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年千倍回報 深圳式創新的勝利

2025-08-25 19:57

文/葉檀財經團隊

中國年輕一代 走上舞臺

美國學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説:

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邊界地帶。

新舊碰撞,才能激發出人工智能時代的嶄新創造力。

45年是一個創造奇蹟,創造財富的過程。在深圳這一片熱土上,年輕的創新式精英不斷涌現。

這座城市用三代人的時間完成了從三來一補到智造高地的史詩級跨越,核心密碼正是持續迭代的人才紅利

從早期的港資企業職業經理人,到千禧年后海歸創業羣體,再到如今以90后為主體的極客型企業家。

他們既能在光學模組的微米級公差上死磕,也懂得在紐約時代廣場投放創意廣告;既保持着極客對技術的純粹熱愛,又具備與跨國巨頭正面博弈的膽識。

人形機器人正在參與人類活動,人工智能輔助醫藥研發與創新、解密生命密碼,泡泡瑪特等年輕一代沉迷的玩具扭轉了消費格局。

最近,2025年《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名單公佈。

(部分入選精英 來源:《財富》中文版)

其中劉靖康帶着影石創新在2025年6月11日成功上市登陸科創板,首日股價大漲285%,總市值突破700億元。

截止8月19日收盤,影石創新總市值達到1203億。

來源:雪球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

影石從成立到上市,也花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

早在2014年IDG就對影石進行了天使輪投資,后續聯合啟明創投等頂尖機構長期增持。

如果按照2025年6月11日的IPO收盤價計算,IDG投資影石的平均回報率超過800倍,最早一筆天使輪收益率突破1700倍,創下歷史記錄。

影石創新的成功上市,不僅為公司帶來了豐厚的資本回報,也為深圳的創新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

90后創始人劉靖康只用了5億元融資,實現全景相機全球市佔率67.2%的龍頭地位,與深圳培育的大疆、安克等企業共同演繹了"小切口、大創新"的特區發展路徑。

他不僅着眼國內市場,還積極開拓海外版圖,讓Insta360產品暢銷全球60余國,搭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全球銷售網絡,入駐蘋果Apple Store等頂級零售渠道。

來源:影石官網

這些企業以極客精神深耕細分領域,用不足行業巨頭十分之一的資源實現技術突圍,推動中國製造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這個十年千倍回報的故事,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時代精神與價值觀。

讓我們能夠深挖一筆好投資背后的充分必要條件,重新定義優秀的時代前沿創業者,同時更加深度地瞭解深圳這座城市的創新範式。

在深圳這篇創新的沃土上,像劉靖康和影石這樣的傳奇故事,並非孤例。

不停科技創始人陳鋭女士,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和機器人技術引入餐飲行業,把AI算法和美食機器人結合,推動數字廚房整體解決方案在全球的落地與普及。

佑駕創新創始人劉國清11年深耕汽車智能化賽道,為車企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車路協同三種解決方案,年營收高達6.54億,目前已經和35家主機廠開展量產合作,其中包括奇瑞、長安、上汽、一汽等頭部車企。

中科時代掌門人馬君博士,專注於工業自動化計算化,他和團隊把電腦升級為工業大腦,作出國產工業操作系統和易上手的編程軟件,形成國產替代。再配上電機和傳感器,讓機器人流水線得以一鍵啟動。

多個案例生動詮釋了深圳45年的創新和拼搏精神:

在自己所在領域多做一米,用極致技術和市場化反饋撬動全球。

 因深圳而誕生 因創新精神而壯大

如果説硅谷的底色是車庫文化,那麼深圳的底色就是實驗室+工廠的十分鍾閉環。

影石把總部落在寶安中心區,正是看中了這片土地的三電一鏈電池、電機、電控和光學模組,全部能在五十公里內配齊。

劉靖康曾經率領團隊做了一次極限測試:

上午十點在影石實驗室改完鏡頭公差,十一點半就能拿到隔壁松崗工廠的新打樣,下午三點樣機直接進寶安機場海關,次日凌晨出現在洛杉磯極客聚會。

這種當天小批量、三天內大批量的響應速度,是影石敢於在海外預售眾籌的底氣。

深圳市政府也把影石寫進了自己的產業名片計劃。

2025年4月,市工信局把影石列為智能終端產業鏈鏈主企業,這意味着影石可以優先獲得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以及鵬城實驗室的算力資源。

影石研發中心設立在深圳,因為這里聚集了全國頂尖的全國頂尖的光學、電子和軟件人才。

作為技術驅動型的企業,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14.8億元,佔累計營業收入比例為13.16%。

深圳每一個區,都孕育出獨特的產業生態。

福田區作為金融中樞,矗立着592米的平安金融中心,這座地標建築的主人中國平安,以4700億元總資產穩居深圳企業榜首。

2024年更以1458億美元營收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第53位,彰顯金融科技融合的深圳模式。

