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鉅虧147億!劉強東天塌了

2025-08-25 10:36

行情圖

  來源:徐梅方先生

  京東2025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一出,業界和吃瓜羣眾都不禁發出感嘆:這場仗,真是又燃又險。

  營收創新高,零售業務穩得一塌糊塗,可一轉頭,新業務外賣就如同吞金獸,狂燒百億,直接把利潤「吃」沒了。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極致反差,讓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話——「有多風光,就有多肉疼」。

  先説「火」的那一面。京東的零售和物流,依然是行業里的標杆。營收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刷新紀錄!核心零售收入3101億,同比增長20.6%,家電、日百、帶電品類全線飄紅。

  物流也跟着給力,海外倉、跨境快遞、沙特自營快遞品牌都悄悄扎穩了根。

  618大促那波更是讓同行眼紅:22億單、會員復購暴漲。説到底,京東自營和供應鏈的組合拳,還是把「買得省、送得快、售后穩」這套底層邏輯做到了極致。

  但翻過來,「冰」的一面着實讓人后背發涼。新業務營收雖然翻倍,虧損也翻倍,單季度虧了147億,外賣首當其衝。用網友的話説:「每送出一單外賣,京東就要倒貼五六塊,東哥的心在滴血。」

  為啥虧得這麼狠?不難理解——你看騎手規模,15萬人,商家150萬家,訂單量日均2500萬單,背后是補貼、補貼、再補貼。再加上「零佣金」「五險一金」這波拉新猛藥,前期投入不爆表纔怪。

  其實京東自己也不藏着掖着,劉強東甚至親自下場送外賣,擺明了「這仗我一定要打」,許冉也多次在財報會上強調:「我們不看一兩年的得失,要看五年、十年。」

  在他們看來,外賣是流量高地,是用户粘性的入口。只要能把用户留在京東生態里,哪怕現在虧錢,也比花大價錢買流量划算。數據確實也有印證,外賣用户有四成會順帶買點其他東西,活躍數和購物頻次都提升了不少。

  可是,外賣是個什麼行業?那是真正的「燒錢無底洞」。美團干了十幾年才熬出頭,餓了麼至今還在虧。市場早已捲成血海,誰敢停補貼,用户立馬跑。

  京東要想分蛋糕,只有比同行更拼、更狠。高盛的預測也很現實:未來一年,整個外賣圈還要虧掉幾百億,京東要虧,美團、阿里也跑不掉。拼的是誰能扛得久、誰能熬得住、誰能熬出新花樣。

  那為什麼京東還要上?

  一是零售、物流的底子厚,能扛得住新業務的鉅額虧損,二是真正想在即時零售這條賽道站住腳,外賣就是「必修課」。畢竟,當下的消費趨勢已經徹底變了。

  用户習慣了「即買即得」,不管是手機、家電還是外賣、蔬菜,都希望一小時內送到門口。外賣不再只是送飯,而是「萬物到家」的前奏。只有把外賣做好,才能把更廣的即時零售場景盤活。

  當然,京東也不是光靠補貼、砸錢。它的強項在供應鏈和服務。

  比如同樣的冰箱,京東自營能做到價格不輸天貓,配送、安裝、舊機回收一站式,體驗直接拉滿。即使美團主打「半日達」,但品類有限,很多大件根本拼不過京東。

  618期間,京東又玩起定製化貨盤,牛奶、白酒禮盒做成「京東標品」,用包裝、IP和服務差異化避開低價內卷,讓自己在紅海市場里殺出一條路。

  再看線下佈局,京東MALL門店越開越多,「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的模式也逐漸成型。物流方面,海外倉、全球快遞網絡都在鋪,想把中國速度帶到全世界。這些動作,都是在為未來鋪路——只要京東能把外賣的高頻流量和零售的低成本供應鏈結合好,等於在即時零售新戰場上築起了護城河。

  行業里有句話,「燒錢能換到市場,但換不來利潤」。京東現在的打法,是用零售和物流的「造血」能力,支撐外賣和新業務的「燒錢擴張」。只要基本盤不塌,京東就有底氣一步步試錯。

  可問題是,這種模式能堅持多久?什麼時候才能從「燒錢換規模」到「自我造血」?美團花了十多年,京東會不會更快?

  其實,京東的算盤不只是搶市場份額那麼簡單。外賣是流量入口,更是用户習慣的培養器。只要能把用户牢牢鎖在自家平臺,將來不管是買家電、買水果,還是點外賣、辦金融,都能順手在京東一站搞定。那時候,京東的價值就不只是一個電商平臺,而是用户生活的「超級入口」。

  對於整個行業來説,京東的入局無疑是一顆鮎魚。它攪動了外賣和即時零售的競爭格局,倒逼美團、阿里繼續提升效率、創新服務。

  消費者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訂單更便宜、體驗更好、選擇更多。對商家來説,平臺之間的補貼大戰雖然短期內提高了收入,但長期來看,只有那些能跟上供應鏈、服務、效率升級的品牌和門店,才能笑到最后。

  説到底,外賣這條路很難走。短期燒錢容易,長期盈利難。行業門檻表面低,實則供應鏈、履約、品牌、數據、服務各個環節都得硬核。

  京東能不能撐到「血虧變盈利」的那一天,取決於兩個核心:一是能不能用零售和物流的優勢改變外賣成本結構和服務體驗,二是能不能用高頻流量反哺低頻零售,讓整個京東生態形成正循環。

  劉強東説過,「做企業不能只看一年兩年,要看十年二十年。」外賣這場仗,的確需要極強的戰略定力和現金流護體。京東的底氣來自於十幾年積累的零售和物流體系,也來自於對新消費趨勢的準確判斷。也許短期會很痛,但只要方向沒錯,迟早會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從行業角度講,即時零售和外賣之爭,不只是「誰能燒得起錢」,更是「誰能玩得轉供應鏈和用户體驗」。未來的市場,屬於那些既能把握用户需求、又能提升效率和創新服務的玩家。劉強東這一次,賭的是新消費時代的入口和主動權。這場豪賭,輸贏難料,但敢賭,就有機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