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基石輪火了

2025-08-26 15:34

原標題:基石輪火了

這是我們最近見到的一幕。

起因是一家知名醫療公司赴港上市的投行剛剛定下來,一家知名VC機構合夥人電話就被打爆了——都是讓幫忙協調,搶基石份額。電話那頭並不掩飾,「給點機會,讓我們也參與一下。」

今年港股基石投資火爆,歷歷在目。回想前幾年,赴港上市還困在「找不到基石投資人」的尷尬局面,不少IPO一度發不出去。

世界變化太快,現在港股基石輪不愁了——無論是我們熟悉的高瓴、紅杉中國、CPE源峰,還是浩浩蕩蕩的地方國資,都不約而同出現在基石陣容里,「投進,就賺到了。」

一席難求

基石輪擠不進去

盛況要從寧德時代説起。

5月20日,寧德時代正式登陸港交所,徹底把港股基石的熱度點燃了——吸引了包括能源央企、主權財富基金、全球資管巨頭、知名市場化機構在內的23家基石投資者,認購了203.71億港元,約佔全球發售股份的65.7%。

陣容夢幻。其中,科威特投資局(KIA)認購約38.76億港元,佔比12.5%;中國石化認購約38.76億港元,佔比12.5%;高瓴認購約15.5億港元,佔比5.0%,其余基石投資方還包括高毅資產、UBS(瑞銀)資管、Oaktree(橡樹資本)、Mirae(未來資產)、RBC(加拿大皇家銀行)、太保、泰康、博裕資本、景林投資等。

全球機構雲集,最終能上牌桌的還是少數。

更多人「一席難求」,以至於那段時間聽到最多是:額度不夠分。投資界從投資機構聊到一個細節:一位寧德時代早期投資人因為在基石份額分配上頗有話語權,以至於那段時間電話都被打爆了。

港股基石投資熱鬧起來。緊隨寧德時代之后,5月23日恆瑞醫藥的基石陣容同樣引人注目,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景順、瑞銀資管、高瓴、博裕資本等,爭搶激烈。

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由於資本市場對創新葯資產熱情高漲,基石額度競爭激烈,認購門檻不得不水漲船高——據悉低於5億港元就沒有資格做恆瑞的基石投資,直接被排除在門外,「搶得太兇」。

此外,蜜雪冰城、海天味業、三花智控、映恩生物等IPO背后,無一例外都有一個頗為豪華的基石陣容。縱觀上半年在港上市的42家公司中,36家IPO出現基石投資人身影,甚至基石投資金額佔IPO募資總金額的43.7%——可謂基石投資人撐起了IPO半邊天。

這樣的一幕還在繼續。一位中資投行的董事總經理説起手頭正在進行的一個熱門項目,「原計劃給基石投資者的額度是40%,現在想參與的資金已經超額五倍了。每家都想要,只能優中選優。」

甚至,有些機構暗示願意在發行價區間上限認購,或接受更長的鎖定期,溢價搶籌,只為一個入場名額。

李琳(化名)也在緊張準備着,只因所在機構合夥人下達了任務:要搶下一家赴港IPO公司至少5000萬美元的基石份額。「這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而是一張戰略船票。」

「投進就賺了」

騰訊一筆回報50億

曾幾何時,赴港IPO頭疼的事:找不到基石投資人。

作為港股上市的關鍵環節,基石投資往往承諾以IPO價格認購一定數量的股份,並在上市后至少鎖定6個月——換言之,基石投資人在新股公開發行前就真金白銀地認購一大筆,還需承擔發行價未知和半年鎖定期兩大風險。

前兩年退出大環境的震盪和港股的持續低迷,使得很多擬IPO項目折戟,即便上市的新股也頻現破發,解禁即大跌,慘淡有目共睹。

不少投資人依舊印象深刻:當時,港股基石成為燙手山芋,無人敢接。不少獨角獸公司因為找不到充足的基石投資人,不得不暫緩港股IPO進程,新股一度發不出去。

但今天,情況大為改變。

粗略算下來,今年以來一級市場熟悉的頭部機構都出現在基石陣容里——

高瓴一連做起了蜜雪冰城、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等基石投資人;紅杉中國也出現在蜜雪冰城、海天味業等公司的基石名單里;還有CPE源峰、博裕資本、騰訊等,都是今年港股基石的常客。

另一個羣體同樣引人注目——地方國資,更是基石投資的重要力量,尤其積極參與硬科技、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行業的IPO項目。

賺錢效應顯現。以大熱的幾個項目為例,截至8月22日港股收盤,寧德時代、蜜雪集團、恆瑞醫藥背后基石投資者持股浮動盈利金額約110.8億、20.19億、31.69億。換言之,投到就是賺到。

再比如騰訊。一年前,老鋪黃金以40.5港元/股的發行價登陸港交所,截至今年8月22日收盤價為728.5港元,較發行價漲幅達1699%。而作為老鋪黃金的基石投資人,騰訊當初投資了3800萬美元,粗略算下來賬面浮盈已經超過50億港元,一舉成為騰訊投資回報最高的消費項目。

目睹這樣的景況,一級市場從業者在朋友圈感慨道:「今年感覺身邊的人都去做基石了」,快進快出,能賺到錢,這里聚集起越來越多的人。投資界獲悉,一位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錨定港股基石投資的圈內大佬,靠着這一輪又實現了財富增值。

「頭部項目的基石能賺錢,一個很大原因是它相對A股來講做了比較大的折價,再加上市場紅利,即大家越來越認識到赴港上市是有利於公司未來發展的,公司基礎又穩當,才能賺到錢。」一位不願具名的知名PE合夥人解釋。

但他強調,港股基石其實冰火兩重天——對於非此類背景的小公司,做其基石風險依舊不小,這類公司尋找基石投資人的困難程度雖然比以前小了很多,卻依然存在。

但至少,風向已經在變了。

風水輪流轉

爭搶窗口

以往説起港股,總擔心找不到基石投資人、估值低、沒有流動性、解禁即大跌,新股一度發不出去。那時的境況,正如VC調侃:如果投的公司去港股上市,就把創始人腿打斷。

時過境遷,現在情況改變,港股基石投資人不愁了,估值也有吸引力了。

8月20日,港交所CEO陳翊庭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透露,到目前為止,港交所已經完成超過50宗IPO,融資額也接近170億美元——港交所一躍引領全球資本市場。她坦言,目前正在排隊申請IPO的企業接近230家。

回顧2025年,我們目睹了太多超級IPO在港交所誕生:

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領銜壯觀的「A+H」軍團,成為港股IPO的中流砥柱;

消費公司陣容盛大,蜜雪冰城、老鋪黃金、泡泡瑪特組成的「港股三姐妹」暴漲,引得一眾消費公司紛紛赴港,排起了長長隊伍;

醫藥公司敲鍾不斷,十倍股頻現,「今年港股創新葯贏麻了,一漲一個不吱聲。」還有一些國際投資人很后悔沒來港股參投 中國的創新葯公司,錯失了這一波機會……

正如大家開玩笑,「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

同創偉業創始合夥人、董事長鄭偉鶴感嘆,當前中國正處於資產價值重估的關鍵階段,中國創新企業的全球價值被嚴重低估。他認為,「當前一級市場資金鍊緊張的現狀,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些創新資產的真實價值。」

「中國資產重估,始於港股。」

年初,嘉御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衞哲就跟投資界強調。過去半年,多家頭部投資機構已在內部督促:「有合適的公司都趕緊推進港股上市。」投行也忙碌起來,密集聯繫投資機構梳理合適的上市標的。

畢竟,這里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楊繼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8/554095.shtml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