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11:15
(來源:華夏經緯網)
轉自: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訊:8月12日至21日,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武漢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指導,武漢臺資企業協會主辦的第九屆「臺灣青年看武漢 魅力江城隨手拍」活動在武漢開展。80余名臺灣青年懷揣期待,以「青春之約 創享同行」為主題,分科技、創客、人文、生態等小組開啟十天深度體驗,用鏡頭捕捉武漢多元魅力,沉浸式感受這座國家中心城市的創新活力與深厚底藴。
開營聚首:青春啟航明初心
8月15日,活動開營儀式正式舉行。國務院臺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朱鳳蓮出席致辭,肯定活動對兩岸青年交流的積極意義,寄語臺灣青年達成「三個認識」——認識武漢「九省通衢」的凝聚力與英雄本色,認識大陸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機遇,認識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聲,並建議通過「看電影、逛菜場、徒馬路」感知真實武漢。
儀式現場,兩岸青年同台朗誦《鄉愁》、合唱《中國人》,深情互動點燃全場氛圍。
開營后,全體營員共同觀看歷史題材電影《南京照相館》,臺灣中華兩岸青年文化科技交流發展協會會長劉艾琳感慨:「和平是先輩用熱血換來的,這段歷史必須銘記。」
創客賦能:光影創作促交流
開營前夕,活動聚焦新媒體技能提升,邀請專業攝影人士、兩岸資深媒體人分享短視頻創作理論與實操技巧,現場一對一解答疑問。營員隨后分組實操剪輯,完成作品后開展交流展示;在漢優秀台青代表、映未來MCN博主張友維分享自媒體創業經歷,林小琦、王琨精等營員代表也交流從業心得,氛圍熱烈融洽。
來自臺灣台北、2015年便來漢發展的台青莊慧怡,十年間從劇場幕后逐步轉型至線上運營。此次她專程前來旁聽交流座談會。 談及感受,她表示,此次實踐分享「乾貨滿滿」,對自己的運營工作啓發極大,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好幾頁。
座談間隙,營員登上長江榮耀號、夜遊黃鶴樓,飽覽江城夜景;遊輪上,眾人還為臺灣青年劉世鑫與大陸姑娘施思送上新婚祝福,長江見證下的跨海峽愛情,成為兩岸情誼的生動註腳。
科技探新:產業前沿尋突破
在武漢映未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營員以「交流+實踐」模式開啟短視頻創作深度體驗。台青代表張友維結合自身從二次元博主到MCN機構合夥人的經歷,分享賬號定位、內容策劃技巧,詳解大陸自媒體行業現狀與平臺生態,強調「從0到1做賬號,關鍵在敢於嘗試」。
實操環節中,各組完成作品后,張友維逐一指導,既肯定創意亮點,也提出「優化轉場節奏」「增加表情特寫」等具體建議,現場傳授機位轉換、剪輯技巧。
來自臺灣彰化的自媒體從業者王琨精感嘆:「大陸自媒體發展太迅猛!」他計劃用10部視頻記錄此行,「希望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來武漢看看」。
此外,營員還走進長飛光纖、小米汽車武漢總部、低空經濟與智能科技企業,感受武漢產業創新實力。
首次來漢的臺灣青年林佳儀體驗空中外賣后直呼新奇:「AI無人駕駛汽車平穩行駛,這些在臺灣都沒見過,一定要推薦家人來體驗。」
生態溯源:長江脈絡識古今
活動以武漢碼頭文化為核心,邀請城市史研究專家王汗吾帶隊,80余名臺灣青年沿長江探訪平和打包廠、龍王廟、招商局長江歷史文化中心、金控國家糧食現代物流基地等點位,感知碼頭文化的古今變遷。
在龍王廟江堤,臺灣中正大學學生江品萱被「市民江中游泳、古今景觀相映」的生機打動;首次來漢的王琨精初見長江,直言「真切體會到它孕育文化與經濟的實力」,走訪后更生出「回家的感覺」,並認為平和打包廠的活化利用為兩岸歷史建築保護提供借鑑。
臺灣青年吳宗融則點贊武漢「樞紐地位」,稱從走訪和專家講解得知武漢如同輻射中心,串聯起各地多元元素,再加之貨運樞紐的有力支撐,如今已成為兼具實力與活力的城市,贊武漢「這種多元融合的城市極具吸引力」。
在華中貿易服務區一帶一路國家館,江品萱表示,以往課程也有涉及「一帶一路」,此次探訪讓她對武漢「長江經濟帶關鍵節點」定位有了更鮮活認知。
