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機器人:汽車的后浪 | 海斌訪談

2025-08-26 15:46

「激光雷達現在越做越便宜,它在人形機器人里並不算很貴的零部件。」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近期對第一財經表示。

中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激光雷達大規模推廣。汽車產業的競爭也把壓力傳遞給供應商,從而使激光雷達越來越有性價比。芯片、動力電池同樣如此。

中國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前浪。汽車培育的激光雷達、芯片以及動力電池等核心部件,智駕算法工程師等人才,成為中國機器人競爭力的源泉。

汽車為機器人開路

十年時間,激光雷達的價格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美國企業如Waymo早期嘗試自動駕駛的時候,所搭載的64線激光雷達售價高達8萬美元。這種高昂的價格,使激光雷達無法大面積下放到車上,也限制了自動駕駛的演進。

隨着中國汽車產業跟上智能化浪潮,中國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禾賽科技等崛起,激光雷達也不再成為車企的沉重負擔。速騰聚創、禾賽等都已經推出了萬元以下,甚至是千元左右的產品,而且性能遠超十年前,使激光雷達幾乎成為智能駕駛的標配。

「自動駕駛一直都在卷性能,安全問題被消費者高度關注。最近國家相關部門也推出了強標。配備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在快速提升,不少企業已經在全系標配或者考慮大幅度增加配置率。」速騰聚創CEO邱純潮近日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

速騰聚創透露,該公司在今年6月完成第100萬臺車載激光雷達交付的里程碑,目前全平臺產品累計獲得133款車型定點。禾賽科技則表示,截至今年二季度,該公司激光雷達累計出貨137萬台。

汽車產業培育起來的激光雷達技術,很容易被新興的機器人所採用。

智元、宇樹科技以及越疆等企業的人形機器人,都離不開激光雷達。據速騰聚創透露,該公司與宇樹科技、越疆和國地中心等全球超20家俱身機器人公司保持合作,共同推進技術的發展。禾賽科技最近則與星動紀元達成合作,為后者提供3D激光雷達部件。

汽車行駛過程中,要儘量減少與其他物體的碰觸。但新一代的機器人,如果進入工廠,進入千家萬戶成為生產力的工具,完成料箱搬運,物品分揀等工作,則必須跟物體發生物理層面互動。這意味着機器人比汽車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要求更高。

「我們希望它本身的感知能力越強越好,尤其對距離精準的把握越強越好,激光雷達畢竟是利用光TOF(Time of Flight)的原理精確測量距離。」王闖説,對於機器人來説,激光雷達是一個必要的安全器件,而且中國激光雷達現在越來越便宜,它在機器人成本中所佔比例並不高。

在算力芯片方面,汽車同樣幫機器人開闢了道路。

奇瑞近期將在成都車展推出其新車型星途星紀元E05。這款車搭載了地平線所提供的HSD(Horizon SuperDrive,即地平線城區輔助駕駛系統)。這是一套基於地平線公司的遠征系列芯片打造的輔助駕駛系統。

據地平線副總裁呂鵬介紹,這套系統背后是「完整的一個大模型處理一個完整的端到端。我們不再區分高速、高架還是城區(等不同場景)。」

智能駕駛是各家車企競爭的主線之一,國外特斯拉、奔馳,國內的奇瑞、小鵬、比亞迪等概莫能外。電動和智能汽車需要配置的芯片數量,遠超燃油車。這是中國芯片企業的機會,在覈心的輔助駕駛、智能座艙領域,中國企業已經能滿足基本需求。

地平線以芯片起家,但它絕不只是車企的供應商,它將自己定位成為機器人時代的Wintel(Windows+intel),為未來無處不在的機器人提供計算平臺。據記者瞭解,地平線現在已經與機器人企業合作,其芯片已經用於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的青龍人形機器人身上。

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大踏步前進,帶動了一系列技術進步和上下游產業鏈的成熟,芯片、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性能已經足夠好,價格也足夠低。

這些低垂的果實,人形機器人唾手可得。

后浪何時變前浪

中國和美國是機器人賽場上的主要選手。

美國的優勢是高性能芯片和大模型起步更早,中國的優勢是產業鏈更加完備,製造成本更低。中美之外的德國和日本也是製造業強國,但人形機器人所需的人工智能人才是這兩國所缺乏的。

過去的二十年里,中美在製造業創新上交相輝映。美國蘋果和特斯拉分別引領了智能手機與新能源汽車,Space X率先實現了火箭回收利用。但在一些賽道,中國企業跑在前面,大疆等在全球範圍內獨具無人機競爭優勢;在掃地機器人等領域,追覓科技、科沃斯以及石頭科技等組成的軍團,已經是全球市場核心玩家;在新能源汽車,中國已經是第一大出口國。

「激光雷達,中國基本上把國外打敗了。包括無人機,就我自己經歷過的最近十年的新硬件系統,國外沒有一個能夠競爭過中國的。」王闖認為,這背后的原因是中國供應鏈體系優勢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中國企業此前所取得的成就,會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重現。

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關鍵年份。

智元、宇樹等企業,已經把量產的機器人,用於展廳演示、工廠搬運等場景。比如宇樹和智元近期都中標了中國移動的人形機器人採購項目。

王闖表示,智元今年有望向市場交付數千台人形機器人。今年1月,智元機器人已經實現1千臺機器人量產下線,其中部分自用,部分交付給客户。

「我覺得單一場景能跑1千台以上機器人就會驗證商業化。」王闖説,比如機器人的展廳講解場景,每天大概一半的機器人被激活。「1千臺機器人,至少能把各種各樣的問題收集回來,把客户各種各樣的需求打磨得比較好,在這個場景下持續迭代循環。」

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遠遠算不上完備。

它在硬件和算法上,都存在明顯短板。比如機器人連手上的觸覺都沒有做得很好,使用類人手掌還是夾爪也存在分歧。人形機器人的電池容量還不夠高,行走超過兩個小時左右就需要補充電能。

「現在機器人能使用的溫度範圍跟汽車比差很大,汽車一般負40到正85度,機器人全身的零部件大部分都到不了這個水平,我認為硬件上還有很多問題。」富臨精工工程中心主任鄧揚對記者説,如果用車規級來評價機器人硬件水準,后者目前不達標。尤其工業場景往往存在惡劣的温度、濕度等情況,對於防水、防塵的等級要求也高。「人形機器人在硬件方面遠遠沒到完全夠用的地步。」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迭代速度快,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呈現這種特徵。富臨精工開發的電關節總成,短短兩年時間迭代了四代。人形機器人對部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富臨精工現在追求電關節的輕量化和負載能力。

中國汽車已經相對成熟,而且也是全球最大的製造中心。汽車產業的競爭,會使激光雷達、芯片和電池性能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在人形機器人產品成熟之前,它會一直受益於中國汽車培育的供應鏈。直到后浪變成前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