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0:13
(來源:中國民航網)
轉自:中國民航網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方笑 報道:當下,伴隨着市場需求持續升級,「航空+」的浪潮正奔涌向前,持續拓展航空出行的價值邊界。在這幅蓬勃發展的圖景中,各大航空公司積極行動起來,紛紛佈局新賽道,以開放的姿態擁抱跨界融合。當一系列探索實踐穩步推進時,藴含無限可能的「+」不僅為旅程增添了更多魅力,為貿易注入更快速度,為出行帶來更多便捷,更開闢了一個充滿機遇的廣闊發展空間。
「航空+文旅」 加出旅程新魅力
當你進入機艙時,映入眼簾的是青銅紋樣的客艙內飾;空中餐食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融入了目的地特色風味……近年來,隨着「體驗經濟」不斷滲入中國消費者的日常,這股新風同樣吹向了三萬英尺的高空。
在此背景下,航空運輸業與文化旅遊業進一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新格局。不少航空公司敏鋭捕捉到這一趨勢,主動跳出運輸服務商的傳統角色定位,積極攜手文旅部門、文博機構、潮流IP企業等多方力量,轉變為「旅行體驗的共創者」,為旅客打造貫穿出行全程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自今年初以來,多家航空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文旅融合創新產品。例如,國航攜手深航、山航等航空公司,與重慶市文旅部門共同開展户外實景直播,動態展示重慶火鍋、兩江遊輪、大足石刻等標誌性文旅資源,並推出「跟着演唱會去旅行」「飛行×演唱會」等主題活動,用一張機票解鎖演唱會免費門票、航線直減優惠和城市專屬文娛禮包。東航與上海博物館合作打造「空中博物館」主題彩繪飛機,攜手泡泡瑪特打造「DIMOO中泰建交50周年號」,將文化符號帶入客艙,讓旅客在萬米高空中感受藝術魅力。海航則通過「飛飛樂」直播化身「旅遊推薦官」,聯合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共同推介2025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節的旅行線路。自9月1日起,南航將在貴陽至北京、上海等多條航線上推出「黔鄉滋味」系列特色航空餐食,讓旅客在萬米高空中品嚐地道的貴州風味。
在推進「航空+文旅」融合的過程中,精準把握時機、巧妙借勢熱點尤為關鍵。不少航空公司圍繞「暑期」這一關鍵詞,把相關熱點「掰開揉碎」裝進飛行旅程。例如,針對暑期持續升溫的親子游和主題樂園熱,東航電商與華強方特開展合作,在東航App上推出專屬產品和會員積分抵扣門票活動。這個暑期,「蘇超」賽事的熱度居高不下,江蘇本土航空公司蘇南瑞麗航空借勢打造「蘇超」航班,舉辦「空中足球轟趴」。「進球」主題餐食成為該航班的最大亮點,地服團隊匠心獨具,將傳統紅燒獅子頭設計為足球造型,搭配時令食材,以綠茵場為靈感進行創意擺盤,讓足球熱情從綠茵場蔓延至雲端。
這些熱鬧的跨界並非「拍腦袋」式營銷。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認為,以東航「空中博物館」為代表的一系列成功嘗試,其共同點在於「先研究人,再設計產品」。「推動‘航空+旅遊’融合,必須基於對自身客羣特徵和消費習慣的深入研究,結合品牌理念和消費熱點進行創新,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獨特的品牌優勢和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航空+物流」 加出貿易新格局
前不久,一架從烏魯木齊起飛、滿載貨物的波音777飛機平穩降落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博萊國際機場。這條新航線的開通,不僅助力新疆外貿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也讓非洲優質牛羊肉、咖啡等產品以更快速度進入中國市場,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高品質進口商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這樣的航線開闢並非個例。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國新開通國際航空貨運航線20條。截至7月31日,今年共新開國際航空貨運航線137條,每周新增往返航班274班。一張越來越密的航空貨運網絡正在加速形成,使「機場到機場」的流轉更為高效,尤其推動了跨境電商貨物、高端製造業產品、電子元件、汽車配件的流通。
