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20:00
頂級的賣鏟人不止賣產品,更是制定行業標準、構建生態系統。他們吸引第三方開發者、服務商圍繞他們的「鏟子」進行開發,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例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蘋果的App Store都是生態建設的典範。
裝上英偉達全新機器人計算平臺Jetson Thor后,人形機器人恐怕要説一句「我悟了」。
大張旗鼓預告后,英偉達終於帶着人形機器人的新大腦走來了,AI性能暴漲7.5倍,算力飆到2070 TFLOPS,種種堪稱炸裂的數據,讓不少人驚呼這是屬於人形機器人的「i Phone時刻」。
圖片來源:英偉達
具體數據先按下不表,從最終結果來看,英偉達的新大腦Jetson Thor突破了物理智能,人形機器人可以直接通過生成式推理,來預判行動后果,並進行復雜工作執行。説人話就是,人形機器人理解了物理世界和工作流,給它一個工具和材料,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工作。
除了能理解、能推理、能自主工作外,該大腦的加持下,人形機器人整體工作速度也更加絲滑無阻。銀河通用CTO王鶴曾透露,其G1 Premium機器人在採用Thor后,運動速度和動作流暢性已經有了顯著提升。
具身研習社曾近距離感受搭載Thor后,掌握了「漂移」技能,運動速度彷彿開了倍速。在搬運箱子時,在面對具身研習社的干擾也能精準識別移動后的箱子位置。
這就是人形機器人的「開悟」拐點。
英偉達積極佈局具身智能,除了契合黃仁勛對未來物理AI的看好以及符合英偉達「賣鏟人」的角色外,還精準叩響了另一條主線:大廠爭搶給機器人做大腦。
無論是騰訊「不碰硬件」口號下推出的通用外接大腦,還是京東賦能機器人「對話」能力,大廠們都心照不宣的盯上了大腦。其背后原因既有藉助優勢補齊產業短板的戰略佈局,又有規避大規模投入風險的防守型策略。
這場人形機器人「腦力競賽」的冠軍席位,或許給大廠們騰好了地方。
先來看一組稍顯晦澀的數據,看看英偉達是如何既要硬件的性能優勢,又要軟件的系統性升級。
Jetson Thor專為生成式推理模型打造,基於最新的Blackwell GPU架構,提供高達2070 FP4 TFLOPS的計算性能,比上一代Jetson Orin提高7.5倍,CPU性能提升3.1倍、能效提高3.5倍、內存容量提升2倍。和10年前相比,AI性能足足提高多達7000倍。
圖片來源:英偉達
該機器人計算平臺,可以在端側完成實時處理高速傳感器數據並執行視覺推理,在端側設備上同時運行多個生成式AI模型,解決了機器人技術領域最重大的挑戰之一:運行多AI工作流程,使機器人能夠與人類和物理世界進行實時智能交互。
此外,Thor能在200毫秒內給出第一個token響應,每秒能生成超過25個token。這個速度幾乎可以支持機器人和人類的實時對話。
這意味着,人形機器人有望不再單純依賴於雲端,在端側就能適應並完成複雜場景中的工作。
Jetson Thor還對軟件下了不少功夫,使其實現實時應用對低延迟與高性能的需求,並支持所有主流生成式AI框架與AI推理模型,包括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Qwen等。
簡單來説,硬件軟件同時升級下,英偉達不再是給機器人裝個芯片,而是讓機器人有了一個能實時交互、實時推理的大腦,還能做到又快又穩。
這個值得好好享受的大腦美國起售價是3499美元,購買1000片以上量產模組的單價為2999美元,即日起將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客户開放銷售,中國售價尚未公佈。
但國內公司中,優必選、銀河通用、宇樹科技、眾擎機器人和智元機器人等都已經率先使用Jetson Thor。除了上述提到的銀河通用外,優必選方面也表示其全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 上已經部署NVIDIA Isaac Sim 及 Jetson AGX Thor。