人文尋根:古今交融品江城
活動期間,營員走進歸元禪寺、楊泗港長江大橋與九州上醫館,在古剎、大橋與中醫中感受武漢人文魅力。
「仰望閣樓屋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很精美,」臺灣青年蔡聿婷對圓通閣的傳統榫卯工藝很感興趣,還展示了自己拍攝的屋檐細節,「拍出來也很漂亮。」
即將就讀北大博士的台青林怡貞捕捉到貨輪駛過楊泗港大橋的畫面,直言「比網上看的雨簾奇觀更震撼」。談及中醫體驗,林怡貞提到臺灣年輕人流行的「賽博養生」,認為中醫理療極具吸引力,她也期望臺灣年輕人有機會多來大陸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悟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親眼看到大陸的活力與包容,也可以減少一些隔閡與誤解。」
臺灣高中生馬宏穎則期待「夜晚大橋亮燈的樣子」,稱「這里太適合拍照打卡」。
除此,營員還探訪中國建築科技館、長江視聽微短劇產業基地與武漢大學。在中國建築科技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紀實展館,請戰書、紅手印維保志願書等展品,讓營員深刻了解武漢抗疫歷程。臺灣智永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凱元感慨:「今天才懂‘中國速度’背后是無數人的堅守,武漢是座英雄城市。」
藝連兩岸:翰墨同心敍情誼
本次活動中,一組特殊的臺灣朋友格外亮眼——他們是來自臺灣台中市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的成員,以藝術交流為核心參與行程。在漢期間,他們不僅隨隊探訪武漢歷史古蹟與藝術場館,更與武漢市殘疾人文聯的藝術家們專場相聚,通過非遺技藝展示、聯合書畫創作、同臺文藝演出等形式,以藝為媒,共敍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
活動期間,隨手拍營員、漢臺殘疾人藝術家及各界愛心人士100余人,共同相聚平和坊廣場,開展「手繪和平・鴿舞江城」聯誼活動。現場,臺灣無障礙旅遊發展協會社團法人鄭淑勻創作的三幅和平鴿主題畫作,憑藉靈動筆觸與温暖寓意備受關注。在和平鴿放飛環節,她難掩感動:「看着鴿子展翅,彷彿自己也一同飛翔,這不僅是畫面里的美好,更寄託着我們期盼兩岸和平、情誼綿長的心願。」
結營話別:碩果滿載盼重逢
結營現場,營員製作的視頻在大屏播放——長飛光纖的科技密碼、曇華林的人文煙火、陽邏港的樞紐活力、楊泗港大橋的生態畫卷,每一幀都是台青的武漢記憶。主辦方隨后頒發「優秀營員獎」「同心聚力獎」及視頻類獎項,獲獎代表登臺分享感悟。
「從拍攝技巧座談到參訪企業、感受人文風情,每個環節都收穫滿滿。」視頻作品三等獎得主張博勛説,活動讓他深悟武漢發展與文化底藴,更在協作創作中實現成長。
二等獎得主、臺灣青年林筠凱則坦言,十天里打卡景點、走進科技企業,多元體驗讓他對大陸發展有了新認知,「感謝活動讓我們觸摸真實武漢」。
首次來漢的視頻作品一等獎得主林怡貞分享:「此行充實又驚喜。」探訪古蹟、產業園、體驗中醫館,讓她感知武漢的歷史厚度與發展活力,「昨天還特意抽空乘坐了空軌列車,打卡了網絡上熱門的黃鶴樓紅牆……」。她表示武漢的魅力遠超預期,很感謝這次機會結識眾多新朋友,未來一定會推薦更多臺灣朋友來漢,也期待自己能再次到訪。
王琨精對辛亥革命博物院印象深刻:「展覽照片是兒時課本記憶,這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歷史。」他直言,此次活動讓他更深刻體會兩岸同根同源的聯結,「臺灣青年要多來大陸,未來兩岸定會有更緊密的合作」。
臺灣青年劉世鑫與新婚妻子施思,特意空出時間到武漢山海關路體驗「過早」文化:劉世鑫排隊選購比臉大的雞冠餃、熱乎的汽水包、筋道熱乾麪等特色早餐,還現場解説「早聞武漢是美食之都,排隊再久也值!」他直言武漢人的熱情很暖心,已通過視頻分享武漢見聞,未來也會持續傳遞大陸美食與文化,盼以接地氣的分享讓更多兩岸朋友看見真實武漢,讓兩岸交流更貼生活、更有温度。
十天青春之約落幕,兩岸青年以鏡頭為媒,記錄武漢創新活力,播下交流合作種子。這場跨越海峽的相聚,不僅讓臺灣青年讀懂武漢,更凝聚起兩岸青年攜手前行的力量,期待未來再續江城之緣,共赴創享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