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12:04
導讀:2025年中國創新葯產業在政策支持與全球化佈局下快速發展,頭部藥企如百濟神州、恆瑞醫藥等通過高研發投入和管線密集推進。科學儀器廠商如沃特世、安捷倫、賽默飛等通過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撐,推動行業持續升級。
在政策持續加碼與出海熱潮的雙重推動下,國家醫保局於7月啟動2025年醫保目錄調整工作,明確將創新葯作為重點支持對象,直接提振了行業信心。同時,資本市場亦熱度不減,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BD交易金額已高達484.48億美元,彰顯全球化佈局與國際合作的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葯的崛起並非藥企「單兵作戰」,隨着研發進入快車道,科學儀器正從「支撐者」轉向「關鍵賦能者」。沃特世、賽默飛、安捷倫等廠商正加碼佈局創新葯賽道,從分子發現到質量控制,再到工藝放大,為藥企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撐。藥企依賴先進儀器保障研發效率與合規性,而儀器企業則通過持續迭代,推動分析、檢測與生產環節的不斷升級。
本文將聚焦第七屆中國製藥工業博覽會上發佈的《2025中國創新葯企業TOP101》榜單前十藥企(注:因石藥集團、康方生物、三生製藥截至發稿時未發佈半年報,暫不納入分析),通過梳理其半年報數據與管線動態,呈現中國創新葯產業的最新格局,以及在這一進程中科學儀器廠商的最新動態。
半年報概覽:中國創新葯‘頭雁’效應凸顯
2025上半年,中國創新葯行業整體呈現出資本活躍、政策加持、研發提速的鮮明特徵。頭部企業憑藉已上市產品的持續放量與日趨完善的管線梯隊,成功構築起堅實的競爭壁壘;而處於研發高投入階段的企業,則需要以時間換空間,等待管線轉化釋放價值。
☆ 百濟神州:用15年時間完成了「中國研發—全球註冊—全球銷售」的三級跳。其在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5.18億元,同比增長46.0%;歸母淨利潤4.50億元,為上市以來首個盈利半年報。核心產品替雷利珠單抗已在47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半年銷售額26.43億元,同比增長20.6%。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首次入圍全球TOP50,成為首個躋身該榜單的國產創新葯。
☆ 恆瑞醫藥:上半年創新葯銷售及許可收入95.61億元,佔營收比重60.66%,其中創新葯銷售收入75.70億元,是公司上半年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瑞維魯胺、達爾西利、恆格列淨等醫保內創新葯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艾瑞昔布、瑞馬唑侖、吡咯替尼及氟唑帕利等上市較早的創新葯新適應症的持續獲批,也為公司銷售收入不斷貢獻業績增量。
☆ 翰森製藥:上半年收入74.34億元,同比增長約14.3%。其中創新葯及合作產品銷售收入61.45億元,佔比82.7%。抗腫瘤藥物阿美樂®收入約45.31億元,佔總收入六成。
☆ 信達生物:上半年產品收入超52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拿下全球首個GCG/GLP-1雙靶點藥物及國內首個IGF-1R抗體;7款1類新葯首次獲批臨牀等。還完成超43億港元配股融資,是近四年港股生物醫藥行業最大融資項目。
☆ 中國生物製藥:上半年營收175.7億元,淨利潤33.9億元,同比增長140.2%。創新產品收入達到78億元,同比增加27.2%,預計全年對業績貢獻將超過30億元。三代升白藥、PD-L1、KRAS、帕妥珠等在23年-24年新上市的產品,將是今年的主要核心驅動力。
☆ 華東醫藥:華東醫藥的醫藥工業核心子公司中美華東,整體經營繼續保持良好增長趨勢,實現經營收入73.17億元(含CSO業務),同比增長9.24%。醫藥工業研發投入(不含股權投資)14.84 億元,同比增長 33.75%;其中直接研發支出 11.74 億元,同比激增 54.21%,佔醫藥工業營收比例達 15.97%,研發力度持續加大。
管線佈局:研發密集期推動下一輪爆發
