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18:24
(來源:一棵大松樹)
一、 價值分析
港股創新葯板塊估值水平仍未達峰,仍處於50%分位以下。從價值上看:(1)Biotech:隨着多款創新葯在海外上市、大額BD授權落地,產業趨勢已經形成,板塊處於高景氣度中。(2)Pharma:目前處於創新轉型持續推進,創新葯業務已經成為公司現在&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3)CXO:得益於創新葯賽道高景氣度,近期CXO業績趨勢持續回升。 如果將CDMO、CRO、科研服務、Pharma、Biotech等創新葯相關的行業總結為創新葯產業鏈,則H股佔比超70%,高於A股的50%,即H股創新葯純度高於A股。
二、行業分析
從2015-2025年,創新葯大致可以分為:(1)初步探索期:2015-2018年,其特點是政策驅動帶來的β行情;(2)資本熱潮期:2019-2021年,特點是資本、主題帶來的高估值,α分化是重要的特點;(3)深度調整期:2022-2024年,核心是價值重估,經濟周期、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下,消化高估值。(4)復甦階段:2025年,行業發展趨勢、政策、事件等多重因素下,創新葯行情持續演繹。
政策端,創新葯支持政策大致經歷了治理體系創新改革-針對發展痛點持續優化-國家層面支持政策持續升級等階段;
事件端,2025年創新葯BD出海成爲了行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中國藥企與國際製藥巨頭之間的合作日益頻繁,首付款和總交易金額屢創新高。三生製藥將PD-1/VEGF雙抗授權給輝瑞,首付款高達12.5億美元;鋭格醫藥將CDK抑制劑授權給羅氏,首付款8.5億美元;這些交易不僅體現了中國創新葯企的研發實力,也反映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創新葯的認可和需求。
從估值的角度看,過去對創新葯的估值以國內為主,主要的商業化方式是通過醫保(或其他途徑)觸及國內患者市場;而海外合作為中國創新葯參與廣闊的全球市場(國內的近十倍)提供可能,主要的商業化方式是通過授權給海外企業,最終觸及海外市場。
考慮到創新葯密集兑現期到來,國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明確,創新葯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升級主線已經較明確。
三、ETF產品介紹:港股創新葯ETF(513120.OF)
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ETF成立於2022年7月1日,跟蹤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具有良好的場內流動性、優秀的成分純度與集中度優勢;掛靠指數在業績彈性、估值性價比與資金共識方面均表現突出。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近1年收益達 137.01%,位居 QDII 股票基金首位;同時,南向資金年內淨流入港股醫藥生物行業達 1224 億元,躋身港股通行業前三,體現市場資金的高度認可。
港股創新葯 ETF的交易便捷性,核心在於港股通+ ETF場內交易的雙重優勢,實現 A 股賬户對港股創新葯主題的便捷配置。其依託港股通機制,讓 A 股投資者無需額外開立港股賬户或申請 QDII 額度,直接通過現有 A 股賬户即可參與,簡化了跨境投資流程;同時,作為場內上市 ETF,支持 T+0 交易,日均成交額常超 50 億元,流動性充足。
目錄
1. 價值分析
1.1. 港股創新葯板塊估值水平仍未達峰
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 ETF(513120.OF)的比較基準為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收益率(931787CNY00.CSI)。自 2018 年至今,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的 PE 均值,即 50%分位數為47.42x,同時 2025 年 8 月 8 日收盤的 PE 為 45.73,仍處於 50%分位以下,港股創新葯板塊估值水平仍未達峰,主要系:(1)2020-2024 年曆史整體估值較高;(2)部分創新轉型的中國 pharma 企業業績陸續企穩提升;(3)biotech 商業化持續兑現,淨利潤表現大幅度改善。
1.2. 創新葯及CXO業績持續改善,行業趨勢逐步向好
從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ETF(513120.OF)的比較基準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931787CNY00.CSI)當前的37支成分股看,主要可以分為:(1)創新葯Biotech:主要業務均為已上市或未上市的創新葯;隨着多款創新葯在海外上市、大額BD授權落地,產業趨勢已經形成,板塊處於高景氣度中。(2)傳統制藥Pharma:在國內有成熟的商業化團隊,目前創新轉型持續推進;(3)CXO:CXO(Contract X Organization),即醫藥合同外包服務,是一種為製藥企業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研發、生產及商業化外包服務的商業模式。得益於創新葯賽道高景氣度,近期CXO業績趨勢持續回升。
