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營收淨利九連降,貴陽銀行如何打破「負增長」魔咒

2025-08-26 22:5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已走過28年歲月的貴陽銀行,正陷入持續的業績失速困擾。8月25日,該行披露2025年半年度報告,這家上市城商行再次交出營收、淨利「雙降」的答卷。事實上,這已是自2023年中報以來,該行連續第九個報告期陷入營收、淨利同步下滑的困境,更是目前已披露半年報的6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唯一一家業績「雙降」的銀行。

  業績頹勢難止的同時,高管變動頻繁、利息收入「依賴症」難解等問題也逐步凸顯,重重挑戰之下,這家城商行該如何在堅守服務實體經濟初心的同時,打破「負增長」魔咒、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以扭轉長期低迷的經營態勢?

  陷入業績低迷泥潭

  8月25日,貴陽銀行披露2025年半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報告期內,該行實現營業收入65.01億元,同比下滑12.2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4.74億元,同比下降7.20%,營收與淨利「雙降」態勢未現扭轉跡象。

  拉長時間線來看,這一業績頹勢已持續兩年。自2023年中報開始,貴陽銀行已連續9個報告期出現營收、淨利「雙降」。對比同期多數城商行營收淨利正增長的行業表現,該行的業績走勢顯得格外突出,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在目前已披露2025年半年報的6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貴陽銀行是唯一一家營收、淨利雙降的銀行。

  與自身過往成績單相比,該行當前盈利水平已不及六年前水平。2019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為67.64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53億元。

  對於今年上半年業績下滑的原因,貴陽銀行解釋稱,一方面是「讓利實體經濟」與「利率下行」的雙重壓力,疊加債務置換和存量資產利率調降的持續影響,利息淨收入同比減少8.86億元;另一方面是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上半年債市整體走弱導致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減少8.53億元。

  收入結構的「單一化」短板進一步放大了業績壓力,作為營收「壓艙石」的利息淨收入持續承壓。2022年中報顯示,該行利息淨收入為70.65億元,貢獻佔比89%的營收;而2025年上半年,這一數據降至49.20億元,較三年前下滑30.36%,即便如此,利息淨收入仍是該行營收的核心來源,佔比達到75.69%。該行坦言,受LPR持續下行、配合地方融資平臺壓降債務規模等因素影響,新發放貸款增速放緩、存量資產利率調降,同時信託及資管計劃規模收縮,利息收入減少幅度超過利息支出壓降幅度,最終導致利息淨收入收縮。

  非利息收入的「補位」作用同樣未達預期。報告期內該行實現非利息收入15.80億元,同比微降1.22%,儘管通過主動處置部分金融資產使投資收益同比增加7.19億元,但受債券市場整體走弱影響,該行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減少8.53億元。

  談及貴陽銀行的業績困境,多位業內專家從不同維度給出解讀。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該行業績疲弱雖與利率下行、區域經濟承壓等外部環境相關,但相較於其他已披露半年報的上市城商行,其表現背后更多反映出自身經營策略與內部治理的深層次挑戰。

  「當前城商行業績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徵。」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進一步補充,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商行,依託區域經濟活力、紮實的客户基礎及特色業務模式,大部分保持營收和利潤正增長,受房地產、城投市場波動影響也相對有限;而部分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城商行出現營收和利潤負增長,通常與當地經濟結構以及銀行自身資產質量密切相關,貴陽銀行的業績表現正是這一區域分化趨勢的典型體現。

  高管層頻繁變陣

  業績頹勢的背后,貴陽銀行高管團隊也頻頻出現人事調整。

  具體來看,2025年1月,任職首席風險官超過十年的鄧勇因到齡退休正式離任,而截至半年報披露,該行仍未公佈新任首席風險官人選。

  6月,董事會祕書李虹檠的崗位調整引發更多市場關注。該行公告顯示,李虹檠獲聘擔任副行長,但截至目前其副行長任職資格仍在等待監管覈准;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這位「80后」高管在一年多時間里的第二次晉升。據悉,李虹檠首次成為貴陽銀行高管是在2024年1月12日,當日召開的董事會,聘任其擔任董事會祕書。

  此外,與李虹檠在2024年1月同期獲聘的另外兩名高管,任職命運則與他截然不同。其中,2024年1月被聘任為首席信息官的何欣,其任職資格歷經1年半審覈仍未獲得監管覈准;而2024年1月進入高管聘任流程的擬任副行長楊軒,因工作調動於2024年12月辭職,而直到辭職時,楊軒的副行長任職資格尚未通過監管覈准,也因此未正式履職。

  「高管缺位會導致公司治理結構階段性偏弱,甚至出現治理空窗期,對發展戰略制定、業務夯實與拓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指出,貴陽銀行亟待加快完善高管團隊配置,明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的穩健發展戰略,構建多元化業務模式,填補治理與戰略落地的缺口。

  周毅欽進一步分析,高管頻繁更替導致管理層穩定性不足,不僅影響業務連續性與新老戰略銜接,還會削弱市場信心,投資者、客户對銀行穩定性存疑,進而衝擊業務拓展與股價表現。他建議,貴陽銀行需加速人才選拔流程,通過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結合的方式充實核心崗位,尤其可從國股大行選聘優秀管理人才;同時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將薪酬、晉升與業績掛鉤,增強高管責任心與穩定性。

  王蓬博也認同這一觀點,他強調,貴陽銀行亟須建立科學的高管選聘機制和人才梯隊,強化與監管部門的主動溝通,明確治理權責邊界,提升董事會運作透明度,並通過市場化機制吸引專業人才。

  如何打破「負增長」魔咒

  作為1997年成立、2016年登陸上交所的貴州省內第一大法人金融機構,貴陽銀行並非無牌可打。從數據來看,其區域市場優勢仍存。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達7415.36億元,較年初增長5.08%;存款總額4337.70億元,較年初增長3.47%,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306.65億元,增速達7.52%,佔存款總額比例升至53.18%,存款付息率與總負債付息率同步下降,負債成本持續優化。

  但如何將區域優勢轉化為盈利增長動力,打破「九連降」的負增長魔咒,成為該行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行業經驗與專家建議來看,錨定區域特色產業、發力綜合金融、加快數字化轉型,或許是其突圍的關鍵方向。

  王紅英建議,貴陽銀行需轉向綜合金融發展路徑,一方面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如加強財富管理、投行服務、託管業務等;另一方面可探索股債聯投、投貸聯動等創新模式,在綠色金融、科技金融領域發力,通過多元化服務模式支持實體經濟,以此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

  針對如何依託區域特色實現突圍,王紅英進一步補充道,貴陽銀行要緊扣實體經濟轉型方向:在維持傳統息差業務基本盤的同時,加大對科技企業、綠色低碳企業等新經濟領域的金融服務力度。「針對這類企業抵押品較少的特點,可開發適配的綜合金融產品,並藉助數字技術強化風控能力。」他強調,貴陽銀行所處的西南地區在大數據、綠色農業等領域存在較大金融服務空間,應擺脫傳統息差依賴,依託區域特色經濟,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與產品多元化水平,挖掘業務增長潛力。

  王蓬博則從資產負債管理與區域資源結合的角度給出建議。他表示,貴陽銀行應立足區域深耕優勢,依託儲蓄存款佔比提升帶來的穩定負債基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壓降高成本負債,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此外,在保持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要積極拓展財富管理等輕資本業務,探索與地方政府、國企合作的金融服務新模式,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步走出業績低迷困局。」

  針對業績提振、高管履職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採訪貴陽銀行,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覆。

 

責任編輯:高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