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18:37
來源:中保新知
當2025年初壽險市場還籠罩在開門紅調產品、「降息」常態化的陰霾中時,誰曾料到,半年過去,人身險市場的整體經營業績會迎來陡峭的增長曲線。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納入統計的59家非上市壽險公司合計實現淨利潤293.4億元,同比飆升236%。
這背后既有投資收益的驅動、部分險企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影響,也離不開監管引導行業防範費差損、利差損,大批壽險公司愈發重視價值創造與資產負債匹配管理。
落眼個體機構層面,在轉型期的新一波調整中,誰把握住了機遇趁勢而上,誰又在原地踏步甚至深陷困境?
盈利者體感差異大
兩頭部機構貢獻超七成
感知壽險市場的冷暖變化,淨利潤指標往往是最直觀的體現。如前文所述,2025年上半年,非上市壽險公司利潤整體大漲,迎來了近幾年最好的半年業績表現。
不過從機構個體層面細加觀察,這樣的賺錢局面分化較為明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59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中,有38家盈利,21家虧損,盈利者佔比超六成。
進一步拆解來看,非上市壽險公司賺取的293.4億元淨利潤中,有211.8億元的淨利潤由兩家頭部機構泰康人壽和中郵人壽貢獻而來,佔比達72.2%。其中,泰康人壽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9.9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47億元,同比大增164.56%,創下歷史新高;中郵人壽實現淨利潤51.7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13億元。
在市場人士看來,泰康人壽淨利潤的強勁增長離不開其執行新會計準則的影響,新準則的「放大器」效應會使投資收益成為利潤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泰康人壽的投資收益率為1.8%,較去年同期上升0.42個百分點。在負債端,泰康人壽也有着較強的競爭優勢,其構建的健康管理規劃師HWP團隊配套大健康、大養老的服務體系,加之分紅險為主導的業務結構都助力其積澱長期價值。
拋開泰康人壽、中郵人壽,淨利潤超10億級的選手有3家,分別是工銀安盛人壽、中意人壽和中信保誠人壽,上半年分別盈利12.04億元、10.94億元和10.2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中信保誠人壽淨利潤較去年同期有了較大程度改善,實現扭虧為盈,究其原因也與該公司於今年切換至新準則不無關係。
此外,淨利潤TOP10險企還有英大泰和人壽、農銀人壽、國壽養老、中英人壽和交銀人壽,上半年淨利潤分別為7.98億元、7.43億元、7.04億元、6.81億元和6.09億元。也就是説,TOP10險企的淨利潤合計約280.34億元,佔到行業整體利潤的95.5%。
這也就意味着,其他盈利的險企中,很多隻是略有盈余,勉強喝上一口湯。數據也顯示,其余盈利的28家險企中,有15家淨利潤不足2億元,其中9家淨利潤不足1億元。
12家虧損額超1億
中小壽險、養老險公司存壓力
在非上市壽險公司整體利潤大增的上半年,掉入虧損榜的險企無疑會顯得更加「刺眼」,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轉型期「尾部」險企生存的掙扎與迷茫。數據顯示,在上半年21家虧損的非上市壽險公司中,多數為中小主體,其中有12家險企的虧損額度超過1億元。
進一步拆解上半年虧損險企榜單,不乏地方性國資背景的壽險公司陷入虧損局面。典型的如總部位於廣東珠海的橫琴人壽,成為上半年虧損最嚴重的非上市壽險公司,淨利潤為-8.39億元;還有總部位於江蘇無錫、第一大股東為無錫市國聯集團的國聯人壽,其上半年虧損2.36億元;另外,一度獲得重慶國企增資的三峽人壽以及前不久被地方國資再度加碼的國寶人壽,上半年也分別虧損1.16億元和0.32億元。
這或反映出,儘管部分中小壽險公司擁有地方國資股東的加持,但受限於產品創新力不足、高管層不穩定、業務結構不合理等多重因素,加之當前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一些險企仍面臨轉型艱難的處境。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的虧損榜上,中銀三星人壽成為唯一虧損的銀行系險企,淨虧損5.43億元。從負債端來看,中銀三星人壽2025年度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的保險業務收入為186億元,同比增長8.1%。不過,其投資端稍顯「松懈」,上半年投資收益率為1.8%,較去年同期的2.39%,同比下降了0.59個百分點。此外,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在會計準則切換方面,中銀三星人壽也尚未切換至新會計準則。
事實上,在上半年資本市場利好的大背景下,還有不少險企受限於投資端的「不給力」。典型的如虧損1.76億元的和泰人壽,投資收益率為1%左右。
