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21:17
外賣補貼潮的輻射效應,正滲透至諸多行業。
8月22日,喜茶全國超4000家門店全量上線淘寶閃購(餓了麼),一度被視為行業標誌性事件。要知道,作為一個曾對低價表現過抵觸態度的茶飲品牌,在外賣補貼潮初期,喜茶的參與感並不強。此前多年,喜茶只在喜茶小程序和美團平臺做外賣。
另有消息稱,喜茶還上線了美團「拼好飯」,更多集中在低線城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美團外賣App(應用程序)更改定位后發現,山西大同的消費者的確可以在「拼好飯」找到6.9元一杯的「喜茶椰椰芒芒」。
喜茶的躬身入局或許可以説明,外賣補貼潮正在潛移默化地改寫大小茶飲品牌的生存邏輯。與此同時,穩定多年的即時零售市場格局也已經出現明顯的松動跡象。
有中小茶飲品牌商家向記者反映,在本次外賣補貼潮開始前,外賣訂單中美團渠道佔比六成,餓了麼渠道佔比四成,「現在反過來了」。
當前,淘寶閃購已經展現出進入「持久戰」的跡象。有商家向記者反映,截至8月16日,淘寶閃購的補貼力度出現了小幅縮減。也有茶飲品牌商家稱,8月,補貼在繼續,不過,平臺發的券已經開始「變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接近阿里的人士處瞭解到,下一步,淘寶閃購可能逐步啃「高客單價」餐飲市場;通過會員日、節氣營銷、區域補貼等保持單量波動節奏。
今年夏天,茶飲賽道堪稱外賣平臺的關鍵交鋒場,早在今年5月,各茶飲品牌就已切換至高強度作戰模式。
8月25日,記者在淘寶閃購的官方補貼專區輕易找到了喜茶的身影,其原價19元的多肉桃李補貼后價格為12元。
「今年外賣行業整體節奏非常快,尤其是這個夏天。」檸季外賣運營負責人王羽曄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餓了麼(包括淘寶閃購)這邊,我們基本上天天都在對接,美團也會很緊湊地與我們對資源。」
王羽曄透露,在平臺補貼的助推下,6月份,店日均營業額同比上年已經實現翻倍增長,七八月份漲勢還在持續。在平臺投入大量補貼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動期間(8月7日),僅在餓了麼平臺(含淘寶閃購渠道),其茶飲類外賣訂單的同比漲幅就超過300%。
隨着外賣渠道成為茶飲品牌訂單增長的核心動力,其對品牌業績的影響也在同步增大。
中小奶茶品牌阿狗奶茶創始人卜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秋奶」當天,訂單中外賣渠道佔比已達到約80%,「5月份,我們的外賣訂單佔比約在40%」。
「在極致的低價面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卜江告訴記者,近三個月來,獲得平臺高額補貼的頭部品牌,正藉助補貼紅利持續擴大市場優勢。
王羽曄則表示,品牌加入平臺活動后利潤並未下滑。「平臺會給比較好的補貼,覈算下來加盟商到手單杯盈利達標,公司纔會報名參加活動。整體看,公司和加盟商參加外賣活動,單量和淨利都會提升。」
就補貼的具體構成,有商家對記者表示,商家與平臺會分別承擔補貼的一部分,兩者共同作用,最終形成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奶茶價格。從承擔比例來看,平臺承擔的補貼份額一般要高於商家。
王羽曄提到,平臺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每次開展活動都會進行單獨招商,並會告知商家平臺預計的出資情況。
在此大背景下,「喜茶」的渠道策略或許是不得不「變」。
艾媒諮詢CEO張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喜茶上線淘寶閃購説明品牌在即時零售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開始謀求多樣化渠道的擴張,以應對茶飲市場的激烈競爭。
點開淘寶閃購的「官方補貼」頁面,映入眼簾的「熱銷爆品」皆是各品牌的茶飲及咖啡單品。茶飲、咖啡品類為何成為外賣平臺角逐的主戰場?