從創新葯(Biotech+Pharma)業績變化情況看:整體創新葯板塊收入增速企穩回升,一方面經歷了十批集採后,Pharma企業創新葯品種逐漸成為公司增長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頭部biotech公司創新葯品種快速放量。
CXO板塊,海外醫藥外包市場定價體系穩定,利潤空間豐厚,頭部CXO企業通過拓展海外市場提升收入;2023年后,全球醫藥行業投融資進入寒冬,資本市場預期投融資遇冷,外向型CXO的訂單難以維持之前的高速增長;疊加地緣政治因素輿論的干擾,CXO整體收入及利潤增速下降。2025年以來,自NDAA正式版不含生物安全法案后,后續美國政府未出台針對中國CXO的新表述,預計地緣政治對CXO的影響或結構性趨緩。疊加海外醫藥投融資率先復甦,國內創新葯出海帶動新葯研發需求旺盛,CXO板塊有望重回快速增長通道。
1.3. 代表性龍頭企業成長路徑簡述
1.3.1. 百濟神州
澤布替尼是首個在海外持續放量的國產創新葯,2款產品實現國際化。百濟神州營收持續增長,核心產品澤布替尼持續成功。2022年12月,澤布替尼澤布替尼對比伊布替尼在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中取得優效性結果,目前澤布替尼在美國CLL新患者治療領域中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在所有BTK抑制劑中擁有最廣泛的適應症。
研發實力出衆,國際化水平領先。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已於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全球研發團隊約3700人,並擁有業內規模最大的腫瘤研究團隊之一,於2024年完成了將13個新分子實體推進臨牀開發階段。公司在研管線豐富,如Sonrotoclax, BGB-16673,澤尼達妥單抗等。
1.3.2. 科倫博泰生物
與默沙東達成合作協議,TROP2 ADC臨牀進度積極推進。科倫博泰生物已與多個國際藥企合作,包括默沙東、Ellipses Pharma、 Windward Bio。2022年,科倫博泰與默沙東先后達成三項許可及授權協議,將TROP-2 ADC藥物SKB264(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區域)、Nectin-4 ADC藥物SKB315(全球權益)、七項臨牀前ADC資產獨家授權給默沙東,總預付款2.57億美元,總里程碑金額115.64億美元,總交易金額高達118億美元,一度刷新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記錄。截至2025年7月,根據UmabsDB數據庫,蘆康沙妥珠單抗已經在全球開展的第14項三期臨牀,體現了默沙東對該資產的信心。
1.3.3. 康方生物
卡度尼利單抗是全球首個PD-1/VEGF雙抗,頭對頭K藥取得陽性結果。康方生物的核心產品卡度尼利單抗和依沃西單抗的積極貢獻已通過聯合用藥佈局20個適應症,在宮頸癌、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瘤種已開展28項臨牀試驗,於2022年12月和Summit達成授權合作,2025年4月頭對頭K藥的臨牀中取得了陽性結果,有望成為下一個「藥王」。
公司在研管線豐富。截止2024年末,公司總計有50多個在研創新項目,涵蓋腫瘤、自身免疫及代謝性疾病等多個領域。24個處於臨牀試驗及商業化階段,其中15個為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或同類最佳(best-in-class)雙抗╱多抗╱雙抗ADC,覆蓋6大瘤種的7個III期臨牀高效推進中。
1.3.4. 信達生物
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葯物,已有16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2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4個新葯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牀研究,15個新葯品種已進入臨牀研究。
公司在2025年ASCO年會上公佈的PD-1/IL-2α-bias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IBI363表現出優秀的臨牀數據。在至少接受過一次基線后腫瘤評估的患者中(n=30),確認的客觀緩解率(cORR)為23.3%,疾病控制率(DCR)達到76.7%。在接受1 mg/kg Q2W治療且確認獲得緩解的患者隊列(n=7)中,觀察到持續緩解效應,其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14.0個月,相關事件發生率為42.9%。接受1 mg/kg Q2W治療的受試者(n=31)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 5.7 (2.7, 6.8) 個月,相較過往研究數據(PFS不足3個月)有明顯延長。