同時,這也為生鮮產品的快速運輸帶來了更多可能。以中國郵政為例,其今年開通的「夏令極速鮮」航線已達6條,涉及巫山脆李、茂名荔枝、煙臺櫻桃等生鮮產品,打造了一條從產地直達消費市場的高效空中通道。
除了全貨機航線,客機腹艙同樣是航空物流的重要運力。7月30日,阿聯酋航空迪拜—杭州首航航班順利抵杭。值得一提的是,阿聯酋航空SkyCargo憑藉專業的温控物流系統和多元貨運解決方案,為生物製藥、精密製造和易腐農產品等進出口領域的雙向流通提供了更加穩定、可持續的國際物流通道。
得益於高效可靠的航空物流保障體系,貨物運輸的邊界也在不斷拓展。7月23日,東航物流順利完成6匹歐洲温血馬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至上海的國際包機運輸。不僅如此,航空「帶貨」的範疇還進一步拓展至人文交流和文化傳播領域。8月15日,東航物流與上海博物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文化出海提供安全、高效、一站式的物流支持,體現了航空物流在軟實力輸出中的關鍵作用。
不過,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認為,要更好發揮航空物流的作用,不能僅聚焦於「機場到機場」的貨物流轉,更需要深入理解客户需求,樹立「門到門」的全流程服務意識。
在國際上,美國聯邦快遞的實踐堪稱這方面的典範。將目光轉回國內,這一理念也已落地生根。以荔枝季的運輸為例,順豐聚焦「攬收—預處理—物流—配送」全產業鏈服務,構建「鐵陸空」立體聯運網絡。在提高「第一公里」的攬貨能力方面,南航物流積極與荔枝產地的農業農村局、荔農荔企建立常態化聯繫,就荔枝運輸需求進行多輪溝通。為確保「最后一公里」的銜接不斷點,南航物流還建立了「貨在飛、單在追」的模式:荔枝尚在運輸途中,產地的電商直播銷售已同步啟動;航班一落地,訂單便即刻進入配送環節,實現從「枝頭」到「餐桌」24小時內極速送達。與傳統的全程快遞相比,此舉節省4小時~6小時時間,成本降低約10%。
「航空+鐵路」 加出便捷新體驗
疾馳的高鐵將我們送達壯麗山河,翱翔的客機將我們送往詩意遠方……隨着立體化交通網絡日益完善,人們的出行方式正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元,而不同交通方式的組合也正變得越來越便捷。
在「航空+鐵路」領域,政策引領正為其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4年6月,民航局與國鐵集團簽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今年7月2日,雙方又共同印發《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任務清單(2025-2027)》,進一步推動空鐵深度融合與務實合作。
在此背景下,各大航空公司積極拓展相關業務,不斷擴大其覆蓋範圍,提高自身服務能力。數據顯示,國航App空鐵聯運產品已覆蓋73個城市、120箇中轉火車站、527個通達火車站,連接1043條火車線路。東航則在全國47個樞紐城市實現高效中轉,連接至813個火車站點,實現與1424個火車段的雙向無縫聯運。南航空鐵聯運覆蓋城市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今年聯程訂單業務規模實現大幅增長。更值得一提的是,國航、東航、南航、春秋航空、廈航、川航6家航空公司都已與鐵路12306對接銷售系統,實行空鐵聯運客票銷售「一票制」,旅客可通過航空公司官方購票渠道和「鐵路12306」App一鍵購買聯票,便捷度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航空公司也在產品端持續創新,不斷提升「航空+鐵路」模式對旅客的吸引力。例如,8月1日~9月30日,旅客通過川航App購買空鐵聯運產品可享受「四重福利、四大權益」,涵蓋票價優惠、升艙優惠、里程累積和出行補貼,並配套免費改期、高鐵休息室、成都天府機場大巴/地鐵免費乘車券和專屬值機等服務。吉祥航空則出臺了高鐵票報銷計劃。旅客若乘坐G、D、C字頭列車一/二等座從其他城市抵達上海,並搭乘上海始發洲際航班經濟艙或公務艙,抵達上海浦東機場后即可在T2航站樓吉祥航空櫃檯申領最高300元補貼,有效降低出行成本。
