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滿山刺梨「金果果」 護了生態富農户

2025-08-27 06:01

轉自:貴州日報

金黃的刺梨掛滿枝頭。

刺梨喜獲豐收。

工人在生產線上篩選刺梨。

謝勇勇

刺梨,是貴州大山中的「黃金果」,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果」。它富含的維生素C是檸檬的百倍,是真正的「維C之王」;它紮根喀斯特山區,耐旱耐瘠,是生態修復的先鋒樹種;它讓曾經的荒坡變綠嶺,讓農户的腰包變充盈。

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六盤水市水城區刺梨種植面積佔全省刺梨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帶動8000余農民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3000元至1萬元;從無人問津到供不應求,從野生採集到規模種植,從初級農產品到精深加工,這顆小小的果子,承載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

一顆「黃金果」破解致富密碼

8月底的北盤江畔,水城區野鍾鄉的刺梨漸次泛黃成熟。村民李志強小心翼翼地避開枝干上的尖刺,摘下一顆顆金黃的果實,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悦。

10多年前,這片無礦產資源的土地曾是水城區的「窮鄉僻壤」,將刺梨列為重點主導產業后,如今漫山遍野的刺梨林已成為當地最亮眼的風景線。

作為野鍾鄉第一批種植刺梨的農户,李志強家12畝刺梨今年預計產量達1.8萬斤。他説:「與10年前種玉米時的收入相比,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水城區,曾被視為「渾身是刺的山野果」的刺梨,如今正以「黃金果」的姿態,在水城廣袤的田野間,書寫着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刺梨產業的佈局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2013年,水城區委、區政府經過反覆調研,決定將刺梨產業確定為扶貧主導產業。

但項目推進初期並不順利,當時多數村民持觀望態度。「種玉米雖然收入低,但至少餓不着。刺梨這東西,種出來賣給誰?」李志強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2014年,六盤水市將刺梨列為農業結構調整主導產業。「當時政府免費提供苗木、化肥和技術,發動村民種植刺梨。」李志強説。受益於政策扶持,他果斷將家中幾畝坡地改種刺梨,成為野鍾鄉首批產業先行者。

3年后,李志強家種植的刺梨進入豐產期,畝產達800斤,年收入1.2萬元。實實在在的收益讓周邊村民紛紛跟進,野鍾鄉的刺梨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其間,六盤水市出臺了《「涼都三寶」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措施,明確到2025年開展刺梨產業提質增效17萬畝。

在實施「千斤園」刺梨種植提質增效行動中,水城區通過科學規劃補植補造、精細修枝整形、精準撫育施肥等措施,使刺梨產量和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2024年,水城區刺梨鮮果產量達8531噸,帶動8000余農民增收。在野鍾鄉,像李志強這樣的刺梨種植大户有50余戶,他們通過「保底分紅+務工收入+利潤分成」的三重收益機制,户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

10年間,這顆「黃金果」重塑了種植戶「靠山吃山」的精神世界,改變了當地「守着金山餓肚子」的經濟面貌,激活了沉睡的荒山野嶺‌。

刺梨種植戶王小芬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靠着5畝刺梨地撐起了整個家。今年她家刺梨畝產突破1500斤,通過直播帶貨賣到全國各地。「是刺梨讓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她指着新蓋的二層小樓感慨道。

「種植刺梨已整整9年,初掛果那年收入3000元,去年突破5萬元。」80歲的鄧吉棟不僅是種植能手,更是鄉里公認的「刺梨詩人」。9年間,他總揣着小筆記本在果園里轉悠,記錄刺梨抽芽、開花、掛果的每個細節。

更難得的是,老人將多年積累的管護經驗編成順口溜傳授給其他種植户:「刺梨開花撒金粉,結果滿樹掛燈籠。」這些生動比喻,讓複雜的種植技術變得通俗易懂。

在水城區,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並不普通,他們構成了刺梨產業最動人的底色。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將山中野果鍛造成改變命運的「金鑰匙」。每日清晨,果園里飄蕩的陣陣山歌,是種植戶們用最質朴的旋律,吟唱着屬於他們的幸福篇章。

如今,刺梨產業已成為水城區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支柱。這顆曾經的「山間野果」,經過10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產業化發展,隨着北盤江的流水,潤澤水城大地,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黃金產業」。

每當豐收季節,漫山遍野的金黃果實與農户的笑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刺梨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更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範例。