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平安以1458億美元營收位列全球第53位。

南山區騰訊大廈的企鵝標誌已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圖騰。

騰訊控股以860.2億美元年營收位列世界500強第141位,其構建的數字生態持續重塑着10億用户的生活方式。

龍崗區的華為地鐵站昭示着科技巨頭的產業引力,1.3平方公里的阪田基地如同精密齒輪,帶動2000余家配套企業形成全球罕見的ICT產業集羣。

寶安區的順豐航空樞紐正在重新定義現代物流。這家連續三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其全貨機規模已達80余架,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天網體系。

坪山區與比亞迪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比亞迪帶動了坪山從正負極材料、智能化系統、車身內外配飾零部件,到整車製造、充電站、車輛維修保養租賃等一系列造車產業鏈。

儘管房地產過去三年遭遇至暗時刻,但萬科依舊堅守在鹽田區。成立於1984年的萬科,就出生於建設路,最早做進出口貿易,1988年進入房地產領域。

龍華區的產業交響曲更為多元:匯川技術領跑工業自動化,穩健醫療打造醫用耗材王國,而富士康龍華基地曾創下30萬產業工人同場作業的製造奇蹟。

曾經的富士康龍華基地巔峰時期容納30萬產業工人,堪稱深圳最大工廠,每年蘋果手機發佈后三個月燈火通明,也是城市一道奇景。

羅湖區有平安銀行國信證券廣深鐵路,並且都已經上市,光明區有華星光電、歐菲光貝特瑞等企業。

截止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而寶安區以7402家的總量連續八年領跑全國縣區,完美詮釋了一句話: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

我們相信,生態式的深圳硬核科創雨林正在不斷拓展,人才持續湧動,政策精準輔助企業,多種角色和諧共生。

深圳特區45周年 奮鬥路徑全景圖 

影石的成功並非朝夕之間可以實現,背后是深圳特區建立45周年,獨特的奮鬥路徑。

政策敢試、產業敢鏈、人才敢聚、全球敢闖,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營商和企業氛圍。

影石專注細分領域突圍,加上深圳大量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最終實現千倍回報的深圳創新公式。

2025年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紀念日。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當年,生產總值只有2.7億,到現如今的近4萬億,歷經45年增長1.3萬倍,堪稱全球城市奇蹟。

物質上的成功只是表面,更深層次的成功來源於制度,尤其是改革開放總戰略,從三來一補摸着石頭過河,到各類市場要素被激活,市場化紅利釋放,一批又一批的企業家熱情被激活,社會財富不斷積累。

會看歷史,人們通常認為早年間香港前店、深圳后廠的模式,港資企業的技術含金量有限,主要依賴深圳當時的低成本土地與人力資源優勢。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基礎生產要素之所以能被有效激活和配置,本質上得益於改革開放引入的三大關鍵要素:

國際資本流動

先進技術轉移

現代企業治理體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產權明晰、權責對等的現代企業制度實踐,在特區早期形成的示範效應,成為滋養深圳內生發展動力的關鍵養分。

這座城市的民營經濟主力軍中,相當比例的創業者正是在港資等外資企業的運營實踐中獲得商業啓蒙,部分企業更直接承繼了港商移交的生產體系與管理經驗,這種代際傳承構成了深圳企業羣像的重要底色。

一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外資、民營、各地窗口公司、港資同台競技,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無意間造就了全中國市場化最前沿城市。

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深圳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市場化的創新,纔是企業與消費者真正需要、真正追求的創新。

2022年,深圳前瞻性地推出了20+8產業集羣發展戰略,重點培育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8和未來產業,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在這一戰略佈局中,深圳獨特的場景賦能優勢發揮了關鍵作用,有力推動了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

以蓬勃興起的人工智能產業為例,當其他地區尚處於概念規劃階段時,深圳已率先實現城市+AI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據統計,深圳已建成近200個城市+AI應用場景,全面覆蓋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形成了從民生服務到企業賦能、從城市運行到重點行業應用的全方位場景矩陣。

典型案例包括:氣象部門與華為雲合作推出的全球首個業務化運行的區域AI預報大模型智霽城市管理部門創新舉辦的全球首屆AI環衞機器人大賽,涵蓋市政道路、城中村等場景的智能清掃示範點。

站在深圳特區建立45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影石創新千倍回報的故事,正是這座城市發展邏輯的微觀映射。

從三來一補產業起步,到20+8產業集羣前瞻佈局,從港資和外資的管理啓蒙,到本土創新巨頭的全球崛起,深圳用45年完成一場驚心動魄的產業躍遷。

這座城市最偉大的創新,不僅是培育出華為、比亞迪、大疆、影石這樣的龍頭企業,更是建立了政策敢試、產業敢鏈、人才敢聚、全球敢闖的系統性創新生態。

影石的鏡頭捕捉世界時,深圳的鏡頭正記錄着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實踐

里沒有孤膽英雄,只有實驗室與工廠的十分鍾閉環、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產業鏈的協同共進。

45年的奮鬥路徑證明:

真正的特區精神,是永遠以制度創新釋放人的創造力,用市場化機制配置全球資源,讓每個平凡創業者都能在產業鏈中找到星辰大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