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17:03
作者|吳華秀
編輯|彭孝秋
硬氪獲悉,中科清能已完成數輪融資,投資方涵蓋國家級產業資本及戰略資源型機構。雲道資本擔任公司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金額主要用於30噸/天級液氫系統、20kW託卡馬克主機制冷系統、第三代量子低温感知系統的研發和工程化交付,以及第二期智能製造中心的建設。中科清能計劃於2025年—2026年在多個國家級場景中完成核心繫統的研發和交付,以推動公司商業收入持續增長。
中科清能成立於2022年6月,由中國廣核集團聯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河南投資集團等產業鏈優勢資源方共同發起設立,前中廣核研究所所長潘偉偉任首席執行官。中科清能致力於為聚變、綠色氫能、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氦液化、氫液化等低温裝備及產業鏈運營,目標是為中國未來能源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據介紹,中科清能核心技術傳承於李建剛院士所領銜的磁約束核聚變低温體系,核心團隊成員曾深度參與EAST、CRAFT、ITER等多個全球知名的重大聚變項目。這一背景讓中科清能在深低温系統的設計、工程交付能力以及長期運維能力上具備顯著先發優勢。
深低温技術是氫能、聚變、量子、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關鍵支撐,長期以來,液氫儲運、託卡馬克製冷、量子計算低温平臺等場景的相關裝備依賴國外進口。從行業看,氫能領域正加速綠氫替代,中國2025年綠氫項目招標規模同比激增8倍;核聚變賽道投資熱度攀升,全球總投資額超97億美元,中國「東方超環」「中國環流三號」等裝置持續突破,商業化試點進入倒計時;量子計算領域,超導路線對深低温環境需求迫切,全球技術競爭聚焦底層設備自主化。
圖源:中科清能
在此背景下,中科清能通過從整機到核心零部件、從硬件到軟件、從單機到生態的全面深度國產化,構建了深低温裝備從設計到交付的完整本土技術解決方案。
2023年,中科清能向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交付了我國航天領域首套1噸/天氫液化裝備,該裝備作為火箭燃料的關鍵保障設施已投入使用。此外,中科清能還中標多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CRAFT、散裂中子源二期)的招標項目,承擔關鍵低温系統建設,成為國內少數具備頂級工程交付能力和運營經驗的深低温系統供應商。
圖源:中科清能
在量子領域,中科清能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低温感知系統已通過9T強磁環境下的穩定運行測試,計劃於2026年發佈國內首套具備工程實用性的面向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深低温感知系統。圍繞20k至絕對零度温區,公司已建立起標準化的研發、製造、交付的能力體系,並實現多場景複用。
2025年,中科清能年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客户覆蓋五大六小、三桶油等能源央企、中科院等客户羣體;在手訂單數億元,業務範圍覆蓋液氫儲運、聚變低温系統、量子低温、航空航天四大方向,此外,公司正在積極推進BEST、CFEDR低温系統關鍵裝備的研發工作,力爭為我國國家級聚變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助力。
中科清能CEO潘偉偉表示:「我們要做造風者。中科清能專注於深低温平臺技術,支撐着諸多產業發展。例如,聚變產業依賴它,氫能產業需要它,量子芯片也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運行」。
在他看來,氫能源、聚變、量子、航空航天四條路徑不只是四項業務,而是同一套低温系統能力在不同物理場景下的遷移。中科清能的定位是做「未來能源與算力系統中的冷端基礎設施平臺」,從核心部件入手,逐步走向系統定義與標準建立者。
深低温系統長期被外資廠商壟斷,法液空、林德等企業佔據絕大部分中高端市場。中科清能的做法是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以工程化需求為主軸,搭建底層通用能力,並通過氫能源、聚變、量子、航空航天等多場景交付不斷驗證系統能力與平臺可遷移性。本輪融資完成后,公司將進一步推動技術模塊的標準化與產品平臺化,並與國家級科研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推動深低温行業的產業標準與國產替代路徑落地。
潘偉偉提到,中科清能並非依靠單一明星產品發展,而是通過工程驗證逐步構建系統能力。他堅信,在系統重要性高、門檻嚴苛的領域,需要有人專注打造堅實的技術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