1.3.5. 三生製藥
SSGJ-007海外授權輝瑞,臨牀進展積極推進。三生製藥於2025年5月與輝瑞達成授權協議,輝瑞將支付12.5億不可退還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達4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兩位數百分比的銷售分成。目前三生製藥SSGJ-707進度在全球相同靶點產品中排名第二,已經推進到了III期臨牀階段。根據2025年年初公佈的II期臨牀數據,單藥及化療聯用均展示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公司在研管線豐富,存量產品持續增長。2024年麗美治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蔓迪泡沫劑獲批上市,鞏固公司領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公司有30個在研產品,覆蓋血液和腫瘤領域、腎科領域、自免領域、皮科及其他領域。
1.4 港股與A股醫藥板塊的估值差異、結構對比
我們將A股及H股Biotech企業分列,截至2025年8月9日:(1)H股及A股上市的Biotech企業分別有42/25個;(2)市值分別為11227.0億港元/9632.7億元;(3)收入分別為695.3億元及550.2億元;(4)對應PS分別為14.8x及17.5x,即H股創新葯整體規模、收入體量及標的數量均大於A股,同時估值相較於A股創新葯更低。
H股創新葯佔比更高。截至2025年8月9日,從創新葯在整體醫藥板塊的市值佔比看,A股Biotech佔比僅12.4%,H股佔比約30.0%。
H股創新葯產業鏈佔比同樣更高。如果將CDMO、CRO、科研服務、Pharma、Biotech等創新葯相關的行業總結為創新葯產業鏈,則H股的市值佔比同樣更高。
2. 行業分析
2.1. 創新葯行業發展階段
從2015-2025年,創新葯大致可以分為:(1)初步探索期:2015-2018年,其特點是政策驅動帶來的β行情;(2)資本熱潮期:2019-2021年,特點是資本、主題帶來的高估值,α分化是重要的特點;(3)深度調整期:2022-2024年,核心是價值重估,經濟周期、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下,消化高估值。(4)復甦階段:2025年,行業發展趨勢、政策、事件等多重因素下,創新葯行情持續演繹。
2.1.1. 2015-2018:政策驅動下創新葯開始起步
2015年開始,中國創新葯開始起步,政策驅動是2015-2018年的核心驅動因素。2015年,國內A股上市醫藥公司數量為214家,同時這些公司中涉足創新葯的可謂鳳毛麟角。Insight數據庫顯示,截至2015年,以國產/新葯為條件檢索后,全國創新葯數量在10款以內。2015年7月22日的「7.22」臨牀試驗數據自查覈查拉開了創新葯改革的序幕,《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簡稱44號文),重新定義了新葯和仿製藥。隨后,2016年5月份的MAH制度試點、2017年6月中國加入ICH,持續規範的政策為創新葯提供了發展所必須的土壤。
2.1.2. 2019-2021:資本市場支持推動創新葯高速發展
科創板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自2019年科創板開板以來,有20余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先后上市。在科創板資本的支持下,上述企業近三年的累計研發投入超700億元。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成為至今為止最后一家以「第五套」標準登陸科創板的生物醫藥企業,科創板對創新葯的支持中斷。
港股方面,2018 年 4 月 30 日,聯交所公佈了重大修訂后的《主板上市規則》,首次增設第 18A 章針對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規則,該規則允許符合特定條件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陸聯交所主板,通過創新性豁免傳統財務指標要求、重點聚焦研發價值與技術創新能力等舉措,顯著降低研發型生物科技企業的融資門檻,為生物醫藥產業注入資本動能。
國內創新葯的融資持續發展,在2020年加速。 2019年起創新葯投資環境優化,國內創新葯一級市場融資事件及金額快速提升,從2019年的52億美金(354個)提升至2020年的132億美金(527個),2021年達到了巔峰,為161億美金(812個)。
2.1.3. 2021-2024:深度調整期(價值重估)
