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16:17
成本扣到分的物流行業對無人化的需求最大
2025年上半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較2024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節約物流費用約1300億元。根據政策目標2027年將比率降至13.5%左右。儘管從2006年正式建立統計以來,目前已經是最低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7%-9%的比率相比,我國物流費用還有比較大的優化空間。
萬億規模的物流快遞行業,對於新技術帶來的降本增效佈局都會非常積極,每年在運輸方面花費的成本高達千億,面對激烈的競爭,單票快遞的成本往往要計算到分以下,而作為50%以上人力成本佔比的行業,無人化的降本潛力巨大。
推動物流領域無人化、自動化是降本增效的關鍵手段,無人車和移動機器人技術是智慧物流領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人車包括低速無人物流車、智能駕駛卡車等,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目前更多在試點應用。移動機器人更突出場內物流的屬性,相對於廣域物流的無人物流車、無人礦卡、輔助駕駛卡車等應用場景相對可控性強,移動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更領先。
02
物流支線運輸應用無人車
按照整個物流環節,物流網點到中轉中心稱為支線運輸,中轉中心之間的運輸稱為干線運輸,物流網點到消費者稱為末端運輸。
L2+輔助駕駛在干線運輸上的經濟性
干線運輸要依靠卡車進行長途運輸,從必要性的角度,貨運司機駕駛時間長,安全需求更大,對於輔助駕駛的需求強於乘用車。但是實際情況,智能駕駛卡車的滲透率相對乘用車還是低不少,因為卡車的商用屬性,在智能駕駛不能帶來收入增長的情況下,滲透率很難提升。
在2017年前后成立的圖森未來、Embark、Aurora等美國公司,在成立之初直接瞄準L4完全無人化,但是,L4自動駕駛整車的成本高企(200萬VS40萬),法規層面基本都要求配備安全員,不能真正節省人力。在2023年之后,Embark破產被收購,圖森未來市值蒸發99%、最終退市,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宣佈推迟對Robotruck(自動駕駛卡車)運輸業務和技術開發,將大部分資本、資源和人才轉移到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卡車的第一輪泡沫宣告破裂。
卡車的L4級別自動駕駛與卡車最大的擁有者,卡車司機的利益相悖,國內70%卡車運力是個人,對個人來説,自身的體力勞動成本趨近於0,這也是個體户比運營公司成本佔優的主要原因。無人化無疑是革了卡車司機的命,而運營公司本身成本就比不過個體,自然也不願意在無人化上投入更多成本冒險。
近兩年卡車智能駕駛公司將重點放在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礦山、港口等封閉場景L4無人化,另一個是干線物流的L2+輔助駕駛。港口、礦山等場景交通封閉、運營模式標準化,對安全和效率的需求突出。國內主線科技已經在港口累計交付超過300台無人駕駛卡車。踏歌智行、易控智駕先后與礦方簽訂了300台、500-1000台的無人駕駛礦卡部署協議。根據長江證券的測算,L2+級別的輔助駕駛在提高安全性、節約7%燃油、改善35%人力成本,輔助駕駛系統低於11萬/年時具備經濟性。
目前國內贏徹科技、智加科技、小馬智行、卡爾動力、主線科技等公司全年的交付量不足全年中重卡銷量的1%,在具備經濟性的前提下,滲透率有望開始取得突破。
L4在物流支線場景上的拓展
物流支線場景普遍在100–300公里之間,路線相對固定、重複性高,非常契合無人車「點對點」的運行模式。
頭部技術廠商如 新石器、九識智能、白犀牛 等紛紛融資驅動產品落地,同時快遞行業傳統龍頭也大規模啟動採購潮,使整個行業交付量呈倍數級上漲。順豐不僅加速在支線與末端場景部署無人車(截至2024年已投入800余台,2025年預計擴至8000台),更領投了白犀牛2億元B輪融資,與其形成深度「投資+訂單」綁定,推動「籠車+無人車」協同模式上線多個城市。與此同時,中通、圓通、申通、韻達也加快佈局。中通與新石器簽訂「萬台級」戰略合作,圓通已部署逾500台無人車,申通部署超500台,韻達多個網點試點后單票成本下降近50%,運營效率提升顯著。
成本方面,無人車產業鏈降本顯著:價格從過去 5–20 萬元一路下降至如今 1–2 萬元(裸車報價),FSD 訂閲服務分期付費,極大降低了網點應用門檻。政策層面,物流支線場景不涉及跨城,全國多地現在都在開展無人物流車的試點,從北京、無錫到上海、杭州,多地已出臺試點政策,放寬無人物流車上路限制並給予補貼支持。
03
移動機器人AMR商業化應用領先
移動機器人應用於相對封閉場景,相對於無人車技術難度低,安全冗余少,無論是在物流行業還是在機器人領域,移動機器人的商業化進展都是相對領先的。
