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造船熱背后:班輪公司升級船隊重塑優勢

2025-08-27 10:53

(來源:中國水運網)

轉自:中國水運網

今年以來,全球集裝箱航運市場正經歷降温,然而,全球班輪巨頭卻開啟了造船「加速模式」。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球集裝箱船新簽訂單量為201艘,佔同期全部新船訂單的46.4%。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船東對大型集裝箱船的需求,尤其是載箱量在17,000TEU以上及3,000—6,999TEU船舶訂單顯著增加。同時,新能源船舶訂單佔比超50%,顯示行業向綠色化轉型的趨勢。

全球班輪公司造船潮並非孤立,而是行業對市場變化的集體迴應。從MSC半年下單近30艘大船,到達飛、馬士基、陽明海運等企業的跟進,這背后,究竟是全球貿易格局調整催生了新的需求,還是航運企業主動選擇借船隊升級重塑優勢?

新需求推動增長

全球班輪公司集體掀起的造船熱潮,首先離不開市場需求層面的深層驅動。近年來,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顯著調整,這種調整直接催生了航運市場的新需求,成為企業加碼造船的重要推力。

從貿易量來看,遠洋干線的運輸需求在結構上發生了變化。

全球消費市場對高附加值商品、生鮮冷鏈產品的需求上升,推動了大型化、專業化船舶的需求增長。MSC密集下單21700TEU、22000TEU級大型集裝箱船,且多數採用LNG雙燃料動力,既順應了跨太平洋、亞歐等干線航線的運量增長趨勢,也滿足了長距離運輸中對能效提升、環保合規的要求。這類大型船舶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單位運輸成本,能夠更好地適配跨太、亞歐等核心干線的大批量貨物運輸需求。

同時,區域化貿易的活躍度也在持續提升。以亞洲區域內貿易為例,隨着東南亞製造業的崛起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化,區域內貨物往來頻次顯著增加,對中小型集裝箱船的需求呈現剛性增長。德翔海運在短時間內連續訂造10艘5000TEU和4艘5300TEU集裝箱船,正是對這種區域貿易增量的精準迴應。

此外,航線網絡的拓展與優化也刺激了市場對新船的需求。在運力規模上,東方海外、達飛,以及陽明海運訂造的18500TEU、15500TEU、15000TEU雙燃料集裝箱船介於超大型船與中小型船之間,既能參與部分遠洋干線運輸,又可靈活調配至新興市場航線,如連接東南亞與中東、拉美地區的航線。隨着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佈局,不少班輪公司開始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以及拉美、非洲等潛力區域的航線,而針對性的船舶訂造正是爲了支撐這些新航線的常態化運營,避免因運力不足或船舶適配性問題錯失市場機會。

與此同時,寧波遠洋聚焦2700TEU、4300TEU級船舶的訂造,則體現了區域內支線運輸的需求升級。在沿海港口羣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支線船舶承擔着干線港口與餵給港之間的貨物集散功能,隨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長和集疏運體系的完善,對支線船舶的運力、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細化加速船隊升級

在全球航運業競爭日趨激烈、環保法規不斷收緊的背景下,班輪公司的造船計劃絕非簡單的運力擴張,而是通過「綠色化」「大型化」「梯級化」的船隊結構優化,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戰略佈局。

首先,「綠色化」已成為船隊升級的核心方向,直接關係到企業的長期運營成本與合規能力。

MSC在今年的多筆訂單中,明確選擇21700TEU、22000TEU級LNG雙燃料集裝箱船,這一選擇直指燃油成本與環保壓力的雙重痛點。

相較於傳統燃油船舶,LNG燃料能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滿足國際海事組織(IMO)日益嚴格的環保標準,同時在當前能源價格波動背景下,LNG的經濟性優勢逐步凸顯。

通過提前佈局環保型船隊,班輪公司不僅可規避未來可能的環保罰款,還能在碳關税、綠色航運等政策導向下搶佔先機,降低長期運營中的「綠色成本」。

其次,「大型化」則是班輪公司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的經典策略,在本輪造船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MSC下單的21700TEU、22000TEU級船舶,是當前全球集裝箱船中的「巨無霸」,其單船運力較18000TEU級船舶提升約20%,但單位運力的建造成本、燃油消耗、人工成本等均呈下降趨勢。