非上市壽險公司虧損榜中,還有一類羣體值得關注,那就是養老險公司。數據顯示,納入統計的6家養老險公司中,有3家公司出現虧損,分別是新華養老、恆安標準養老和大家養老,淨利潤分別為-0.06億元、-0.08億元和-0.94億元。中保新知注意到,相較泰康養老和國民養老,3家養老險公司的保費規模普遍較小,特別是恆安標準養老上半年的保險業務收入為0.2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恆安標準養老在2025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還特別提及,在不考慮資產變現的情況下,由於公司已暫停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新增業務,僅保留續期和追加入口,預計未來收取的續期與追加保費暫無法覆蓋公司的業務支出和費用支出,因此必測壓力情景下經營活動現金流為現金流出,流動性覆蓋率受到一定影響。此外,償付能力報告還透露,后續將加速推動資本補充計劃落地,全面提升資本實力,確保業務戰略有效落實。
總體而言,盈利承壓與保費規模不足相互交織,成為部分養老險公司在轉型道路上需要突破的瓶頸。
多家合資險企增長強勁
把握分紅險開拓機遇
與非上市壽險公司因新會計準則執行進度不一,導致淨利潤可比性大幅下降的情況不同,保費收入及增速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個體機構之間的經營節奏。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納入統計的59家非上市壽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7634億元,同比增長約4.8%。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增速低於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上半年人身險公司整體5.4%的保費增速水平,且非上市壽險公司合計保費規模僅佔全行業保費收入的不到三成。
從單家非上市壽險公司的保費體量來看,在保費收入TOP10中,位居前列的依然是泰康人壽和中郵人壽兩家頭部機構,上半年保費收入均超千億,分別為1310億元和1181億元,並且兩家險企之間的保費規模差距並不大,呈現你追我趕的勢頭。
接下來依次是信泰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和農銀人壽,這4家險企上半年的保費收入均超過300億元,分別為357億元、338億元、335億元和326億元。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是招商信諾人壽、中意人壽、大都會人壽和中宏人壽,保費收入分別為256億元、236億元、222億元和196億元。
不難發現,在保費收入TOP10險企中,僅銀行系險企就佔了5家。除此之外,中意人壽、大都會人壽、中宏人壽等合資險企也同樣表現亮眼,在非上市壽險市場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從保費增速來看,諸多合資壽險公司表現十分搶眼。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合計有32家險企的保費收入實現正增長,13家險企的保費增速超過20%。
其中,大都會人壽堪稱上半年的一匹「黑馬」,跑出了50.2%的保費增速。此外,同爲合資險企的中荷人壽、中英人壽,上半年保費增速也分別達到36.5%、30.8%。
中保新知觀察到,大都會人壽之所以在保費增速上一騎絕塵,與其充分把握分紅險的發展勢頭不無關係。據瞭解,此前大都會人壽通過銀保渠道,實現躉交型分紅險產品「都會臻傳終身壽險(分紅型)」快速上量。而且,大都會人壽將高淨值客户作為核心目標,通過與匯豐銀行、大華銀行、恆生銀行等外資銀行建立的深度合作關係,在高淨值市場中積累了口碑與客户基礎,繼而助力其在本輪分紅險轉型中快速超車。
此外,中英人壽推出的「福滿盈分紅型增額終身壽險」也引起較高的市場熱度。從中英人壽披露的2024年數據來看,分紅險是當年增長最快的險種,保費規模翻了近6倍,佔個險總收入的比重從2.82%上升至14.51%;還有老牌合資壽險公司中意人壽,經營分紅險已經20多年,其推出的中意人壽一生中意(尊享版)終身壽險(分紅型)一度成為分紅型增額壽的頂流,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保費收入增速也達到了11.1%。
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輪分紅險浪潮中,之所以不少合資險企能夠扮演先鋒角色,離不開其外資股東深厚的發展底藴與穿越經濟周期的經驗背書,並且在過往的經營發展中,該類險企也更加註重經營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儼然,在預定利率持續下行、監管引導險企降低剛性兑付成本的大趨勢下,合資險企正在加速把握分紅險的發展機遇,搶佔市場先機。對於全行業的壽險公司來説,分紅險也將成為高質量轉型的核心抓手。
招商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鄭積沙就曾表示,當前隨着新一輪政策周期開啟,分紅險有望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甚至成為決定險企未來轉型的勝負手。中長期來看,假設2025—2027年人身險公司的原保費收入增速均為10%,新單保費佔比均為30%,分紅險在新單保費中的佔比按上市險企規劃的逐年提升至50%,則每年分紅險新單增速分別為230%、47%和38%,規模分別為4028億元、5908億元和 8123億元,合計增量有望達18058億元。
另有保險機構人士認為,根據頭部險企最新發布的預定利率下調公告,分紅險的保底利率降幅較小,僅比傳統險低0.25個百分點,且還能提供浮動收益,在資本市場提振的行情下,分紅險成為壽險市場的新主角。
責任編輯:王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