在無人叉車帶來叉車行業的新增量中主要介紹的無人叉車就是移動機器人中的一類,AGV(自動引導車)按照結構分類有潛伏式、叉式、料箱式、複合式等等,潛伏式AGV銷量佔比達到58.4%,叉式15.6%,料箱式AGV/AMR佔比6.7%。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相對於AGV,主要是導航移動方式的升級,AGV通過磁、二維碼、反光板等實現導航,沿着預設的路線行進,AMR藉助視覺或激光雷達實現SLAM(同步定位與建圖)對外部設施依賴更小,但是AMR對整體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階段對AMR方案的部署,更強調作為一個整體解決方案對於倉儲物流、場內搬運等場景的應用,硬件可以是多種形態的AGV/AMR,系統上增加了智能調度,實現柔性部署。AMR相對於傳統的自動化倉儲,主要提效體現在減少分揀時間、節約前期capex、節約倉儲空間等方面。
參考目前AMR領域龍頭極智嘉的方案,圍繞貨架、貨箱、托盤三類載具,提供覆蓋 90%以上倉儲自動化需求的解決方案,包括貨架到人的TopPick 方案、貨箱到人的RoboShuttle 方案、托盤到人的 SkyCube 方案,同時涵蓋分揀機器人、智能叉車等零散場景產品。
貨架到人:自動貨箱揀選工作站,貨箱存儲於可移動貨架上,貨架到人機器人搬運可移動貨架至PopPick工作站,被命中貨箱自動取下送至操作人員面前,輕松揀貨。同時兼容大件、整託存揀,一個方案解決大、中、小件全品類存揀需求。具備高兼容、高吞吐、高存儲、高人效的優勢,貨架到人揀選解決方案各工作站(一名操作員)每小時揀選效率高達 400 件,大幅高於行業不到 180 件的平均水平,揀選準確率高達 99.99%,而行行業平均水平在 99.90% 以下。
貨箱到人:極智嘉貨箱到人方案結合了兩種機器人特性,RS機器人負責貨箱在存儲位和緩存位間的上下轉移,P40機器人從緩存位快速搬運貨箱至工作站進行揀選,實現了雙深垂直倉儲和高吞吐量揀選。貨箱到人方案專為垂直儲存而設計,非常適合需要高存儲密度與中等吞吐量的行業。優化存儲密度、成本效率和操作靈活性。極智嘉貨箱到人揀選解決方案的存儲高度高達 12 米,超過不到 10 米的行業平均水平,並支持 1000 毫米的最小過道寬度,而行行業平均水平超過 1100 毫米。
托盤到人:主要由X系列存儲機器人、P系列揀選機器人、輸送提升機和立體貨架構成,可集成拆疊盤機、機械臂、纏膜機,自動打包機等智能設備,實現無人化智能倉。搬運整個托盤和原裝容器而設計,是需要快速獲取大量貨物的散裝作業的理想之選。極智嘉托盤到人揀選解決方案提供行業領先的存儲能力,最高存儲高度可達 10 米。較傳統叉車節省 60% 的過道空間,庫容提升最高可達500%。
在物流倉儲領域亞馬遜最早掀起電商分揀自動化的熱潮,亞馬遜2012年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將其整編為Amazon Robotics部門,開啟倉儲自動化新紀元。收購后,Kiva技術迅速規模化應用。參考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梳理,過去十年來極智嘉(Geek+)、國自機器人、海康機器人、新松機器人、中力、捷螺智能、藍芯科技、今天國際、庫卡(KUKA)、朗譽機器人等10家代表性的企業都推出了移動機器人產品。
AMR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每年都保持高速增長,2020-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從133億元增至387億元,CAGR達30.6%,灼識諮詢預計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1,621億元,2024-2029年CAGR為33.1%。AMR解決方案在整個倉儲自動化領域的滲透率由2020年的4.4%提升至2024年的8.2%,並預計將在2029年達到20.2%,AMR解決方案成為倉儲自動化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雖然提效很明顯,但是競爭格局分散,2024 年,在全球AMR CR4為25.4%,極智嘉市佔率第一,份額達9.0%。從銷售區域來看,海外市場是目前AMR公司的主要增長方向,2024年中國移動機器人企業海外銷售規模為68 億元,同比+51.11%。
04
尾聲:
無人車與移動機器人正分別代表着自動駕駛與SLAM兩條技術路徑的產業化進程。無人車在物流支線和干線場景中,受益於成本下降與政策松綁,疊加快遞龍頭的密集採購,首次具備規模化落地與商業化盈利的條件,成為自動駕駛技術邁向產業應用的第一個爆發口。
近年來,機器人領域落地最廣泛的無疑是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 從掃地機器人到倉儲物流機器人,再到户外割草機器人,這些看似不同的應用場景,在技術上卻高度同源——它們都依賴SLAM實現自主導航與環境感知。
在物流領域,移動機器人已經展現出顯著的降本增效作用。 隨着SLAM算法的優化、傳感器成本的降低,以及規模化部署經驗的積累,移動機器人在倉儲、分揀、搬運等場景的應用正加速普及。採用自主導航機器人的物流中心,效率提升可達3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20%-40%。
我們一直強調人形機器人之前,具體場景下的專用機器人會在技術迭代進步中率先實現商業化的成功,逐個跨越細分場景的小臺階,最終才能到達人形機器人通用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