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盛京銀行啟動退市!東北「銀行F4」港股三退一困

2025-08-27 13:52

8月26日,沈陽盛京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盛京金控」)與盛京銀行(02066)聯合發佈公告,宣佈盛京金控將通過自願有條件全面現金要約,收購盛京銀行全部已發行H股及內資股(其及一致行動人士已持有部分除外),同時擬推動盛京銀行H股從聯交所退市,相關H股股份將於8月27日恢復買賣。

公告顯示,本次要約分為H股與內資股兩部分: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將代表盛京金控,以每股1.32港元的價格收購獨立H股股東持有的H股,該價格較盛京銀行H股最后交易日(8月14日)聯交所收盤價1.14港元溢價約15.8%,較此前5個、60個、18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分別溢價17.4%、10.5%、18.8%;內資股要約價則為每股1.2元人民幣,與H股要約價按公告當日匯率折算后的金額一致。

若要約獲全數接納,盛京金控需支付的總現金代價約為29.7億港元(H股部分)及39.3億元人民幣(內資股部分),中金公司已確認盛京金控具備足額財務資源履行付款義務,其全資附屬公司財達通資本將代為支付H股要約代價。

本次要約的生效需滿足多項核心條件,包括:獨立H股股東在類別股東大會上以不少於75%贊成票通過退市決議,且反對票不超過10%;盛京銀行臨時股東大會以不少於三分之二贊成票通過退市特別決議;要約截止前,盛京金控及一致行動人士通過要約持有盛京銀行超50%投票權,且獲獨立H股股東持有的90%以上H股接納;同時需取得香港證監會企業融資部執行人員對相關收購守則規則的豁免等。值得注意的是,H股要約的上述股東表決、持股比例等核心條件不可豁免,若任一條件未達成或未獲豁免(可豁免條款除外),H股要約將告失效。

退市安排方面,若H股要約最終無條件生效,盛京銀行將依據聯交所上市規則第6.12條申請H股退市。公告特別提示,根據中國法律及銀行章程,盛京金控無權強制收購未接納要約的H股,若獨立H股股東拒絕要約且銀行最終退市,其持有的證券將不再在任何交易所上市,流動性可能大幅削弱,且銀行后續將不再受聯交所上市規則約束。不過,獨立H股股東可通過在類別股東大會或臨時股東大會投票反對退市,若類別大會上反對票超獨立H股股東持股表決權的10%,要約將無法無條件生效,銀行將繼續維持聯交所上市地位。

據悉,盛京金控為沈陽市屬國有控股企業,其控股股東為沈陽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及間接控制其91.5%股份;截至公告日,盛京金控及一致行動人士已持有盛京銀行37.2%的已發行股本。

本次要約旨在為股東提供現金變現機會,並優化銀行資源配置——公告提及,過去一年多盛京銀行H股成交低迷,近90日、180日平均每日成交量僅佔已發行H股總數的0.0025%、0.0345%,上市地位已難以成為有效融資渠道,退市后銀行可節省上市成本,聚焦區域業務發展。

盛京銀行高光再難重現

作為東北地區曾經規模最大的城市商業銀行,盛京銀行前身為1997年成立的沈陽市商業銀行,2007年完成更名,2014年登陸香港聯交所,2019年迎來發展巔峰——彼時營收達210.1億元、淨利潤54.4億元,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一度成為東北城商行的標杆。

轉折始於2020年,因深度綁定房地產行業,盛京銀行向恆大集團提供的貸款后續暴露風險,不良貸款率從2018年的1.71%飆升至2021年的3.28%,當年淨利潤暴跌66.6%至4億元;2022年雖在沈陽國資主導下完成重組,但「恆大后遺症」持續發酵。

截至2024年末,其總資產規模達1.1萬億元,同比增長4%,發放貸款總額5006億元,同比增長4.8%,吸收存款總額7806億元,同比增長2.6%,但規模擴張未能扭轉盈利頹勢————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5.8億元,較上年同期鋭減14.6%,首次跌破百億元大關;歸母淨利潤同步下滑15.2%至6.2億元,盈利能力持續弱化,這已是該行連續第二年深陷營收淨利雙降困境。

回溯2023年,其營業收入100.4億元,同比驟降37.9%,淨利潤7.3億元,同比減少25.3%。對比歷史峰值,當前營收規模已萎縮近六成,淨利潤更不足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從「F4」到獨苗一根

盛京銀行的起伏並非個例,而是東北區域上市銀行整體命運的縮影。

曾經,東北擁有錦州銀行、九臺農商行、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06138)四家港股上市銀行,被稱為「東北上市銀行F4」,它們的股市軌跡共同勾勒出區域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的掙扎與退潮。

錦州銀行2015年12月以4.67港元的開盤價登陸港交所,初期憑藉區域龍頭地位獲得市場關注,但其股價在2019年業績暴雷虧損45億元后持續崩塌,2023年1月停牌前已跌至1.38港元,較上市首日跌幅超70%,市值蒸發逾七成。停牌前15個月間,該行H股日均成交量不足總股本的0.01%,融資功能完全喪失,最終在2024年4月由遼寧金控以要約收購方式完成退市,成為港股第三家退市的商業銀行。

九臺農商行的命運更為唏噓,這家2017年1月上市的東北首家農商銀行,股價曾觸及3.591港元高點,卻在2025年3月停牌前跌至0.41港元,較歷史峰值暴跌88.6%。在2025年7月,吉林金控提出以0.7港元的要約價主動退市,較停牌價溢價70.7%。

目前,僅剩哈爾濱銀行仍維持上市地位,但其股價也長期低於0.5港元,2024年雖以142億元營收保持東北銀行營收首位,卻面臨不良貸款率2.18%、零售業務轉型乏力的壓力,市場認可度持續低迷。

港股內地城農商行集體「失血」

問題並不僅侷限於東北上市銀行,港股市場中,內地城農商行正集體陷入流動性枯竭困局。

截至目前,港股上市銀行中股價跌破1港元的「仙股」銀行已達3家,且均為內地城商行,哈爾濱銀行報0.46港元、中原銀行(01216)0.36港元、甘肅銀行(02139)0.29港元。

更嚴峻的是交易活躍度的崩塌,數據顯示,當前港股上市的30余家內地銀行中,已有17家區間日均成交額跌破千萬元門檻,其中更有10家不足百萬元——盛京銀行日均成交額僅89.3萬元,宜賓銀行87.1萬元,中原銀行、甘肅銀行分別低至60.4萬元、53.1萬元……九臺農商銀行、瀘州銀行等更是降至十余萬元級,廣州農商銀行、九江銀行日均成交額不足3萬元,威海銀行僅5788元,近乎「零成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