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開學「三大件」的進階之路

2025-08-27 03:21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從生活必需到時尚必備

開學「三大件」的進階之路

上海牌手錶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生的「大件」配置。

鋁製飯盒雖小,但也曾是大學生的開學「大件」。

BP機曾是20世紀90年代大學生最時髦的通訊工具之一。

經典英雄牌鋼筆陪伴了幾代大學生的成長。

曾風靡10多年的開學「三大件」——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單反相機。

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成都造」智能眼鏡。

夢溪/文

一年一度的高校新生開學季又將到來。在新學期即將開學前,已經有不少學生從家鄉趕到了大學所在地,他們的臉上架着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眼鏡,手指上套着新式的「空間戒指」,手腕上戴着科技感滿滿的智能手環,再加上口袋里的智能手機以及拖在身后的智能拉桿箱……由時尚數碼交織成的潮流序曲飄散在夏日時光里,見證着開學「三大件」的更新迭代。

而在時光的另一端,1950年秋,23歲的吳志超揹着裝着衣服和土質飯碗的沉重木箱,用手小心翼翼地捂着上衣口袋里插着的鍍金鋼筆,從長春踏上了到沈陽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冶金系的求學之旅。70余年時光流轉,每一次裝備的更迭都在訴説着生活方式的變化與時尚潮流的更新。

經典裝備:

生存必需品里的青春

1950年,我的爺爺吳志超曾經一度被中斷學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再一次續寫,在他23歲那年考上了東北工學院,圓了大學夢。從長春到沈陽,這一段路途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並不遙遠,但在70多年前,卻是實實在在出遠門。老吳家出了大學生,在十里八鄉都引起轟動,甚至有人趕了20余里地,專門來看看大學生到底長啥樣。上門拜訪的相親鄰里自然也不會空手,富裕的帶上一兩條臘肉,不富裕的拔幾個田里長好的大蘿卜,禮物雖然不值錢,卻飽含着鄉親們質朴的情感——一來恭賀老吳家有了個爭氣的娃;二來也希望沾點喜氣,期盼家里那羣小子也能考上大學。

面對眾客盈門的盛景,我太爺太奶自然也是喜上眉梢,雖然家里算不上富裕,但依舊咬牙給我爺爺置辦了開學「三大件」——嶄新的藍布襯衫、全新的土質飯碗以及那支價格不菲的鍍金鋼筆。這些家伙什,全部裝在一個四方的紅木箱子里,箱頭還有黃銅鎖釦,用黃銅鎖鎖住,聽我爺爺説,光是這個箱子就有「小20斤」。我爺爺揹着箱子,先是乘馬車到城里,再坐汽車到沈陽,接着走到了東北工學院。當然,那支鍍金鋼筆可寶貴,我爺爺一直插在上衣口袋里,用手一路捂着從長春老家帶到了大學校園。

后來我爺爺回憶說,家人準備的大禮卻無意中讓他當了一次「顯眼包」,「我的同學里,就沒有背木箱子上大學的,都是用粗布裹成行囊。」因為紅木箱子太過精緻也太顯眼,讓我爺在大學里收穫了個「木箱子」的外號。

衣服、飯碗、鋼筆,這開學「三大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中國大學生的經典裝備,也凝結成了幾代人難忘的回憶。一直到了20世紀70年代,開學「三大件」纔出現了全面的更新迭代。

1977年,我家里又出了第二位大學生,當時在重慶鋼鐵廠已經工作了兩年的姑姑,在恢復高考第一年考上了重慶大學冶金系。從沈陽到重慶,見證着家族隨着「三線」建設展開后的遷徙軌跡,從冶金到冶金,卻印證了家族的知識傳承。

我姑考上重慶大學,省去了長途奔波的煩惱,畢竟從渝中區到沙坪壩相比很多跨越山海的旅途來説,總是輕松了很多,但是開學「三件套」的配備卻絲毫不能馬虎。鋁製飯盒、上海牌手錶以及英雄牌鋼筆,是那個年代相當紮實的開學「三大件」,也讓我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周圍同學羨慕的對象。「我的很多同學家里沒能力買手錶,畢竟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年工資了,因此當時大家帶到學校最多的還是搪瓷盆。」我姑回憶這段往事時,手指忍不住畫出一個「喜」字,「就是那種紅雙喜搪瓷盆。」

幾十年前,大學生行囊中的「三大件」,在承載知識的同時,也承載着必需的温飽,雖然物資算不上豐裕,可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卻是無比滾燙。

電子產品:

音樂與詩歌的星光

1986年,我已經3歲了,飽受爺爺和姑姑「大學生」身份壓力的我爸,終於考上了大學——重慶建工學院(現重慶大學)給排水系,已經32歲的他成為班上年紀最大的幾位老大哥之一。按理説,我爸已經成家立業,父母完全不用再為兒子置辦開學「三大件」,可是心疼兒子的奶奶,還是坐着綠皮火車,從重慶趕到了攀枝花,給我爸親自送來了松下牌收音機和西鐵城牌手錶,至於我姑也沒忘記她那在高考上屢敗屢戰的哥哥,託我奶奶帶去了一支派克牌鋼筆。

鋼筆、收音機、手錶,是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開學「三大件」的高配。我爸在大學學習的三年,始終把那支鋼筆別在「的確良」襯衫的口袋之上,如同戰士的勳章般珍愛。在他印象里,當年最充實的夜晚,是8個人擠在架子牀上收聽廣播:「收音機天線要伸出窗外才能聽清,雪花聲里,北島和舒婷的詩,是最受歡迎的‘保留節目’。」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活,除了屬於學業外,也屬於音樂與詩歌,崔健、北島、舒婷……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青春偶像。