這種融合模式不僅為旅客帶來更便捷、更具性價比的出行選擇,也對機場運營和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大型樞紐機場而言,這有助於進一步增強國際航空樞紐的輻射能力。對小型支線機場而言,則能夠增加機場客流量,特別是在一些小眾旅遊城市,還能夠形成交通引流和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
事實上,在航空的「交通朋友圈」里,活躍的不僅是鐵路。在2025年上海國際郵輪節開幕之際,東航與愛達郵輪聯合推出「飛閲上海,郵啟東方」空水聯運產品,通過「航空+郵輪」聯運,為旅客打造「空中快旅+海上慢遊」的無縫出行體驗。國泰航空也已在粵港澳大灣區成功建立「快船+客機」「跨境車+客機」「直升機+船+客機」等多種「航空+」創新模式,大幅提高大灣區旅客的跨境出行效率。
「航空+X」 加出發展新空間
「X」,在數學中指代未知數,代表着無限可能。在「航空+X」的框架中,「X」存在無數種解法。除了常見的「航空+文旅」「航空+物流」「航空+鐵路」「航空+郵輪」,航空公司正在不斷探索「X」的更多可能。例如,東航攜手星巴克中國,整合雙方近2億優質會員資源,共同打造「航空+咖啡」超級生態圈;深航推出AI(人工智能)智能體「深航飛飛」,以「航空+AI」實現一句話客票退改和語音值機,讓出行更智能、更便捷。此外,「航空+金融」「航空+研學」「航空+冰雪」等一系列組合也在不斷涌現。
在這些差異化的實踐背后,是否存在共性的方法論?面對全新的發展形勢,航空公司應如何精準把握航向、穩健前行?
綦琦認為,推進「航空+」應注重自主創新而非簡單模仿。「航空+」產品的主流消費羣體是更關注情緒價值和體驗的年輕一代。瞭解年輕人、熟悉年輕人,關鍵在於用好年輕人。航空公司應激發年輕員工的活力和創意,打造「航空+」創新生態圈,推動創意落地為產品、孵化為爆款。
在李曉津看來,推進「航空+」戰略需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立足貼近旅客或貨主需求的優勢,更好滿足他們「機場到機場」的需求,運營適合的航線航班;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旅客或貨主與航空有關的其他需求,深入挖掘其對便捷出行或高效運輸之外的期望,如旅客對「航空+旅遊」特色線路的偏好、貨主對「航空+物流」增值服務的需求等。
事實上,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領域的融合嘗試,多元的「航空+」模式都致力於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發展方向與2025年「民航服務提振消費年」活動的主題高度契合。通過打造「航空+」產品,航空公司不僅能夠刺激航空出行本身的消費需求,更能夠有效撬動文化體驗、體育休閒、電商購物等相關產業鏈條上的消費,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注入民航力量。
更重要的是,「航空+」所釋放的動能還可以賦能區域經濟發展。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23年~2024年,按現價計算,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幅為4.2%,而機場所在城市和城區的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6.6%和7.1%。這一數據表明,航空公司應更加重視推動「航空+城市」「航空+城區」等發展,引導機場、地方政府和相關保障單位關注消費者「門到機場」的便捷交通需求,吸引更多旅客和貨主將工作或生活重心向機場區域甚至空側區域轉移,進一步發揮航空經濟、臨空經濟的帶動作用。
「中國航企要建設與加快譜寫交通強國民航篇章相匹配的‘民航強企’,其中‘強’既是形容詞,又是動詞。在形容詞層面,指航空公司在安全、服務、效益等方面具備強大實力;在動詞層面,則強調航空公司應積極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航空+’正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抓手。」李曉津分析道。(編輯:李佳洹 校對:陳虹瑩 審覈: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