圖片來源:優必選
該大腦並不完全是專為人形機器人而生,英偉達方面表示Jetson Thor有望為各類機器人應用提速,包括手術輔助機器人、智能牽引車、配送機器人、工業機械臂及視覺AI智能體等。
而這也再次印證了黃仁勛的那句話,未來世界一切移動的物體都將是機器人。
大腦一直被視為具身智能的頂層競爭。
沒有大腦能力的加持,本體結構再優越也無法真正融入物理世界,和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直接交互。連玩具都算不上,只能視為一個「手辦」。但頂層競爭的含義不僅僅只是其含金量的代表,也是困難程度的代表。
畢竟,機器人本體的零部件可以靠手搓,但手搓一個大腦的難度完全不是一兩個量級的躍升。
而這也為大腦競賽的入局天然設置了巨大門檻,只有技術不夠還要有資金支持,這也註定了現階段大腦賽道已經成為「巨頭遊樂場」。此前,具身研習社在和本體廠商創始人對話時,其就提到未來能活下來的是融了很多錢的大腦企業,另一位創始人也持有相似觀點,大腦最終將是大廠掌握話語權,因為從現階段來看,本體廠商的賬面資金還不足以支撐投入大腦的研發。
一方面,入局門檻高導致大腦成為藍海中的藍海,另一方面做好大腦不僅能繞過本體層面拳拳到肉的競爭,還能促進產業共繁共榮,搶奪未來話語權。因此,本就擁有技術基座的大廠自然順水推舟的做起了大腦供應商。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與福田實驗室聯合發佈具身智能平臺Tairos(鈦螺絲)。該平臺主打「即插即用」,降低使用者的准入門檻,由模型算法和雲服務兩部分組成,模型層包含多模態感知模型、規劃大模型以及感知行動聯合大模型,雲服務平臺包含仿真平臺、數據平臺以及開發工具等。
圖片來源:騰訊
搭載了Tairos的宇樹機器人可以聽懂並執行「到我身邊來」的指令,還能看見、説清桌面上的物體。甚至還添加了時空記憶能力,能記得昨天在做什麼。
京東則是主要提供大腦和IO輸入輸出交互能力。IO能力包括複雜噪音環境下的語音理解,兒童語言表達的精準理解等。已經接入JoyInside的機器人包括商湯元蘿卜AI下棋機器人、靈童念NIA-F01人形機器人以及眾擎PM01等產品。在JoyInside的加持下,機器人能夠自然和人類進行多輪次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入局大腦的騰訊和京東,並沒有展現「商人」底色,一個談着不商業化、一個不在乎營收,這和英偉達有本質區別。
無論是騰訊和京東的戰略性佈局,還是英偉達幾乎展現了ALL IN 機器人的態度,現階段大廠做大腦這件事,不僅僅是順應時代呼喚,也是順勢搶佔心智夯實「賣鏟人」的角色。畢竟這部分空間潛力,遠比做一個機器人更廣闊。
頂級的賣鏟人不止賣產品,更是制定行業標準、構建生態系統。他們吸引第三方開發者、服務商圍繞他們的「鏟子」進行開發,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例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蘋果的App Store都是生態建設的典範。
但這也意味着更高的技術要求,合格的賣鏟人必須擁有競爭對手在短期內難以複製的核心技術。這可能是專利、複雜的算法或獨特的製造工藝。並保持前瞻性的研發投入,他們必須比「淘金者」看得更遠,提前佈局下一代「鏟子」。當淘金者還在用鐵鍬時,他們已經在研發挖掘機了。持續的研發投入是保持領先地位的生命線。
從產業視角來看,本體企業需要大廠的賦能通過更聰明的腦子加速機器人成為生產力的腳步,這是一條互相成就的發展路線。在多方參與者不同角色的努力下,或許我們已經離通用更進了一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具身研習社」,作者:呂鑫燚,編輯:狄鑫彤,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