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2:52
(來源:環球豪源基金)
説到悶聲發大財的行業巨頭,紫金礦業絕對算得上教科書級案例。
這家成立30余年的礦業龍頭,看似低調,實則早已在全球資源版圖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你以為它只是「靠天吃飯」的周期股?其實它的賺錢能力遠超想象,甚至正在蜕變為一家成長型巨頭。
一、財報亮瞎眼:淨利潤翻倍,現金流碾壓同行
先看一組硬核數據:2024年,紫金礦業營收突破3000億大關,達到3036億元;淨利潤更是同比暴漲51.76%,飆升至320.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更驚人的是,其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高達488.6億元,同比增速32.56%,比淨利潤還多出近170億!
這意味着什麼?公司實際到手的錢比賬面上的利潤還要多。
如果拉長時間線,2020年至今,紫金礦業累計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達到1547.4億元,是同期淨利潤總和的1.6倍。換句話説,這家公司的「造血能力」遠比你看到的財報更強勁。
二、真金白銀回饋股東:分紅五年翻三倍,股息率穩居高位
光會賺錢不算本事,捨得給股東分錢纔是真良心。
2024年,紫金礦業的港股分紅預案為每10股派發2.8元,疊加中期分紅后,全年分紅總額高達101億元。按當前股價計算,股息率穩穩站在2%以上。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過去五年,紫金的分紅堪稱「火箭式增長」:從2020年的31.59億元一路飆至2024年的101億元,累計分紅303.7億元。
若從A股上市算起,其總分紅金額已突破560億元。平均每年掏出超百億真金白銀,這樣的「土豪」操作,在A股資源板塊實屬罕見。
三、黃金賽道爆發:價格漲破天際,產能持續擴張
如果説紫金過去靠的是周期紅利,那麼未來它正憑藉「黃金+銅」雙引擎,徹底撕掉「周期股」標籤。
1.黃金:價格狂飆疊加產能放量
作為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2024年佔比近50%),黃金業務堪稱業績「扛把子」。
倫敦金現貨價格從2024年初的每盎司約2370美元,一路漲至年底的3000美元,年內漲幅超26%。進入2025年,金價更是勢如破竹,3月一度突破3000美元/盎司,較年初再漲15%。
價格飆升的同時,紫金的黃金產能也在狂飆。2025年預計礦產金產量達85噸,同比增長16.4%;到2028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100-110噸,年複合增長率約10%。量價齊升的黃金業務,未來五年至少貢獻千億級營收增量。
更值得期待的是長期趨勢。美國銀行預測,2030年國際金價可能衝擊4800美元/盎司。全球經濟脆弱性加劇、地緣衝突頻發、央行持續購金……這些因素都在為金價「託底」。而紫金手握全球第七大黃金產能,無疑是這波超級周期的最強受益者。
2.銅:AI革命引爆需求,供應缺口十年難填
如果説黃金是「避險之王」,銅則是「未來金屬」。必和必拓CEO近期直言:未來十年全球銅缺口將達1000萬噸。背后的推手是什麼?
AI算力基建:全球瘋狂建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到2050年,僅數據中心對銅的年需求量就將從50萬噸暴增至300萬噸。
新能源革命:電動車、光伏、風電的普及,讓銅在電力傳輸領域的佔比逼近50%。
全球基建潮:亞非拉新興市場對電網、交通設施的需求井噴,銅的消費量持續攀升。
而紫金礦業的銅產量已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五,手握全球頂級礦山資源。
當銅價隨着缺口擴大進入長牛通道,這塊業務的利潤彈性可能比黃金更驚人。
四、逆周期併購:累計併購金額超 600 億元
分析紫金礦業的護城河,有三大:技術實力、成本控制、逆周期併購。
技術實力方面:獨創「礦石流五環歸一」模式,專治各種「雞肋礦」;技術儲備包括127項發明專利、187項科研成果,連「低品位難處理黃金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這種超長名字的機構都自己建。
成本控制方面:被喻為摳門到極致的「礦界拼多多」,銅礦C1成本比行業均值低15%,金礦成本比全球前十大金企低20%。
但支撐紫金礦業體量迅速擴大的是逆周期併購能力。
紫金礦業堪稱礦業界的「逆周期獵手」:如2015年38億收購卡莫阿銅礦(現價值超2000億),2022年59億拿下亞洲最大鉬礦,2024年收購加納Akyem金礦(年產黃金8噸的現金奶牛)。
祕訣在於「三不原則」:不追熱點、不湊熱鬧、不懼冷門,專挑別人不敢要的「問題資產」改造。
併購在紫金礦業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12 年至今累計併購金額超 600 億元,每一步併購都帶來豐厚回報。
紫金礦業的併購歷史如下:
2002年:低價收購了貴州水銀洞金礦、新疆阿舍勒銅鋅礦、吉林琿春金銅礦、西玉龍銅礦四個礦。
2006年:併購了青海德爾尼銅礦、西藏玉龍銅礦、黑龍江多寶山銅礦、新疆蒙庫鐵礦。同年,通過股權併購控股了蒙古納日陶勒蓋金礦、越南大班鉛鋅礦及周邊鐵礦,併入股南非礦務公司RidgeMining成為最大股東。
2007年:聯合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廈門建發股份成立廈門紫金銅冠,以14億元收購英國蒙特瑞科公司90%股份,獲得祕魯白河銅礦礦業權。
