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17:42
北京時間8月19日晚,一畝田集團(Yimutian,股票代碼:YMT)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中首家來自中國的農業全產業鏈互聯網企業。然而上市首日,其股價從發行價4.10美元一路下滑,收盤報2.80美元,下跌31.71%。
儘管有着「農產品電商第一股」的光環,且獲得紅杉中國等知名機構的多輪投資,但一畝田至今未能實現盈利,其商業模式在盈利可行性上依然存疑。
資本市場的現實反應
上市首日,一畝田的開盤表現曾令人振奮。開盤價達到5.88美元/股,較發行價大幅高開43.41%,但這一勢頭未能維持,股價隨后急劇下滑。
截至當日美股收盤,一畝田股價報收2.80美元/股,較發行價下跌31.71%。這一表現遜於市場預期,反映出投資者對公司前景的擔憂。
一畝田此次IPO共發售452.2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發行價格為每股4.1美元。若承銷商全額行使48.8萬股ADS的超額配售權,一畝田本次IPO募資約2200萬美元。
公司表示,本次募資主要用於繼續拓展線下「沃來採」農產品經紀服務網絡,進行全面農產品經紀服務流程和制度的梳理、設計,並推進國際化相關業務。
尚未實現的盈利之路
財務數據顯示,一畝田尚未實現盈利,且營收增長乏力。2022-2024年,一畝田營收分別為1.56億、1.88億和1.61億元人民幣,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相應的淨虧損分別為1.16億、1.06億和0.349億元人民幣。雖然虧損降幅達67%,但這看似樂觀的轉變依靠的是「節流」而非「開源」。
2024年,數字農業商貿服務的短視頻功能被禁用,導致月活躍用户和業務轉化率下降。同時,政府項目收入減少,兩大因素共同導致收入同比下降14%。
從收入結構來看,一畝田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數字農業商貿服務和其他數字農業解決方案兩大業務線條。2024年,這兩項業務的收入佔比分別為94.6%和5.4%。會員費和增值服務是公司最穩定的兩大收入來源,分別佔總營收的59%和33%。然而,招股書顯示,一畝田年度付費商户佔比從2023年的14.0%小幅下降到2024年的11.4%。
業務模式與市場地位
成立於2011年的一畝田從信息服務平臺起步,現已成為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綜合性數字農業企業。公司自稱是國內領先的大宗農產品交易B2B誠信平臺。
從商業模式來看,一畝田主要為具備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經營主體提供交易撮合服務。平臺供應商主要有農村合作社、經紀人、種植大户、家庭農場等。
採購商則包括農產品批發商、加工企業、超市、餐飲連鎖企業、B2C賣家、出口貿易企業。一畝田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幫助農產品從產地高效流通到市場。
截至2024年底,一畝田的服務網絡覆蓋全國340多個城市與2800多個縣,滲透65%以上的一級和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平臺商户總量突破3800萬,提供約2100萬個SKU,年促成1.47億次搜索、5.83億次電話與即時消息溝通。
一畝田目前已形成了四大業務線條:數字農業商貿服務、農業採購與貿易服務、智慧農業、以及其他數字農業解決方案。其中,數字農業商貿服務是核心業務,主要包括會員服務、增值服務、交易服務三個類別。2024年,這三大服務類別的收入佔比分別為59.3%、32.6%、2.7%。
投資機構的持續押注
作為最早入局農業互聯網賽道的創業者之一,40歲的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並非農業專業出身。他是廣東湛江人,本科就讀於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專業。
畢業后,他先踏上了創業路,經歷過兩次創業嘗試,之后加入百度,歷任產品經理、市場部戰略合作負責人。
2009年,鄧錦宏在百度接手了一個鄉村信息化項目。在為期兩年的項目推進中,他多次深入農村,親眼目睹了鄉村的諸多困境:空巢現象嚴重,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農產品流通環節數十年未有革新,效率低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突出——農民難以及時將農產品以合理價格賣出,採購商也常陷入「找貨難」的窘境。
這些觀察在他心中埋下了改變的種子。2011年,26歲的鄧錦宏從百度辭職,正式創辦了一畝田。
成立至今,一畝田已獲得紅杉中國、雲鋒基金、華創資本等知名機構的投資。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12月,一畝田獲得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紅杉中國參投。
2014年7月,紅杉中國、光信資本參與了B輪2000萬美元融資。2015年7月,一畝田完成數千萬美元C輪融資。在2016-2019年期間,紅杉、真格基金、易貿控股、雲峰投資等均參與了一畝田C輪融資。
IPO前,紅杉中國持有一畝田15.9%的股份,是一畝田最大的外部機構股東方。鄧錦宏則持股17.77%,投票權74.91%,保持對公司戰略的控制。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前景
一畝田的商業模式面臨多方面潛在風險。首先,成本壓力是當下和未來不可忽視的挑戰。
招股書顯示,一畝田將IPO募資重押線下「沃來採」模式。「沃來採」本質是一個龐大的線下地推和服務團隊,深入產地和銷地市場提供代賣、品控、撮合服務。
大力擴張此網絡意味着公司的成本結構或將發生轉變:人力成本、管理成本、辦公運營成本將急劇上升。然而,每個「沃來採」網點的培育都需要時間,達到盈虧平衡點前需要持續投入。
其次,渠道粘性與「跳單」風險是所有B2B平臺的痼疾。如何通過不可替代的物流、金融和品控服務,將用户牢牢鎖定在平臺生態內,防止其在線下完成交易規避佣金,是關乎商業模式能否成立的關鍵。
更為本質的挑戰源於行業特性,農產品的非標準化特性導致品控難、糾紛多,建立信任成本極高,這要求平臺必須深度介入交易,建設線下驗貨和信用體系。這種定位非常微妙。如果過於偏向平臺,則盈利困難;如果過於深入自營,則會與平臺上的客户形成競爭關係,導致生態夥伴的反感和流失。
此外,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巨頭在農產品上行領域都有佈局,且擁有更龐大的資金、流量和生態優勢。
一旦它們認為「沃來採」模式被驗證成功,完全有能力利用資本優勢進行快速複製,一畝田如何抵禦這種可能出現的降維打擊,也是投資者們關注的問題。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從戰略價值看,一畝田上市的戰略價值體現在數據資產積累和全球化潛力。
14年深耕產業一線,積累了全國採購商資源、主產區行情數據庫及品類標準體系,有望成為連接中國與全球農產品市場的橋樑。
一畝田上市首日破發的表現與近期資本市場對虧損企業的謹慎態度相符。投資者更關注企業實現可持續盈利的能力,而非僅僅用户規模和市場潛力。一畝田需要向市場展示清晰的、可信的路徑,説明如何將超過5600萬用户規模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可持續的利潤,而不是持續的「戰略虧損」。
其未來的股價表現,將直接取決於其能否在破解行業固有難題的同時,向資本市場交出一份兼具增長性與健康利潤的答卷。
本文創作藉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場數據和行業信息,結合輔助觀點分析和撰寫成文。
責任編輯:AI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