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10:16
8月22日晚,重慶銀行(601963)發佈的半年度報告顯示,這家區域性城商行正站在萬億資產規模的門檻前夜。截至6月30日,該行資產總額達9833.7億元,較上年末激增14.8%,距離萬億關口僅差166.4億元,以當前增速有望年內實現歷史性突破。
這一數據標誌着重慶銀行在區域金融機構中的競爭力持續凸顯,成為城商行「萬億俱樂部」的潛在新成員。
利息淨收入增長,存款定期化加劇
2025年上半年,重慶銀行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以「規模擴張+成本管控」策略突圍,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長12.2%至58.6億元,淨息差提升0.08個百分點至1.35%,但淨利息收益率微降0.03個百分點至1.39%。
資產端,生息資產平均余額同比激增15.2%至8511.1億元,驅動利息收入增至153.7億元,卻因結構失衡拖累收益:貸款規模達4713.3億元、同比增長16.3%,但信貸定價隨市場利率下行,收益率從4.54%降至4.35%;證券投資規模暴增34.1%至3087億元,成為擴張主力,但其3.02%的收益率較上年同期驟降0.76個百分點,大幅拉低整體生息資產收益率。
負債端展現成本管控韌性,計息負債規模擴張20.4%至8383.1億元,利息支出僅微增3.6%至95.1億元,負債成本率大降0.36個百分點至2.29%。其中,客户存款成本從2.64%降至2.33%,同業融資及應付債券成本同步回落,印證銀行置換高成本負債的策略成效。
但存款端「定期化」浪潮正悄然侵蝕成本紅利。截至6月末,該行定期存款規模達4154.8億元,佔比76.35%,較上年末提升0.84個百分點,16.1%的增速遠超活期存款的13.1%;個人活期佔比從4.99%降至4.49%,居民儲蓄「求穩」偏好驅動下,低成本負債佔比持續縮水。
這種結構變遷對負債成本的衝擊兼具短期紅利與長期隱憂:短期看,市場利率下行周期中,定期存款利率同步回落,放大成本壓降效果;但長期維度,定期存款「期限長、重定價慢」的特性,將削弱成本彈性——若市場利率反彈,新發行定期存款利率上行,存量高期限定期仍按原利率付息,成本或「易上難下」;若利率繼續下行,銀行也因負債端「鎖定期長」,難以充分享受成本下行紅利。
更關鍵的是,當前活期存款僅佔16.12%,銀行對高成本定期依賴加深,一旦定期重定價周期集中到來,負債成本管控難度將大幅上升。
非息收入下降,代理理財腰斬
《財中社》注意到,重慶銀行非利息淨收入端的疲軟,進一步暴露盈利結構隱憂。
2025年上半年,該行非利息淨收入同比下滑7.1%至18億元,核心拖累來自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的「雪崩式」下跌——該項收入同比大降28.6%至3.6億元,其中代理理財業務收入從上年同期的4.1億元驟降至1.7億元,降幅高達59.8%。
財報明確指出,這源於「當期理財產品管理費及超額報酬較上年同期減少」,而背后折射的正是居民儲蓄「定期化」趨勢下,理財需求收縮、產品收益波動引發的贖回潮衝擊。
儘管支付結算及代理業務、其他手續費收入分別實現63.4%、122.5%的高速增長,但因基數有限——分別為1.8億元、0.4億元,新增額遠不及代理理財業務的降幅,難以形成有效對衝。
更值得警惕的是,非息收入結構的單一性進一步放大頹勢:投資收益雖維持15.9億元規模,卻微降0.23%,反映金融市場投資策略保守;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繼續保持2.3億元的淨虧損。
資產質量指標分化
重慶銀行2024年中報至2025年中報的資產質量數據,呈現出「規模擴張下指標分化」的特徵,既體現出銀行在風險管控上的努力,也暴露出規模衝刺過程中需警惕的潛在挑戰。
從核心指標變動看,不良貸款余額從52.2億元增至58.4億元,連續三個報告期呈增長態勢;同期不良率卻從1.25%降至1.17%,這一「余額增、比率降」的分化,核心源於貸款規模的快速擴張——2025年中報貸款總額達4986.5億元,同比增長18.3%,規模稀釋效應顯著。
