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是港股帶A股,是共振上行,安聯基金解構本輪行情支撐力量

2025-08-24 20:55

財聯社8月24日訊(記者 吳雨其)2025年以來,中國股市在波動中逐步回暖,引發市場各方對「牛市共識」以及后續持續性的廣泛討論。資金輪動是否能支撐這輪行情走得更遠?宏觀經濟基本面是否已出現趨勢性改善?外資是否正在重新評估中國資產的配置價值?

在近日的一場媒體交流中,安聯基金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鄭宇塵,安聯中國精選混合基金經理、研究部總經理程彧,圍繞當前市場背景、資金來源、資產定價邏輯及配置策略等熱點問題,系統分享了他們的判斷與邏輯框架。

從「資金推動」到「價值重估」,市場核心驅動正發生切換

程彧在此次交流中表示,短期來看,當前市場確實存在「資金驅動」的特徵,但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他更願意將這輪行情視作「中國股票進入價值重估周期」的體現。他指出,這一周期背后的三大核心驅動力,包括中國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增強與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改善、系統性風險的緩和(例如房地產風險的釋放)、以及以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爲代表的政策託底效應。

「這三個要素並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穩定的‘常變量’,將在未來數年持續發揮作用。」程彧表示。他強調,與其關注短期擾動,不如着眼於這些穩定而持續的積極力量,「如果僅僅拘泥於短期噪音,我們會看不清楚這些本來存在我們面前的巨大機會。」

這一判斷也得到了鄭宇塵的呼應。他指出,市場上存在先知先覺與后知后覺的資金分化現象,國家隊的入場穩定,推動了高風險偏好資金的跟進。以兩融余額為代表的槓桿資金開始顯著上行,顯示出市場已進入良性循環的早期階段。

居民資產配置轉向推動財富效應,信心正逐步恢復

談及此次市場回暖是否真正建立起了長期信心,程彧認為,政策的組合拳作用不應被忽視,尤其是在構建「Strong Policy Put」方面帶來的信心恢復,「這一輪股市的上漲,它的意義甚至超脫了資本市場本身,最終是形成了全社會的信心提高。」他認為,居民資產配置由債轉股的趨勢愈發明顯,正反饋循環正在積蓄力量。

他進一步指出,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以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一系列突破,比如Deepseek模型、「春晚機器人」等現象級事件,為普通投資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微觀體感」,使得經濟轉型成果更加具體可感。「這些突破在宏觀層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微觀層面則切實改變了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

鄭宇塵則從資金流動路徑切入。他指出,未來大量三年期高息存款將陸續到期,當存續產品利率回落至僅1%左右時,理財客户的資金將尋求更具吸引力的配置方向,「這部分資金只要有一部分流入到固收加等權益掛鉤型產品當中,就會對市場形成正反饋。」他表示,目前銀行渠道已有推出含權產品的趨勢,反映出理財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已經在發生。

港股與A股錯位演繹,估值周期主導配置節奏

關於近期市場上A股與港股輪動效應的討論,程彧認為,應從更深層次的價值重估邏輯出發理解兩者的共振關係。「A股與港股背后都是中國股票,當前都處於一個Rerating的大周期中,它們的共識基礎是一致的。」

本輪行情體現的並非一方帶動另一方,而是基於同樣的長期驅動邏輯共同進入了價值重估周期。「因此,其背后的核心邏輯並非A股帶動港股,或港股引領A股,也並非某一市場率先上漲而另一市場被動跟隨,而是二者基於相同的基本面與預期邏輯,實現了同步的價值重估與共振上行。」程彧表示。

但他也指出,從中短期看,兩者在估值模型上存在定價差異。港股作為離岸市場,無風險利率錨定於美債收益率,具備更大的下行空間,從而在估值分母端存在更大的改善潛力。這一機制性差異可能意味着港股在未來相對A股仍有可觀的機會,尤其是在創新葯和紅利資產領域的結構性板塊。

儘管恆生指數與恆生科技指數短期表現平平,程彧指出,其實港股中許多具備產業競爭力的板塊依然具有較強的賺錢效應。恆生指數疲弱主要受制於互聯網板塊權重過高及其盈利能力短期承壓,而剝離這一影響后,港股中創新葯、紅利資產等板塊的表現依然亮眼。

從全球視角看外資態度:從「Ex China」轉向「Stand Alone」

外資動向亦是此次討論的焦點之一。鄭宇塵指出,當前主動型外資尚未大規模流入中國市場,但市場定位已經發生顯著變化,「從過去大家説的‘剔除中國’(Ex China),到現在越來越多地將中國視為獨立資產(Stand Alone)來看,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在他看來,未來中國或將步入類似歐美的「大緩和」時代,在政策與結構性轉型推動下,實現穩定增長與穩定通脹共存。「在這個時代,若等到現實出現后再追着現實做反應,將會落后於趨勢。」他強調。

程彧則進一步指出,外資的長期配置決策更重視宏觀經濟可持續性與企業長期盈利能力。在諸如技術工人質量、科技競爭力等維度上,中國已經展現出全球領先地位,「全球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格局,幾乎每一項中美都是前兩名,甚至看不到歐洲的身影。」

他同時提到,地緣政治仍是外資配置中國資產的最大顧慮,許多資金目前處於「在門口觀望」的狀態,但他強調,已經出現的信心修復和部分迴流,正預示着趨勢性轉變的前兆。

基金操作邏輯:繼續堅定「高倉位+優質科技」策略

針對當前操作策略,程彧表示,無論是從大類資產配置模型的結果,還是從基本面趨勢判斷出發,目前股票相較債券仍具備顯著吸引力,因此在三季度將繼續維持高倉位。他指出,當前科技資產的基本面正在全面改善,優質科技板塊有望獲得顯著的超額收益。

談及具體策略,程彧表示安聯基金始終堅持「增強型GARP」策略,即通過紅利資產與優質科技資產的組合配置,在市場不同階段動態調整權重。「我們希望把產業趨勢、科技紅利轉化為投資收益的關鍵在於高頻跟蹤和動態應對。」

而在產品層面,安聯中國精選混合基金自去年低點建倉以來,通過「規則化的主動管理」實現了較快的淨值增長。鄭宇塵指出,公司希望通過穩定可持續的超額收益,證明安聯的「四化」投資體系(規則化、框架化、流程化、紀律化)具備可複製性和長期生命力。「我們不希望市場把我們當成偏向短期主題型的產品,而是希望成為一個在不同市場周期下都能創造價值的長期主動管理者。」

展望后市:結構轉型背景下的慢牛邏輯逐步確立

在回答是否支持當前市場為「慢牛」行情的觀點時,程彧認為,當前中國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周期中,資本市場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監管環境、估值邏輯、資產定價機制都較2015年有了根本性差異。更重要的是,企業盈利能力、政策環境、外部風險均處於積極演化的軌道,「這構成了‘慢牛’基礎,也是當前市場向好的重要支撐。」

在科技與紅利雙輪驅動下,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經歷一次深層次的結構性修復與戰略性重估。從「政策託底」到「信心迴歸」,從「居民資產配置轉向」到「國際資金重新評估」,安聯基金在本輪市場演進中呈現出相對清晰的判斷框架與操作策略,其背后的邏輯與體系,亦折射出海外資管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長期佈局思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