無論是國內同靶點競爭加劇導致的內卷、還是海外上市進度的延后,2021-2024年市場的主題是內卷的「me too類」創新葯估值重估。(1)國內估值:2021年7月,CDE公佈了《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依據該份文件的要求,未來新葯的臨牀試驗難度與上市成本將更高;醫保支付端,內卷下創新葯的醫保支付價格持續走低。以PD-1為例,2020年的國談之后,恆瑞的卡瑞利珠單抗的價格從19800元/支降至2928元/支,降幅達85%。創新葯上市難度提升+商業化兑現難度提升,疊加2020年的高估值,創新葯整體估值進入深度調整期。在醫藥反腐、醫保支付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內2021-2024年整體創新葯商業化兑現呈現出較大的波動。(2)海外估值:2022年,FDA認定信迪利單抗僅憑藉ORIENT-11臨牀研究不足以獲得監管批准,需要補充臨牀試驗。這一時間段中國大量的創新葯實際上是me-too,在美國已經基本得到滿足的臨牀適應症賽道上,與FDA「novel drug class」的需求存在一定距離。
Me-better、BIC、FIC藥物已經初現崢嶸。2021-2024年間,中國創新葯已經在ASCO、AACR、ESMO、ASH等眾多學術會議中取得亮眼數據,康方的PD-1/VEGF雙抗、百利天恆的EGFR/HER3 ADC等FIC藥物也完成了出海,中國創新葯質量在全球認可度持續提升,已經看到從me-too到me-better、BIC、FIC的升級趨勢。
2.2. 政策支持路徑
2.2.1. 創新葯相關政策十年回顧
2015年,隨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定部署,醫藥健康領域迎來國家治理體系創新的關鍵轉折。從當時的情況看,藥品審評積壓超過2萬件、低水平仿製佔比較高、創新葯研發動力不足等結構性矛盾,制約着中國創新葯產業發展,2015年啟動的「7.22」臨牀試驗數據自查覈查拉開了改革序幕。
集採后,醫藥產業本質從銷售轉型創新。2018年,國家出臺「4+7」帶量採購政策,不僅顯著降低中標藥品價格,大幅減少藥品流通費用,壓縮藥企的盈利空間,還將從根本上改變醫院以藥養醫的局面,影響醫療和醫藥行業人才的培育和走向,改善醫患關係,進而推動醫藥產業迴歸本質:由銷售為王,逐漸轉向以創新、質量和成本為核心競爭力。支持創新葯的配套政策持續落地。
資本與創新開始共振。2019年,科創板創立。這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基礎制度安排,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重大舉措。
2.2.2. 2024年起,國家層面支持政策開始起步
針對創新葯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制度持續升級。2021年11月15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佈《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實現藥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避免藥企扎堆、同質化研發,改善了藥企競爭格局,提高創新葯研發國際競爭力。2022年2月,為鼓勵研究和創制新葯,滿足臨牀用藥需求,及時總結轉化抗疫應急審評工作經驗,加快創新葯品的審評速度,藥審中心組織起草了《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葯上市申請審評工作程序(試行)》。
國家政策對於創新葯的支持政策持續優化、細化、深化。2024年3月,創新葯首次被納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標誌着國家對創新葯研發愈發重視。隨后《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在國常會的過會,上海等多地出臺地方性全鏈條持續政策,標誌着針對創新葯的支持從頂層設計逐漸擴展至各個方面。
2.2.3. 國內支持政策頻出,利好國產創新葯商業化
2024年,中國創新葯從上市申請到獲批的平均時長較整體藥品縮短57天,其中,獲得優先審評的創新葯比創新葯整體的平均時長再壓縮189天,審評審批速度顯著提升。獲得突破性治療資格或附條件批准的創新葯,其整體平均上市周期更短,從首次申請臨牀到獲批上市用時分別較創新葯整體縮短602天和611天。
中國創新葯商業化進程與醫保準入政策的綁定程度持續加深。2017年,人社部啟動對時隔8年未調整的醫保目錄進行改革,首次探索藥品談判機制,為創新葯准入醫保奠定基礎。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醫保目錄調整從不定期改為「一年一調」的常態化機制,醫保準入流程逐步優化,創新葯從上市到納入醫保的時間窗口大幅縮短,極大加速了市場準入進程。
2021-2024年醫保談判成功的創新葯中,接近90%在獲批上市2年內即進入醫保目錄,遠高於2019年(43%)和2020年(57%),實現跨越式增長。這一轉變不僅受益於醫保談判機制的逐漸成熟,也反映企業對「以時間換空間」策略的共識——通過快速納入醫保搶佔核心醫院市場,加速規模化放量。協議期內,2019年醫保基金對創新葯的支出金額為59.49億元,2022年為481.89億元, 2019年-2022年複合增速為101%;2023年約900億元,同比增速為87%。2023年協議期內,談判藥品報銷2.4億人次。