這種變化需辯證看待——一方面,規模擴張為不良率提供了緩衝空間,顯示銀行在「擴資產」與「控風險」間的初步平衡;另一方面,不良余額的持續增長,也意味着隨貸款規模擴大,風險暴露的絕對量在上升,若未來新增貸款質量波動或規模增速放緩,不良率存在反彈壓力。
逾期貸款結構的演變,折射出風險處置的現實挑戰。2025年中報逾期90天以上貸款達51.2億元,較2024年末增加3.5億元,其中逾期1年以上3年以內的長期逾期資產佔比從38%微升至38.6%。長期逾期資產的增加,客觀上反映出部分貸款回收周期拉長、處置難度上升,這既與宏觀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恢復節奏相關,也對銀行后續不良處置效率(如覈銷、重組、轉讓等)提出更高要求——若長期逾期資產處置進度滯后於新增規模,可能逐步消耗撥備資源,對資產質量穩定性形成壓力。
不良貸款偏移度的波動,需結合數據邏輯理性解讀。該指標從2024年中報87%升至2025年中報87.7%,雖仍低於100%,但持續攀升的趨勢值得關注:一方面,偏移度上升可能源於逾期90天以上資產自然增長速度快於不良貸款納入速度;另一方面,也需留意不良貸款中「高風險逾期資產」佔比提升的潛在影響——逾期90天以上資產佔不良的比例越高,意味着不良資產的回收不確定性與損失風險相對更大,對銀行風險定價與撥備計提的精準性要求更高。
規模擴張消耗資本,增長可持續性存憂
重慶銀行資產規模衝刺萬億的進程中,利息淨收入增長、資產質量指標的表觀改善,一定程度依託於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但這種「以量為先」的策略,正持續消耗資本充足率,為規模增長的可持續性埋下隱憂。
資本指標的持續下滑,率先暴露失衡隱患。2023年末至2025年中報,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9.78%降至8.80%,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1.16%大降至9.94%,資本充足率從13.37%回落至12.93%。
這種失衡的根源,部分藏於融資結構的先天短板。重慶銀行上市以來募融資總額676.6億元中,首發上市僅貢獻37.6億元核心一級資本,佔比僅5.6%;剩余94.4%的再融資里,130億元可轉債本是核心資本的重要補充渠道——理論上,持有人轉股后,債務資本可直接轉化為核心資本。
然而,截至2025年中報,僅83.1萬元可轉債完成轉股,實際補充效應近乎可忽略;其余509億元「其他債券融資」僅能補充附屬資本,核心一級資本仍高度依賴利潤留存,卻要支撐資產規模14.8%的高速擴張,資本消耗與補充的矛盾愈發尖鋭。
在監管紅線與規模野心的博弈下,資本充足率作為風險加權資產擴張的「剛性約束」,正逐步收緊韁繩。儘管當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仍高於7.5%的監管底線,但持續下行的趨勢,意味着每擴張1元風險資產,所需核心資本的「缺口」都在放大。若維持15%左右的資產增速,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或快速逼近紅線,觸發資本約束。
此時,2022年發行的130億元「重銀轉債」,成為破局的關鍵變量。
這款設計初衷為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可轉債,目前轉股進度近乎停滯,但強贖條款為銀行提供了主動破局的抓手:一方面,銀行可通過利潤分配調整轉股價——歷史上已因2021-2023年分紅三次下調轉股價,從11.28元降至10.09元,或階段性釋放業績利好推動股價,降低「連續30個交易日中15日收盤價不低於轉股價130%」的觸發難度;另一方面,若強贖推動持有人轉股,可直接將債務性融資轉化為核心一級資本,相比2028年到期贖回,更具經濟性與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