最后,「梯級化」佈局則是班輪公司針對不同市場需求而精準匹配運力、避免資源浪費的關鍵手段,體現了船隊運營的精細化水平。與MSC的超大型船舶不同,德翔海運訂造的5000TEU、5300TEU船舶以及海豐國際的4艘集裝箱船則專注於東南亞區域內的短途航線,這類航線港口水深有限、貨物批量分散,超大型船舶反而會因周轉率低、停泊成本高而喪失優勢,而中小型船舶則能以靈活調度、高頻往返的特點降低單位時間成本。

寧波遠洋的2700TEU、4300TEU船舶同樣遵循這一邏輯:2700TEU船適配國內沿海支線的「點對點」運輸,4300TEU船則可覆蓋近洋航線的中等批量貨物,兩者與干線的大型船舶形成互補,構建起「干線有巨輪、支線有小船」的梯級運力網絡,確保每一寸運力都能匹配對應的市場需求,避免「大馬拉小車」的成本浪費。

無論是頭部企業的「綠色+大型化」組合,還是區域玩家的「梯級化」深耕,本質上都是通過船隊結構的系統性優化,將造船投入轉化為成本優勢,綠色化降低合規與能源成本,大型化放大規模效應,梯級化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三者共同作用,為班輪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空間。

謀未來搶佔發展先機

全球班輪公司密集的造船動作,不僅是對當下市場需求的迴應和船隊成本的優化,更是對未來航運格局重塑的長遠規劃。在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環保與技術變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各班輪公司通過差異化的造船佈局,主動順應市場趨勢,力圖在未來的行業格局中佔據有利位置。

頭部班輪公司正通過規模化與綠色化的深度綁定,鞏固行業主導權。

MSC作為全球運力排名前列的班輪公司,半年內下單近30艘大型LNG雙燃料集裝箱船,其核心目標在於通過「超大型化+環保動力」的組合,進一步拉大與競爭對手的運力差距和增強成本優勢。21700TEU、22000TEU級船舶的持續加碼,意味着其在跨太平洋、亞歐等干線航線的運力投放將更具壓倒性,能夠通過控制核心航線的運力供給,影響市場運價走向。押注LNG雙燃料技術,也使其在環保法規日益嚴格的未來,提前具備技術壁壘。

這種「以規模定格局、以技術築壁壘」的策略,將推動行業資源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加劇市場的馬太效應。

區域型企業則通過聚焦細分市場的精準佈局,尋找生存空間。

德翔海運訂造5000TEU、5300TEU級船舶,海豐國際補充適配區域市場的中小型船舶,寧波遠洋訂造2700TEU、4300TEU級支線船舶,這些選擇本質上是對「區域深耕優於全球擴張」的戰略踐行。東南亞、中日韓等區域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中小型船舶提供了穩定的生存土壤。

區域型企業通過密集補充適配區域航線的船舶,能夠提升對本地客户的響應速度、優化運輸時效,形成「小而美」的競爭優勢。

例如,德翔海運通過加密東南亞港口的航線頻次,可滿足當地中小企業「多批次、小批量」的運輸需求,這種精細化服務是大型班輪公司難以複製的。長期來看,這種差異化佈局將推動全球航運市場形成「頭部企業主導干線、區域企業深耕支線」的分層格局,避免全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此外,航運企業的造船選擇也在推動行業技術標準與競爭規則的重塑。比如,LNG雙燃料技術已成為大型集裝箱船的主流發展方向。這種集體選擇將加速LNG燃料加註設施的全球佈局、推動相關技術的迭代成熟,進而降低全行業的綠色轉型成本。

全球班輪公司的造船熱潮,本質上是一場圍繞未來行業格局的戰略卡位戰。頭部企業以規模和技術定乾坤,區域企業以細分和精準求生存,全行業則通過集體選擇推動技術升級與規則重塑。這些長遠規劃的背后,是航運企業對全球貿易格局、環保趨勢、供應鏈變革的深刻洞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