一顆「希望果」托起民生福祉

「不能讓一顆果子爛在地里。」8月20日一大早,水城區野鍾鄉發射村的刺梨林還沾着露水,以「刺梨歸倉·又見初好」為主題的2025年刺梨鮮果收購啟動儀式已熱鬧開場。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紅的聲音在山間迴盪,臺下果農們攥着剛簽完的收購協議,黝黑的臉上綻出安心的笑容——保底收購政策讓這片石漠山結出的「振興果」真正成了「定心丸」。

收購點寬敞的場地上,金燦燦的刺梨堆成小山。質檢員用特製的糖度計挨個檢測果實,「這批果維生素C含量肯定超標。」這名質檢員衝着登記處喊話,引得果農們鬨笑起來。

「300.1公斤、285.3公斤……這些數字將變成果農銀行卡里的存款。」村民王德福蹲在地上,掏出計算器按個不停。「今年4畝地收了6000斤,保底價2塊錢,12000元。」他忽然提高嗓門,「老李,你家果園施的啥肥?掛果率咋這麼高?」

這樣的場景將陸續在水城區23個鄉鎮上演。2018年以前,刺梨在這里只是山間的野果,酸澀難以下嚥。轉折發生在初好公司落户水城區那年,西南最大的刺梨加工廠拔地而起,12萬噸的年加工能力讓每顆果子都有了歸宿。

從基地採摘的果子,當天將被運到這里,經過23道蜕變:清洗去刺后的橙黃果漿,經酶解、離心、超濾等工序,24小時內變成澄澈原漿。「採用低温冷榨技術,維生素C保留率比傳統工藝高40%,這是我們打造高端產品的底氣所在,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初好公司實驗中心主任王欣穎説。

初好公司深加工車間里,研發團隊正測試新樣品。依託「貴州刺梨」公共品牌建設,企業聯合中國科學院等機構共建研發中心,2025年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王欣穎展示着SOD酶數據:「它的抗氧化性是葡萄籽的3倍,更易被人體吸收。」從「原字號」到「健字號」,企業通過「直播+電商」打通產銷鏈條,參與制定10項行業標準,獲ISO9001等認證,產品斬獲首批「貴品」認證等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初好公司通過戰略創新與資源整合,實現了產業升級與品牌突破。企業以訂單收購和深加工雙軌並行的發展模式,將產業重心聚焦於價值鏈核心環節,最終完成了從傳統生產到現代產業鏈運營的成功轉型。

在品牌建設方面,企業通過承辦「527經銷商聯誼會」「715電商運營啟動會」「818刺梨收購啟動儀式」等活動,參與「全球食品飲料論壇」「貴州刺梨健康中國行」等高端平臺,有效提升了品牌影響力,推動「黔貨出山」戰略落地。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初好公司依託貴州刺梨大數據中心,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體系。不僅解決了供應鏈端的資源優化問題,更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了服務鄉村振興的全產業鏈條,實現了刺梨產業價值的深度開發與最大化利用。

「鮮果出汁率68%,全年訂單完成率100%,產品綜合收穫率85%。」王永紅如數家珍:「通過發展,公司現有產品14款,專利16項、商標40余個,獲貴州省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業認定,並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如今,刺梨與水城獼猴桃、早春茶並稱「涼都三寶」,形成線上全覆蓋、線下通全國的銷售網絡。東方甄選刺梨原汁2024年銷量達1570萬瓶,同比增長148.55%,初好公司吸引了大量客户,初好產品進入公眾視野並廣受青睞。

前端有「去路」,中端有「思路」,后端有「活路」,水城區刺梨產業實現產銷兩旺。去年,鮮果產量8531噸,同比增長4.9%;一產產值5118.6萬元,同比增長4.9%,實現綜合產值2.7億元,農户實現增收致富。

今年,為應對豐收季,初好公司準備充足資金和物資,在23個鄉鎮設置巡迴收購點。「從發射村到全區每個角落,我們的車隊將一直忙到10月中下旬,確保果農的每一份辛勞都能變現。」刺梨收購現場,王永紅指着遠處連綿的刺梨林補充道:「讓刺梨真正成為老百姓的‘振興果’,這是我們始終不變的初心。」

從脱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水城區在「鏈」字上下功夫,讓這顆果實換來「金效益」。如今,刺梨產業已成為水城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以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綠色支柱產業。

一顆「生態果」築牢綠色屏障

曾受困於喀斯特地區的貧瘠與生態脆弱的水城區,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錨定「康養水城」定位,以生態「含綠量」撬動發展「含金量」,鋪展出一幅山鄉鉅變的綠美長卷。