2.3. 港股創新葯生態特色
2.3.1. 18A港股Biotech 18A通道特徵
香港交易所於2018年推出的《主板上市規則》第18A章,通過豁免傳統盈利/收入測試、聚焦研發進展與技術壁壘,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資通道,解決了其「融資難」的困境。港股18A通道作為香港交易所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設立的上市通道,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適用對象: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如藥物研發、醫療器械公司。
核心要求:(1)市值≥15 億港元;(2)至少 1 款核心產品通過概念階段(如完成 I 期臨牀試驗);(3)上市前 12 個月持續研發,且獲資深獨立投資者注資;(4)營運資金需覆蓋上市后 12 個月開支的 125%。
2.3.2. BD帶來的創新葯企業估值重估
從估值的角度看,過去對創新葯的估值以國內為主,主要的商業化方式是通過醫保(或其他途徑)觸及國內患者市場;而海外合作為中國創新葯參與廣闊的全球市場提供可能,主要的商業化方式是通過授權給海外企業,最終觸及海外市場。
頭豹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醫藥市場規模為6,003億美元,創新葯市場佔本土醫藥市場超70%,即美國創新葯市場約4200億美元;同期,中國醫藥市場規模為2,508億美元,居全球第二,創新葯佔比不足20%,約500億美元。考慮到國產創新葯出海后對應市場從國內的500億美元提升至超4200億美元(僅考慮美國市場),未來創新葯重點有望轉向如何通過海外合作進軍全球廣闊市場。
中國藥企與國際製藥巨頭之間的合作日益頻繁,首付款和總交易金額屢創新高。三生製藥將PD-1/VEGF雙抗授權給輝瑞,首付款高達12.5億美元;鋭格醫藥將CDK抑制劑授權給羅氏,首付款8.5億美元;普米斯生物公司被BioNTech收購,交易金額達8億美元。這些交易不僅體現了中國創新葯企的研發實力,也反映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創新葯的認可和需求。
2015-2025年間,以默沙東、禮來、輝瑞、賽諾菲為代表的頭部MNC都在積極與中國創新葯企開展BD交易,取得相關藥物在全球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中國已成為頭部MNC重要的BD來源。根據DealForma數據,2024年,跨國企業引進的創新葯中,已有31%的產品來自中國。
中國(以出讓權益企業總部所在地統計,且僅考慮受讓方為海外的情況)license-out佔全球比重持續提升,2025年6月起突破25%。2024年全年中國企業共完成19筆首付款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BD交易,佔全球比重22%。截至2025年6月,中國企業共完成13筆首付款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BD項目,佔全球比重25.5%。
2.4. 國際化潛力
2.4.1. 數量突破:中國企業自研創新葯數量已位居第一
中國企業自研創新葯數量自2020年起已位居第一。中國企業原研創新葯數量增長迅速,自2020年起已經成為全球創新葯數量最多的國家。2024年達到704款,位居全球首位;美國企業研發的創新葯數量逐步增至每年400-500款。歐洲和日本的研發數量則相對穩定,歐洲每年約有200款創新葯進入臨牀,日本則在100款以下。
中國企業自研創新葯臨牀存量數量同樣位居第一。按歷年首次進入臨牀試驗的創新葯進行統計,2015-2024年,中國企業研發的活躍狀態創新葯數量累計已達3575個。美國、韓國、日本及英國分別為2967、390、341和271個。
2.4.2. 質量突破:FIC分子在全球範圍內佔比升至第二,僅次於美國
2015年中國企業自研的進入臨牀的FIC創新葯只有9個,佔比不足10%,而到了2024年有120個,中國在源頭創新葯品研發上的潛力不斷釋放。中國藥品研發長期以來主要以Me-too和Me-better的藥物開發爲主。隨着國家對於臨牀價值政策導向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逐步轉向創新性更強的源頭創新,並在全球競爭中實現了快速跟隨(Fast-follow)向同類最優(Best-in-Class,BIC)和同類首創(First-in-Class,FIC)邁進。從現有FIC管線看,中國FIC管線佔全球比重已達24%,僅次於美國,研發的「真創新」含金量持續提升。
2.4.3. 技術突破 :中外上市差距持續縮短,已經能看到FIC藥物率先上市
相同分子,中美首次獲批分子時間差減少。2015年之前,「藥品滯后」現象非常明顯,對於同一個創新葯研發賽道,中美首個藥品上市時間差在8年左右,依庫珠單抗、丁苯那嗪、氨己烯酸等FIC新葯甚至在美國上市10年后纔在中國獲批。2015年之后,隨着政策改革以及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中美藥品上市時間差距已縮短至2年以內。
