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36號文時代,創維后悔干光伏了嗎?

2025-08-26 07:43

這一輪光伏跨界潮,人人都能感受到——光伏似乎沒有門檻。只有成功的跨界者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説:「在進入光伏之前,我們就知道光伏的門檻很高。無錫尚德倒了、賽維倒了、保定的英利也曾瀕臨破產……這些人都曾經是首富,公司曾經都是千億市值。」但是,創維集團一直有個綠色夢,不僅要干光伏,還要做新能源汽車……

對於當下的創維集團來説,最殘酷的競爭來自新能源汽車板塊,光伏行業的競爭尚不足為懼,相反,創維光伏正準備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太瓦級大市場。

家電基因是創維最大的底氣、財富。一位創維高管表示:「家電基因暴改光伏,創維才使出了7分力。」

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

01

創維為什麼説要迎接太瓦級市場?

創維是光伏行業的鮎魚,也是卷王。

創維光伏自誕生起,就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創新產品與服務,一手抓渠道,特別是善於利用原本就有的家電渠道,且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干光伏,跑馬圈地。

「裝光伏送家電」是創維光伏的外在標籤,特立獨行、迅猛成長是創維光伏的市場印象。

黃宏生對自己由家電跨界光伏的成果相當滿意。近日他這樣評價創維跨界光伏的五年:「這從智能家電到光伏新貴的跨界傳奇。2020年創維集團從家電成功切入光伏產業,並在短短五年內構建起完整產業鏈,躍居中國户用光電站領域亞軍,成為家電企業跨界新能源的典範。2023、2024年均實現營收超2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10W+,累計建成近80萬座光伏電站累計發電414.7億度,相當於植樹56.49萬棵,累計為用户創收超1200億元。」

但是,今年6月1日開始執行的136號文(全稱《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行新能源電價市場化改革,這導致傳統依賴固定補貼和保障性收購的盈利模式瓦解,企業需直面電力市場波動風險。

分佈式光伏毛利率本來就很低,長期徘徊在3%-5%。電價輕微下行,電站可能就會虧錢。

創維光伏董事長範瑞武

創維光伏董事長範瑞武表示:「136號文頒佈后,大家都很恐慌,覺得沒有生意做了。」事實也是如此。136號文之后,不少分佈式光伏的開發商、投資方開始退出市場。創維光伏自己的業務也受到影響,增速有所放緩。

可正如創維光伏最大合作伙伴——華夏金租總裁沈宗慶所言:「光伏從國家鼓勵發展,到降低補貼,到現在的市場化。這是該有的歷史進程。」

那麼,分佈式光伏市場將來會怎麼樣?行業排名第二的創維光伏怎麼辦呢?

創維不會退出分佈式光伏,當然創維也沒有辦法退出。

範瑞武表示:「2020年,創維進入光伏行業時,分佈式光伏市場只有40多GW,現在有200多GW,是原來的5倍。即便有136號文,將來的市場也要比過去大得多,未來五年的市場容量要比現在還要多三四倍。可以舉一個例子,現在每個村實際只裝8%左右的光伏,還有92%的市場空間等待開發。隨着全民整合、全民參與,光伏市場規模就是太瓦級的。」

他還經常告訴自己的同行説:「組件2塊錢1瓦的時候就很高興的。憑什麼降到7毛錢就不能做了?還是要把自己的心結解開。」

136號文頒佈后,分佈式光伏的生意邏輯發生了根本變化。範瑞武説:「之前在保護電價的環境下,企業僅需要知道發電×電價就OK了。但是現在要做的是如何創新需求,解決消納難題,為客户提供核心價值。」

為此,範瑞武介紹了兩款創維的產品:其一名曰「能亮站」,簡單地説就是陽臺光伏,用户自己消納,不需要上網,和電網沒有關係;其二是虛擬電廠平臺,鼓勵各方都參與到市場化交易當中。

創維是第一個大規模進軍光伏的家電企業,現在TCL、美的、海爾等也進入新能源賽道。範瑞武説:「家電行業的人看光伏的角度會不一樣。我們往往都是從需求端來看問題。」

此外,創維也在積極佈局海外,主要聚焦在東南亞、歐洲、南非等地。範瑞武説:「我們做海外市場,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服務體系。比如現在我們在歐洲有20多個人,搞服務的就有15個。在海外做電站和做家電是一樣的,要有品牌意識,也要有配套的服務能力。不能説電站建好了不能運行,也不能説電站出現故障沒有售后服務,否則沒有辦法在當地市場立足。」

02

創維光伏:從一顆螺絲釘開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創維光伏就是做分佈式光伏的,業務是光伏電站。2024年年報顯示:創維光伏除了電站外,還佈局了光伏製造,包括邊框、支架、逆變器、組件等。

今年4月,創維光伏更是宣佈與愛旭就BC組件展開業務合作,共同發起設立合資公司創維愛旭(百色)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創維愛旭(百色光伏ABC 電池西南基地項目)。合資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其中創維光伏持股55%,浙江愛旭持股25%,百色市政府指定主體合計持股 20%。

