報表包含非營利性機構的收支結余是常見做法。然而,如果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把這種合併利潤作為可分配利潤則證明其在合規層面存在問題。因為根據「健促法」相關規定,華潤醫療所屬的眾多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收支結余是不能向華潤醫療分配的,也就更不可能向上市公司的股東或投資者分配。因此,通過合併所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收支結余而形成的合併利潤並不是上市公司真正意義上的可分配利潤。而將這種合併利潤作為可分配利潤向投資者披露,會無法完全反映企業其真實的可分配利潤,投資者需審慎理解。這不僅是華潤醫療需要面對的課題,也是整個行業在現行監管政策環境下需要共同探索的領域。準確的信息披露實踐有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可持續發展,需要行業共同探索

華潤醫療在公告中表示,2025年下半年公司將積極改善收入結構,推動管理精細化,控制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這表明公司正在探索新的發展路徑。醫療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通過提升運營效率、優化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模式等方式,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這要求企業不僅要關注短期財務表現,更要注重長期能力建設,包括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從而構建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多方協同發力,共建健康產業生態

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協同發力。政府部門需要繼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企業發展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引和預期。企業應當主動適應政策環境變化,加強內部治理,提升合規水平,探索創新模式。特別是在公益性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方面,需要大膽探索、謹慎實踐。投資機構和社會公眾也應當更加理性地看待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特點,給予企業足夠的轉型空間和發展耐心,共同促進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華潤醫療的業務調整反映了醫療健康產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在堅持醫療公益性的前提下,如何探索出符合法律法規、兼顧各方利益的發展模式,需要行業共同努力。

隨着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和市場機制的日益成熟,醫療健康產業有望走上更加規範、可持續的發展軌道,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羣眾的健康需求,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業務調整,更是整個行業走向成熟發展的必經過程。唯有堅持醫療公益性本質,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運營效率,才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