在創新葯領域,高研發投入往往伴隨着短期盈利壓力。以百利天恆為例,其上半年營業收入1.71億元,同比下降96.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11.18億元。但這背后,是公司超15款創新葯處於臨牀試驗階段,並開展了9項新的關鍵註冊臨牀試驗的持續保持創新葯的高研發投入。這種戰略性虧損是創新葯企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狀態,其長期價值則取決於研發管線的進展和未來的商業化能力。
放眼整個行業,國內頭部創新葯企正加快研發投入,管線佈局進入密集收穫期。恆瑞醫藥在研發強力驅動下,報告期內已有6款1類創新葯獲批上市,並形成了5項上市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10項臨牀推進至Ⅲ期、22項推進至Ⅱ期及15項首次進入Ⅰ期的豐富梯隊。百濟神州則持續在ADC、雙抗等前沿領域保持多管線並進,以構建其國際化競爭力。信達生物作為國內率先出海的藥企之一,目前擁有52款處於申請臨牀及以上階段的在研新葯,涵蓋單抗、多抗、ADC、細胞治療等多種大分子藥物形式及聚焦GLP-1等創新靶點的小分子藥物。華東醫藥亦在推進80余項管線研發,聚焦腫瘤、內分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領域,不僅佈局了全球首創新葯(First-in-Class),還形成了ADC、GLP-1、外用製劑三大特色產品矩陣,在深化核心領域佈局的同時,持續推進醫藥商業、工業微生物與醫美的戰略協同,構建差異化優勢。
產業共振:科學儀器儀器賦能新葯研發新格局
創新葯的快速發展,不僅依賴於藥企自身的研發與商業化能力,更離不開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支撐。隨着抗體、ADC等複雜新分子藥物的涌現,藥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與控制已成為行業共性挑戰,這為上游科學儀器廠商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遇,並形成了「藥企需求驅動技術迭代,技術方案賦能藥企研發」的良性循環。
☆ 沃特世:其Q2製藥業務同比增長11%,GLP-1相關收入更是飆升70%,CDMO市場滲透率提升至製藥收入的27%,穩固了其在製藥檢測市場的核心地位。公司高管更是指出,全球製藥正處於「創新+產能擴張」並行的格局,美國仍是GLP-1核心市場,但歐洲、中國和印度正快速崛起,尤其印度在專利到期背景下憑藉仿製藥生產優勢,有望放大對分析檢測設備的全球需求。
☆ 安捷倫:在Q2實現生命科學與診斷市場集團收入從6.04億美元增至6.54億美元,得益於美洲和歐洲癌症診斷業務及小分子製藥與CDMO合作的拉動。同時與浙江博鋭生物製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創新葯藥學研究和質量控制聯合實驗室」,覆蓋分析表徵、雜質研究、工藝過程控制及藥效評價等環節。安捷倫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挺也表示,此次合作不僅是技術互補,更是通過液相色譜、質譜等尖端技術與博鋭生物的藥物研發積累形成協同,為中國創新葯產業提供從發現到商業化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 賽默飛:Q2實驗室產品部門銷售額達60億美元,佔總營收55%,超出市場預期。其Accelerator藥物開發解決方案獲塔夫茨中心研究驗證,顯示其整合CDMO與CRO服務能夠顯著縮短開發周期並提高投資回報率。旗下PPD實驗室服務憑藉LC-MS/MS、ELISA、SIMOA等多平臺,支持小分子藥物以及ADC、雙抗、單抗等大分子藥物的臨牀前與臨牀研究提供全方位服務,成為藥企研發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可以看出,抗體、ADC等新分子類型的快速發展,使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成為藥企共同面臨的挑戰。在這一趨勢下,促使創新葯企的發展與科學儀器廠商的技術演進形成深度耦合,這一雙向共振,有望共同推動中國創新葯在下半年實現更多里程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