張毅認為,茶飲、咖啡品類的連鎖化程度比較高,出餐速度也比較快,能接住平臺補貼帶來的大量訂單。其次,茶飲、咖啡品類的消費相對比較分散,有助於降低平臺的峰值即配壓力。
他還提到,作為高頻消費品類,茶飲、咖啡的核心客羣以年輕人為主,這類羣體對新消費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有可能形成穩定的消費習慣。
不過,美團和淘寶閃購(餓了麼)的補貼方向並不相同。
有商家向記者分析,美團相對缺乏自帶龐大流量的入口,需要推出吸引顧客的活動提升「日活」;淘寶閃購則可以直接從阿里生態內獲取現成流量,因此無需依賴力度過大的補貼來拉動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8月以來,平臺間的日訂單量比拼似乎已告一段落。
有消息稱,8月8日和8月9日這兩天,淘寶閃購的日訂單量份額首次超過了美團。不過,美團和淘寶閃購方面尚未對此做出迴應。
事實上,當時正值2025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動高峰,8月7日晚11點,美團外賣官方微博發文宣佈活動結束,這是美團參與立秋節點奶茶促銷活動的第六個年頭。不過,美團罕見地未發佈任何訂單數據,明確表示不會發布「連續三天超越1億單」這種類型的戰報,並表示「那些單量都不難做到,但是美團不想向奶茶注入更多泡沫」。
在這場如火如荼的外賣補貼潮背后,這些巨頭平臺爭奪的究竟是什麼?
「平臺的目標都是發力即時零售。」張毅分析稱,美團的核心打法是依託成熟的本地生活生態體系,用高頻的外賣場景來拉攏用户,形成訂單密度、攤薄履約成本,吸引更多商户入駐,形成雙管齊下的飛輪效應,「最終目的還是鞏固和擴大在即時零售賽道的領先地位」。
「隨着傳統電商增速放緩,即時電商成為最后一個數萬億元級別的賽道。」CIC灼識諮詢董事總經理張辰愷向記者表示,即時零售用户日均使用頻次高,阿里通過佈局可獲取高頻流量,反哺低頻電商業務,實現交叉導流。
這場戰役打到現在,即時零售賽道的格局當真發生變化了嗎?
「今年5月開始,從淘寶閃購入口進來的流量是非常大的。」王羽曄透露,相較去年,今年7月開始,餓了麼(淘寶閃購)渠道的店日均營業額已翻倍。
果切連鎖品牌切果NOW聯合創始人耿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補貼潮開始之前,來自餓了麼的單量基本上是來自美團單量的一半。截至目前,來自兩個渠道的單量都在日均8萬單左右。
就即時零售市場格局變化,張辰愷認為,市場格局正從美團主導轉向「三國殺」競爭,且美團和阿里誰能獲取更高的份額尚不明朗。
在耿斌看來,這場補貼潮的到來對品牌的長遠發展是利大於弊的。「我們和門店也在溝通這件事,門店可能覺得做了這麼多單,這麼累,賺的利潤並沒有增加。」他表示,「但我們覺得,這件事會讓很多沒有吃過果切的人來嘗試吃一次,給了我們把新客轉化為老客的機會。」
耿斌透露,就目前來看,平臺的補貼潮給品牌帶來了一定的市場增量。「7月5日(周六),是淘寶閃購和美團投入最大的一天,我們的單量峰值在30萬單(左右)。」耿斌説。
除補貼外,記者發現,數月以來,各平臺還有更多動作。
今年6月,阿里宣佈餓了麼、飛豬併入中國電商事業羣。8月6日,淘寶上線全新的大會員體系,打通餓了麼、飛豬等阿里系資源。
7月,京東推出「品質餐飲合營製作平臺」七鮮小廚,並啟動「菜品合夥人」招募計劃,試圖從供給端「重構」外賣。另據京東透露,截至二季度末,外賣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
8月25日,京東外賣業務核心負責人郭慶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將外賣戰役比喻為一場「馬拉松」,並表示:「千萬不要拿跑400米的心態去跑。」他還表示,即時零售目前還處在早期階段,核心是服務消費者應急性、温差商品、短保質期商品的消費場景。
或許,對即時零售賽道的頭部玩家來説,搶佔市場的「打擂臺」雖非易事,但守住既有的市場份額、應對多方挑戰的「守擂臺」,更是難上加難。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