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06:5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日前,百盛商業集團宣佈位於北京復興門百盛商場將於2025年底閉店,這座運營了31年的老牌百貨商場,曾見證北京零售業的黃金時代,卻在新消費浪潮中被淘汰。
1994年開業的北京復興門百盛,是百盛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首店,憑藉外資品牌優勢和現代化管理模式,迅速成為北京商業的一張名片。然而,時至今日,商場內客流稀少,多數服裝品牌已開始1-5折的清倉促銷,為撤櫃做準備。
據悉,本次百盛商場閉店是百盛集團提前終止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的租賃合同。其中,總面積約1.724萬平方米的營業空間將於2026年1月1日歸還,百盛需向中國工藝美術集團支付1170.12萬元違約金。
百盛集團提前結束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的租賃合同,或許與近年來持續虧損有關。具體來看,百盛集團2020年-2024年財報顯示,除2023年小幅盈利6641.3萬元外,其余年份均虧損,2020年虧2.5億元、2021年虧1.76億元、2022年虧4.13億元、2024年虧1.75億元。
截至目前,2025年第一季度,百盛集團同店銷售下降19.2%,2025年一季度股東應占利潤同比驟降82.31%至337.5萬元。在成本壓力與業績下滑雙重夾擊下,提前解約或許是百盛集團的「止血」之舉。
百盛集團的困境並非個例。當前,消費者有更多便捷的選擇,傳統百貨的價值被削弱,傳統百貨商場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客羣減少,業績下滑的局面,不少傳統百貨商場面臨轉型壓力,陸續停業升級改造。
事實上,建築過時、缺乏現代化的購物環境和便利設施、缺乏多樣化商品和服務……老牌商場漸漸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在營銷策略和顧客體驗上也往往缺乏創新,老牌商場難以適應市場變化,更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消費者。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百貨店零售額出現2.4%的同比下降,這一趨勢凸顯了傳統百貨業面臨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實現3.5%的增長,這一對比進一步揭示了傳統百貨在現代零售市場中的生存空間正被不斷擠壓。
值得一提的是,與傳統百貨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型購物中心正如火如荼地發展。例如,北京首家京東MALL在5月31日開業,作為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京東MALL,京東MALL(北京南三環店)擁有7.8萬平方米的超大空間,以及「沉浸式體驗+全品類覆蓋+場景化服務」三大特色,從低效樓宇蝶變升級南城家電家居3C數碼一站式文化潮購地標。
此外,京東MALL將中軸線文明與現代潮流科技生活相融合,涵蓋多重商業業態,集吃喝玩樂於一體,讓消費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集潮流購物、沉浸式場景體驗、多元便捷服務於一體的一站式消費體驗
除京東MALL外,超級合生匯同樣採取多元新興業態模式。據悉,北京超極合生匯自去年4月18日開業以來,客流已超4000萬人次,銷售額突破30億元。今年5月,北京超極合生匯東西區正式合體,入駐品牌數量達到近800家,單日最高客流曾突破30萬人次。
據瞭解,超級合生匯的成功祕訣在於其深度融合智慧商業與多元新興業態的策略。項目引入大量首店品牌,如超級安踏北京首店、DIDIMAX北京首店、CAMEL ACTIVE全國旗艦店等。同時,朝陽合生匯正引進AI技術,打造涵蓋3C產品的全新集合區域。通過商品數字孿生、虛擬商店和遊戲購物等新型消費場景,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
不過,面對新興市場的變化以及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一些傳統百貨已經開始了轉型之路,北京近年掀起了老百貨煥新浪潮。今年2月14日,王府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王府井」)發佈公告稱,新燕莎MALL經營場地《租賃合同》將於3月31日期滿,自4月1日起,新燕莎MALL、北京燕莎友誼商城金源店及北京貴友大廈金源店將停止經營。
對於新燕莎MALL的停業,王府井稱,公司正處於業態迭代的關鍵期和新業態發展的培育期,公司將加快迭代業態及門店結構,優化發展模式和要素配置,持續煥新經營內容,着力打造具有號召力的生態融合場等。
值得關注的是,擁有長達94年曆史的北京西單商場,在2024年底宣佈閉店改造的消息。據悉,改造后的西單商場將不再只是購物的場所,它將轉型為一個融合時尚零售、文化體驗和社羣娛樂的綜合性商業中心。
通過升級改造,老商場可以優化空間佈局、引入新興業態、提升品牌形象,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例如,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通過引入網紅項目和平菓局,成功吸引大量遊客和年輕消費者。
老商場的閉店潮並非終點,而是一場「向死而生」的變革,這些承載城市記憶的商業體正以多元姿態煥發新生。它們的轉型之路,不僅關乎自身存續,更映射出中國消費市場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