在當前光伏產能過剩背景下,創維光伏逆勢加碼組件業務,成為行業焦點。

對此,範瑞武表示:「從市場的需求側來看,BC組件是緊缺的,經常買不到。」

BC組件因為美觀、正面轉換效率高,是分佈式光伏的最佳選擇。作為分佈式光伏排名第二的創維,自然也是BC組件的最重要的需求方。

創維堅持一個觀點:有需求、有出口的產能就不是過剩產能。創維光伏把觸角伸到製造端不是衝動,也不是爲了參與內卷,而是爲了保持品質,向市場提供最合適的產品。

範瑞武説:「我們開發建設的電站,會對所有的材料進行精選,會細緻到每一個螺絲釘。只有這樣我們纔敢對電站的使用壽命、經濟效益負責。」

有的製造領域是創維有意識地嘗試,有的則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供應商,比如逆變器。在家庭應用場景上,家電出身的創維就希望逆變器的外觀更美觀,有家電產品的屬性,但是被供應商們拒絕了。於是創維就用自己對家電的理解,基於自己的工業化設計,推出了自己的逆變器產品。

如今做BC,也不意味着創維要在組件領域開卷。範瑞武説:「原來可能理解組件行業20GW會有規模效應。但是分佈式起來之后,我覺得5GW是最經濟的產能。」

創維光伏測算,一塊BC組件至少要比主流的TOPCon售價會高200塊,但是生產成本只多50塊錢,擁有較高的性價比。

03

家電基因如何繼續改寫光伏生態?

136號文之前,創維是利用渠道優勢,創新產品,以低毛利、高服務搶佔市場;136號后,創維希望靠需求、靠合作,來創造市場。

近日,創維推出了「羲寰」平臺。用創維集團CTO兼酷開科技CEO王志國的話來説,這是光伏與智能終端的深度融合路徑。

圍繞「源網荷儲」一體化體系,可通過電站智能體、調度智能體、設備智能體、儲能智能體的協同運作,推動能源管理智能化升級,更以AI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驅動力,進一步拓展智能生態的邊界。

「羲寰」平臺構想與設計都非常龐大,相當於把創維集團各個板塊的業務、各個板塊的供應商全部囊括進來。

至於光伏板塊,創維光伏總裁馬龍介紹稱,將以「穩、智、通、碳」為核心的戰略進行升,即通過全場景開發、全物料管控、全環節數字化、全周期運維及全渠道佈局築牢基礎,依託技術與方案築牢能源供應基礎,將儲能作為多能互補的關鍵支撐,實現全域能源「穩」定供應;藉助智慧能量管理系統、AI節能控制等技術推動「智」能升級;憑藉虛擬電廠、電力交易平臺打通「通」暢鏈路;以能碳管理服務、碳資產運營深化「碳」戰略。

範瑞武解釋得更通俗一些:「這可以簡單理解就是我們內部的ERP,在平臺過程中創維負責提供產品品牌,比如説能亮站、小陽樓、工商業、地面全部搭好,撮合的是一個生態。這時資方怎麼看這個產品?你認為這個產品的收益在什麼地方?歡迎你來參與建設。對代理商、國央企、對創維自己來説,賣的電力、組件、儲能都是一個產品,放在平臺上會自動整合。」

「羲寰」中的「羲」是指太陽神,光伏是太陽變成電力最根本的一個工具;「寰」是指宇宙,寓意開放。

據瞭解,「羲寰」平臺的構想去年就已經有了。今年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是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這個平臺很快落地。

「羲寰」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所有合作方都可以上面,合作方之間也可以形成合作,以后還會繼續完善。創維工作人員舉例説:「我們現在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賣BC組件,客户可以在上面一鍵下單。當然,我們也會在這個平臺上採買商品與服務。」

尾 聲

黃宏生在回顧創維37年的發展史時表示:「創維集團在智能家電行業從1000家鋭減至100 家的殘酷競爭中,又在經歷新能源車企從1200多家淘汰到已不足50 家,且即將進入更為殘酷的第二輪競爭。公司生存和壯大有自己的經驗祕訣。」 

創維經驗總結下來,有七個要素:

第一,培養並擁有第五級的領導人(此概念由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出,認為第五級領導人具有將個人的謙遜品質和職業化的堅定意志相結合的顯著特點)。黃宏生説,創維由一個遙控器,發展至今天30個業務板塊,依靠的正是一批第五級的領導人。

第二,尋找一件熱愛且擅長的事情。

第三,重視飛輪效應下的量級增長。光伏業務一開始也曾動能不足,但是越多做,越有力量。

第四,不停發掘和培養共同奮鬥的貴人。黃宏生自我爆料説,他每天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人,找最可愛的人,找貴人,找能合作的人。

第五,時刻保持危機感並不斷進行反思。

第六,打造科學的組織,用科學的態度觀察世界;拒絕盲從,追求實證。

第七,追求生命意義,踐行利他之心。

當前市場條件下,幾乎每一個行業都很卷。家電行業又是最歷經市場激烈競爭,殘酷淘汰的行業,創維是久經考驗的市場老兵。面對光伏、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創維心態上或一直平靜,若能把家電的經驗、基因引進光伏、新能源汽車,或也能給新能源行業帶來新思路,成為破卷的先鋒。

編審及統稿:偵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