1992年,從小跟在我爸身后流鼻涕的「小老弟」李叔,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出了成都火車站,坐上了「毛根兒」電車,輾轉從火車北站一路來到磨子橋,再走進四川大學的校園里。在川大歷史系,李叔度過難忘的4年,也見證了開學「三大件」的第二次大更新。

「我剛進校的時候,學生里最時髦的‘三大件’還是收錄機、電暖壺和臺式電風扇。等到我畢業的時候,最時髦的‘三大件’已經變成了BP機、索尼隨身聽和膠捲相機了。」李叔的話語中透露着一絲追憶,剛進校的他,取出把行囊撐得滿滿當當的雙門收錄機,立刻就成了同學里「最靚的仔」,不少同學拿着空白磁帶找到李叔,請他幫忙轉錄英語和音樂磁帶,「那磁帶轉動聲像春蠶食葉,窸窸窣窣聲里飄出了青春的序曲。」

20世紀90年代是電子產品飛速發展的時代,曾經被認為是高科技的相機、電子錶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更新潮的大哥大、BP機、隨身聽等也快速走在普及的路上,大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豐富着、拓展着,這也為日后電子產品引領開學「三大件」的歲月奠定了基礎。

數碼產品:

推開互聯網的大門

2002年,我考上了四川師範大學法學系,在即將從攀枝花啟程到成都求學前,終於收到了屬於我的開學單件套——諾基亞8250手機。剩下的兩件,我爸在成都磨子橋電腦城給我配齊了——一臺64MB存儲容量的MP3,一臺3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雖然從配置來看,我的「三大件」的確有些超前,但折射的卻是千禧年后,數碼產品在大學生羣體中的迅速普及。在同一時期,電子字典、臺式電腦等也紛紛入駐開學「三大件」的清單當中。

21世紀是屬於數碼產品的時代,得益於互聯網的普及,來自網絡的海量信息全面打開了大學生的視野,OICQ、博客、搜狐等軟件和網絡平臺的出現,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加緊密和無障礙。雖然以臺式電腦為代表的電子產品明顯過於笨重和臃腫,卻讓無數人推開了互聯網的大門,看到了更遙遠更寬闊的世界。這些鋼鐵與塑料組成的方匣,成為信息爆炸時代的第一塊敲門磚。

2010年后,開學「三大件」迎來了第三次更新迭代——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單反相機,這三件數碼產品也成為日后10多年里最經典的組合。

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騰飛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90后」與「00后」的行囊里,生活必需品早已經不再屬於「大件」範疇,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需求的具象化:單反相機記錄旅途的心得與感悟,智能手機隨時隨地與世界聯繫及交流,筆記本電腦上用便捷專業的軟件完成各種各樣的學習需求……

更多更時尚的數碼裝備如平衡車、可穿戴數碼設備等也在悄然間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當他們乘風走向更精彩的人生遠方時,衣袂翻飛如數字時代的旗幟。

人工智能:

「2+X」起舞於「雲」間

時至今日,以物聯網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為典型代表的「新工科」已經成為各個高校重點發展的方向,也逐漸被更多年輕學子們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專業的日益火熱,也催生着新生開學「三大件」的更新迭代。2020年以后,開學「三大件」正在經歷着第四次演變,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智能時代來臨后,基於人工智能的可穿戴設備日益普及,而傳統「三大件」的概念,也在人工智能時代逐漸被打破,向着「2+X」的方向不斷拓展。

「2+X」中的2,依然是公眾耳熟能詳的智能手機與筆記本電腦,作為人工智能最常用的終端平臺,這兩款「大件」,充當着人與數字交互的橋樑作用,曾經需要由人全部完成的課業和工作,在人工智能時代幾乎可以「半脱手」完成,使用者在平臺發佈指令,人工智能執行,再由人工檢查后即可完成。而「X」則不再由某個單一的「大件」組成,它更像是由無數具備專業拓展功能「小件」組成的集合體。

比如今年上半年爆火的AI智能眼鏡,雖然從外觀上和曾經的谷歌眼鏡沒有太大區別,但其內在的功能卻得到了巨大的拓展。新的AI智能眼鏡不僅能夠實現拍照等傳統功能,還有翻譯、提詞、遊戲、遠程辦公、空間多屏等功能,部分產品甚至能夠實現AR/VR的場景拓展,讓我們能夠用「眼神」實現許多曾經難以想象的神奇操作,而年輕的大學生羣體,已經成為該產品的主要消費羣體之一。

「空間戒指」是各種玄幻、奇幻小説中最常見的裝備,具備儲物、技能釋放等神奇功能,而今年人工智能「空間戒指」則讓這個存在於小説中的物品映入了現實。當下深受大學生羣體關注的「空間戒指」,可以看作是人機交互的新窗口,通過佩戴戒指進行特定的手勢操作,就能夠操作手機或電腦執行相應的程序,「空間戒指」的出現,改變了手指必須接觸實物才能操控手機或電腦的傳統方式,隔空操控的功能無疑將給操作者帶來更加靈活的操作空間。

除此以外,智能手錶/手環、智能機器人、智能醫療設備、智能音響等,也紛紛以各自的特色功能,得以進入到「X」的菜單當中,這些智能設備正在擺脫傳統的束縛,在大數據構成的「雲」間翩翩起舞,為年輕人帶去更多彩的校園生活。當初秋的晨光照亮校園,那些行李箱滾輪聲、鍵盤敲擊聲、快遞通知聲,終將匯聚成新時代的青春交響。行囊會繼續變輕,而知識的重量,永遠在增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