現在的水城區,不僅是遊客向往的「天然氧吧」,更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在勺米鎮營田村的刺梨種植基地,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峰挨家挨戶告知即將採摘刺梨的事項。站在山頂望去,連片刺梨林如綠色地毯般覆蓋着曾經的荒山。「想都不敢想,這些石頭山會變成了村里的‘印鈔機’。」王建峰感慨道。

石漠化,曾是猙獰的傷疤,侵蝕着水城大地的肌體。山窮、水枯、人困,是難以擺脫的生態困境與生存焦慮。如何讓荒山重披綠裝,讓百姓端穩「生態碗」?水城區給出的答案是:向生態要效益,向綠色要發展,讓荒山變金山。‌

這片土地上的干部羣眾用20年光陰,將刺梨這種耐旱耐貧瘠的植物培育成改造山河的生態利器。野鍾鄉村民陳大勇説:「以前我們鄉石漠化嚴重,下雨天泥水衝進院子是常事,現在滿山都是刺梨樹,根系把石頭縫里的土都抓牢了。」

實踐證明,刺梨林已成為水城區治理石漠化的「生態尖兵」,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約200萬噸,涵養水源超1.2億立方米。每逢刺梨花期與果熟時節,總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基於此,陳大勇經營起農家樂:「遊客多是被刺梨吸引而來,他們熱衷體驗農家生活。我家年接待遊客超百人次,實現旅遊增收萬余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刺梨種植還帶來了碳匯收益。去年,水城區依託玉舍國家森林公園等資源,成功簽發全市首張林業碳票。這張「碳票」將1539畝林地的碳減排量以每噸85元的價格售出,實現收益154萬余元。水城區相關負責人説:「這是生態價值市場化的有益探索,未來計劃將更多刺梨林納入碳匯交易。」

刺梨的價值遠不止於此。這顆被譽為「維C之王」的果實,還富含SOD等營養成分,具有抗衰老、美白等保健功效。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刺梨產品日益受到市場青睞。作為「野生刺梨之鄉」,水城區以精深加工為導向,開發出原漿、飲料、果脯等系列產品,覆蓋食品、保健品、化粧品等多個領域。

綠色產品的背后,是水城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嚴格的品質管控,它們共同形成了從「生態果園」到「健康產品」的全產業鏈條。如今,走進水城區任何一家刺梨相關企業,都能看到現代化生產線將「生態果」轉化為高附加值商品。

「利用閒置荒山種植刺梨,既改善生態又助農增收,實乃兩全其美。」在水城人看來,這株「生態樹」的種植,漫山的刺梨林不僅讓昔日荒山披上綠裝,更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里得到生動詮釋。‌

未來,水城區將構建「數字刺梨」體系,推廣物聯網監測、AI病蟲害識別系統,讓種植戶通過手機即可掌握果園狀況;攻關高附加值產品研發,聯合開發刺梨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及生物醫藥原料,推動這顆「生態果」從「論噸賣」向「論克賣」轉型升級;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利用刺梨果渣開發生物燃料、有機肥料,實現「零廢料、全利用」。

從與石漠化的艱苦鏖戰,到刺梨產業的綠富同興,從守護莽莽林海,到點「碳」成金的創新探索,這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水城路徑。刺梨,這顆昔日的山野小果,如今已成為水城區生態建設的「綠色衞士」和大健康產業的「營養寶庫」。每一顆刺梨,都承載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通過產業與市場的紐帶,詮釋着「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深刻道理。

短評

鄉村振興的多維答卷

從野鍾鄉的萬畝刺梨園,到貴州初好的現代化生產線;從刺梨種植戶的豐收喜悦,到消費者手中的健康飲品;從石漠荒山的生態修復,到「涼都三寶」的品牌崛起——水城區的刺梨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金色之路。

這條路上,這顆「黃金果」閃耀着經濟增收的璀璨光芒。水城區通過規模化種植、精細化加工、品牌化發展和全域化營銷,將刺梨打造成產值過億元的支柱產業,讓農民的生活美起來,更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黔山秀水間鋪展得愈發絢爛。

這條路上,這顆「希望果」孕育着民生改善的温暖力量。通過規模化種植,刺梨產業帶動16.2萬農民增收致富,為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讓山區羣眾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照亮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這條路上,這顆「生態果」詮釋着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刺梨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為喀斯特山區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水城方案」,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發展的步伐不止,刺梨產業契合「健康中國2030」「鄉村振興」「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政策導向,作為全省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水城刺梨產業將迎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這顆果實,將繼續譜寫「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動人篇章,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更多「水城智慧」與「水城力量」。

(本版圖片由水城區委宣傳部提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