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底單根光纖傳輸容量紀錄刷新

2025-08-27 08:09

  羊城晚報訊 記者李旭、通訊員吳思銘報道: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牽頭聯合研究團隊突破海底多芯光纖通信關鍵技術,完成了C+L波段包層泵浦多芯光纖放大器的海底空分複用現場傳輸實驗,創下海底單根光纖傳輸140公里、410.5太比特/秒的傳輸容量紀錄,相當於一秒內下載了4000部4K電影。

  海底光纖光纜擴容近年需求強烈

  海底光纜作為承載全球信息流動的「大動脈」,一直是大國博弈的關鍵領域。由於建設難度和成本極高,海底光纜的使用周期普遍超過25年,但在互聯網時代,全球數據傳輸量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就要求海底光纜在鋪設時必須具備遠超當前極限的傳輸容量,以滿足整個生命周期內信息傳輸量的快速增長需求。近年來,標準單模光纖通信的傳輸容量已逐漸逼近物理極限,但現有的光纖通信技術卻難以大幅提高標準單模光纖的傳輸容量,這與海底光纜不斷增長的傳輸容量需求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近年來,空分複用技術被全球產業界和學術界認為是進一步提升單纖通信容量的關鍵路徑。空分複用通過在單根光纖中利用多個獨立的空間信道同時傳輸信號,可極大地增加單根光纖的傳輸容量。在多芯光纖通信系統中,單根光纖中的多個纖芯就如同多條並行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個纖芯都可以獨立傳輸數據,從而顯著提高整體的傳輸能力。目前,爲了規範和引領空分複用通信技術的發展,國際電信聯盟(ITU)已啟動了空分複用相關標準的制定,有望推動光纖通信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我國首條七芯海底光纜成功鋪設

  面對產業需求和國際競爭,南方海洋實驗室牽頭成立與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聯合攻關團隊。團隊聯合了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海洋網絡設備有限公司等海底光纜研發製造領域龍頭企業,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等海底光纜建設運營龍頭企業,杭州硫通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專注於空分複用通信系統的專精尖企業,以及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光通信研究團隊。

  經過多年的艱苦研究和反覆試驗,聯合團隊逐個解決了多芯光纖製備工藝、多芯光纖放大器、多芯模式複用器/解複用器、低功耗極簡MIMO等關鍵核心技術,完成了海底大容量多芯光纖通信系統驗證。此外,聯合團隊基於全自研技術,成功鋪設了我國第一條七芯海底光纜,其中海底部分長度超過25公里、岸上部分長度10公里。研究團隊通過連接海纜中4根七芯光纖,構成140公里的傳輸鏈路,並利用自研覆蓋C+L通信波段的多芯光纖放大器進行中繼放大,創造了海纜系統單根多芯光纖傳輸410.5太比特/秒的傳輸容量紀錄。

  中國團隊傳輸容量紀錄引全球矚目

  7月,在日本舉行的全球頂級光通信會議OECC/PSC上,南方海洋實驗室海洋信息感知與融合創新團隊以會議PDP論文向全球發佈了在七芯海底光纜領域取得的技術突破和創造的海底單纖410.5太比特/秒傳輸容量紀錄。

  據悉,PDP論文旨在發佈光通信與光電子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和紀錄性成果,代表着業內當前領先技術水平,在光通信領域具有高度權威性。本屆會議PDP論文僅8篇,國內單位共2篇文章入選。

  未來,南方海洋實驗室及產學研聯合團隊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提升多芯海底光纜領域技術能力,持續優化多芯光纖的性能與可靠性,以滿足未來全球數據傳輸量爆炸式增長需求;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為全球光纖通信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