2011年:收購吉爾吉斯坦第三大金礦奧同克60%股份。
2012年:收購諾頓金田89.15%權益,2015年6月獲得諾頓100%權益。
2014年:收購剛果穆索諾伊礦業簡易股份公司51%股份,后增持至72%。
2015年:以每股0.1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鳳凰黃金公司股份;收購巴里克(新幾內亞)有限公司50%股權+50%債權;作價4.12億美元收購剛果(金)卡莫阿控股公司49.5%股權。
2018年:3.5億美元收購塞爾維亞RTB Bor銅礦63%股權。
2019年:13.9億美元收購Nevsun 100%股權,旗下擁有塞爾維亞Timok銅金礦及非洲厄立特里亞在產礦山Bisha銅鋅礦。
2020年:收購武里蒂卡金礦、西藏巨龍銅業50.1%權益、圭亞那奧羅拉金礦100%權益。
2021年:完成了對阿根廷3Q鋰鹽湖的併購。
2022年:出資76.82億元收購收購西藏拉果錯鹽湖鋰礦70%權益;以18億元收購湖南厚道礦業有限公司71.14%股權;40億元收購海域金礦項目權益;26億元收購南美最大在產金礦之一的Rosebel金礦項目;59億元攬獲位於安徽的全球儲量最大單體鉬礦;40.63億元收購招金礦業20%股權及海域金礦30%權益,16.14億元收購江南化工11.99%股份,增至21.81%。
2023年:7月,通過增資天齊獲得盛合鋰業20%股份;8月,16.46億元收購中匯實業48.591%股權,獲得西藏朱諾銅礦相對控股權。
2024年:9月,紫金礦業全資子公司紫金南投成為龍高股份第二大股東,金山(香港)國際礦業有限公司認購萬國黃金集團約15.28%股份。10-11月,完成對加納Akyem金礦和祕魯La Arena銅金礦的收購。
2025年:1月16日,公告全資子公司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計劃以137.29億元收購藏格礦業24.82%股份,交易完成后將持有藏格礦業25%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
在三大護城河「技術實力、成本控制、逆周期併購」構築之下形成了兩大絕活:
1. 逆周期囤貨:專挑金屬價格低谷期掃貨,2020年銅價低迷時豪擲200億收購,3年后價格翻倍。
2. 順周期賣貨:2024年金價突破2100美元/盎司時,黃金銷量同比激增30%。
附:
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談併購策略
(財聯社新聞)素有「併購王」之稱的紫金礦業,在過去一年有色金屬價格高企背景下,其出手速度並未受到影響。公司董事長陳景河認為,行業高價背景下,仍有性價比較高的項目。
在2025年3月24日召開的2024年業績説明會上,有機構問及紫金礦業併購策略時,陳景河迴應道,自己非常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陳景河表示,實施併購,是公司既定的策略。即使在銅、金等金屬行業高價位背景下,仍有相對性價比較高的項目,公司不會去買「很貴的」標的,也不會不惜代價去實現某一個目標。
他表示,在併購時,如果從賣方給出的估值模型來測算,項目確實會比較貴,但公司還要從資源儲量增幅空間,接管以后成本的下降空間等方面來考量,未來是否會有更進一步的改進空間;並從四個方面闡釋了公司的併購策略。
一是,從礦的品種來看,選擇跟未來社會發展成長性契合度較高的品種,比如,銅在新能源、智能化進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當前地緣政治衝突、全球央行貨幣超發等情況下黃金價格節節高升,未來黃金也是公司在投資併購方面非常重要的標的之一。
二是,地域選擇方面,公司堅持全球化發展戰略不會動搖,考慮到地緣政治等方面影響,全面加大與中國周邊國家的投資。在投資環境有一些問題的國家,標的肯定會便宜些,在各方面條件較好的區域,標的肯定會貴些,這就需要公司內部去權衡各種利弊。
三是,在投資項目選擇上,現在特別關注在產項目的一些併購,這樣完成併購后,很快就會在業績上得到兑現。
四是,目前,海外風險在提高,紫金礦業秉承共同發展理念,在開發任何一個項目時,都能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作為公司的責任去執行,這樣就能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進而提升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2024年以來,以銅、金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價格屢創新高后,紫金礦業發生了五筆大規模併購,總金額超240億元。
紫金礦業官網顯示,除公司起家於福建上杭縣紫金山金銅礦外,其余國內14處礦山資產均來自各種形式的收併購。公司海外礦山項目遍佈中亞、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19處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業績説明會上,陳景河坦言目前公司市值管理做的「不算很好」,在目前高成長性背景下,從全球銅業上市公司來看,公司在估值上表現不如南方銅業、自由港麥克莫蘭銅金(下稱,自由港)。
紫金礦業董事會祕書鄭友誠補充道,公司PE(動態市盈率)大概在14倍左右,但全球礦業中主營銅、金的公司平均PE水平在20倍以上。
數據顯示,近十二個月,自由港、南方銅業動態市盈率分別約為31倍、24倍。
業績方面,紫金礦業2024年業績創歷史新高,其中營收達3036.40億元,首次突破三千億大關,同比增長3.49%;歸母淨利潤為320.51億元,同比增長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