相同賽道,美國首個藥品獲批時間與中國首個原研藥品獲批時間的差距也由12年左右縮短至3年以內。PD-1/VEGF、EGFR ADC等FIC新葯在中國首發,極大提高了中國創新葯的可及性。
3. ETF產品介紹:港股創新葯ETF(513120.OF)
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ETF成立於2022年7月1日,跟蹤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分別為每年0.5%、0.1%。截至2025年8月6日,其基金規模為167.60億元,過去一個月的日均成交金額為89.92億元,具有良好的場內流動性。
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 ETF 精準跟蹤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CNY),能夠較好地反映該指數的走勢,從上市至今,其跟蹤誤差一直處於較低水平,2025年跟蹤誤差僅為0.728%。
自2025年以來,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ETF日成交額顯著提升,流動性較好。2025年1月2日,基金的日成交額為9.84億元,截至2025年8月6日,基金的日成交額升至77.68億元。基金成交額顯著上升,流動性進一步提升。
3.1. ETF 特色與優勢
3.1.1. 成分純度與集中度優勢
高純度行業聚焦。港股創新葯ETF(513120.OF)緊密跟蹤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根據申萬二級行業分佈,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的成分股嚴格篩選主營業務涉及創新葯研發的港股企業,生物製品+化學制藥權重佔比達92.5%。截至7月31日,前十大成分股(如康方生物、信達生物、藥明生物等)集中度達70.59%,顯著高於泛醫藥指數,確保投資組合緊密貼合創新葯核心賽道。
3.1.2. 產業趨勢與政策賦能
創新葯密集兑現期到來。2025 年上半年,國家藥監局批准創新葯 43 款,同比增長 59%,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總量,審批進程持續加速;與此同時,中國藥企對外授權(License-out)金額達 608 億美元,超 2024 年全年總額。
政策全鏈條支持。國家醫保局在第十一批集採規則中明確 「集採非新葯、新葯不集採」 原則,為創新葯價格空間提供保障;同時,醫保目錄動態調整與商保創新葯目錄擴容並行,加速了創新葯的商業化回報。
3.2. 配置工具屬性突出
3.2.1. 高效佈局港股Biotech賽道
港股匯聚了未盈利的 Biotech 企業(如18A公司),而該 ETF 為投資者提供了低門檻的參與渠道,有助於規避個股研發風險;同時,該 ETF 支持 T+0 交易與融資融券,曾出現單日槓桿資金淨買入 3.73 億元的情況,這也讓交易靈活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3.2.2. 中長期輪動配置價值
該指數在業績彈性、估值性價比與資金共識方面均表現突出:截止2025年8月5日,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近1年收益達 137.01%,位居 QDII 股票基金首位;同時,南向資金年內淨流入港股醫藥生物行業達 1224 億元,躋身港股通行業前三,體現市場資金的高度認可。
3.3. 交易便捷性
港股創新葯 ETF(如 513120.OF)的交易便捷性,核心在於港股通 + ETF 場內交易的雙重優勢,實現 A 股賬户對港股創新葯主題的便捷配置。其依託港股通機制,讓 A 股投資者無需額外開立港股賬户或申請 QDII 額度,直接通過現有 A 股賬户即可參與,簡化了跨境投資流程(如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 ETF 明確投資港股通標的,規模達 134.24 億元,體現普及性);同時,作為場內上市 ETF,支持 T+0 交易,日均成交額常超 50 億元(如 2025 年 7 月 3 日數據),流動性充足。
這種 「A 股賬户一站式操作」 的協同優勢,既降低了跨境投資門檻,又憑藉 ETF 的高靈活性和主題聚焦性,成為佈局港股創新葯的高效工具。
藥物臨牀數據不及預期,海外BD進展不及預期,基金預期風險收益水平高;指數與基金歷史表現不代表未來
證券研究報告:《港股創新葯ETF(513120):創新葯步入密集兑現期,產業趨勢明顯》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08月17日
報告發布機構: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告分析師:
楊松 SAC執業證書編號:S1110521020001
劉一伯 SAC執業證書編號:S11105250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