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11:40
【文/觀察者網 周遠方】
2025年半程成績單公佈:GDP同比增長5.2%,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有望達到65%,連續第三年穩居「第一引擎」。外貿、地產兩節舊車頭減速,列車要繼續飛馳,「消費」必須再添一把火。
正因如此,「大力提振消費」成為各部門年度任務清單的首位,配套文件接踵而至:家電以舊換新、家裝補貼、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政策決心之大,可見一斑。
然而,決心之外,卻面臨一個現實:我們手里只有兩把舊尺子——社會零售總額(衡量「買了多少」)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衡量「買的貴了,還是便宜了」),卻獨獨缺少一把能量得出「買得好不好」的刻度尺——社會零售總量一直在上漲,但是究竟是低價白牌商品帶動的,還是有技術含量、品牌溢價的品質商品在增長?消費結構升級、降級的變化該如何監測?
當國家反覆強調「消費提質擴容」時,市面上並沒有能夠量化消費品質的指標:企業不知道消費者到底想要多好的東西,地方政府也難以判斷補貼是否真的買到了「升級」。尤其是在電商領域,由於市場大盤總量還在增加,即使出現消費降級,也沒有清晰的指標來展現。
市場的急切呼聲,也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今年5月,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商學院聯合編制的「中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CBI)正式發佈。這套指數以淘寶天貓平臺真實消費者行為為基礎,綜合了線上品牌的搜索、銷售、復購等指標,先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數據完成了一次全網品牌打分,形成全網品牌排名(即「全球品牌中國線上500強」CBI500),並通過消費者購買商品評分的變化監測消費品質變化(也就是「中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CBI)。
CBI系列指數和榜單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學術界和消費行業的廣泛關注。經濟學家蔡昉認為,消費者用購買行為來定義什麼是好產品、好品牌非常有意義的探索,「銷售價格、搜索行為、用户好評等數據直接反映了購買行為的實現和對預期的滿足」。
8月20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第二期「中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CBI)和「全球品牌中國線上500強榜單」(CBI500)出爐。
這是該指數發佈的第二個季度。由於今年第二季度的數據包含電商平臺的618促銷,CBI指數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頗為重要的現象:618、雙11電商大促並不是低價白牌商品降價傾銷的舞臺,反而是消費者購買品牌商品的重要時點,並且這個趨勢過去在10個季度都沒有改變。
中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CBI的基期對比
(以2023年1季度為基期,基期指數=100)
大數據挖掘真相:618數據的三重驚喜
之前,國內輿論場上一直存在一種言論,就是中國消費市場已經只能容得下「便宜貨」,無論五環內還是五環外,消費者都不再考慮商品的品牌、質量、創新性,市場上只剩下「卷價格」,誰賣得更便宜,誰纔有活下去的資格。
CBI 的第二季讀數卻以電商平臺真實的消費行為作為支撐,傳遞了品牌消費的積極信號——全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定格在 65.21,環比再漲 1.8 分;即便剔除 618 脈衝的影響,同比仍高出 2.21%。這是一個衡量品牌消費的指數,它提示我們,中國電商消費的品牌化程度在持續提升,而大促依然是優質品牌商品的主場。同時,並沒有因為優惠促銷的存在而出現「低價內卷」。
換句話説,在促銷季,價格越降,消費者越把購物車留給評分更高的品牌,而不是 9.9 元包郵的「無名之輩」。如今,大多數參與大促的商家不但不將促銷定位為「清盤甩貨」,反而需要提前備貨,這也説明618 不再是「清倉日」,而成了品牌集中傳遞心智、實現成交的「主場」。
在政府以舊換新補貼(國補)與季節性消費的帶動下,家用電器、食品、家裝家俱三大行業的CBI指數環比增幅位居前三——國補疊加夏日換新,讓美的、源氏木語們順勢躍升;低度白酒、智能電動車、寵物用品則憑藉「年輕化+場景化」的敍事,在榜單上跑出不少高增長品牌,證明情緒價值和功能價值一旦疊加,就能繞開價格戰,不斷通過創新,開拓場景化細分賽道,尋找新的品牌增長點。
國貨品牌怎樣霸榜?試作一篇大地文章
把更直觀的「全球品牌中國線上500強」(CBI500)榜單攤在桌面,作為「全球第一品牌」的蘋果繼續霸榜,同時,美的、小米、海爾、華為四家國貨已經牢牢咬住前五,它們不靠低價血拼,而是把「高質+好價」寫成新公式:國貨們可以貴,只要貴得有算法、有情緒、有社交貨幣。
本季度的「中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還進行了一項特別的研究:利用電商的技術支持,研究了新消費品牌發展,併發布了「快消新鋭品牌 50 強」。這個榜單幾乎是國貨專場:49 席被本土品牌包攬。至本靠一支 89 元的卸粧膏在小紅書完成「成分黨」啓蒙;HBN 用 128 元的視黃醇精華把「早 C 晚 A」寫進 95 后的護膚聖經;海龜爸爸把 59 元的兒童防曬噴霧做成幼兒園門口的社交硬通貨。它們的共同點是把「細分場景+功效承諾+悦己體驗」打包裝進一個適中的價格帶,用一次小小的自我犒賞完成品牌心智的登陸。
國貨霸榜如何解釋?2019 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若以普通的國際經驗看,這是一道分水嶺,一國或地區的消費自此開始追尋「后物質價值觀」,——更願意為馬斯洛需求模型的上層建築,為情緒、體驗、社交屬性、身份認同買單。
但中國之大,「消費升級」在這里演繹為一條緩慢推進的前線,沿着收入梯度、數字基建和代際更替,一路由北上廣深向內陸與縣城蔓延。
潮頭的第一站,是北上廣深。早在2012 年,當全國人均 GDP 還在 6000 美元徘徊,這四座城市已提前摸到 1.5 萬美元門檻,微博種草與初代淘品牌應運而生。潮頭繼續向西北推進。長三角、珠三角 14 城在 2015—2019 年集體跨越 1.5 萬美元,從元氣森林到蕉內、Ubras ,一瓶 5 元的氣泡水、一件 99 元的無尺碼內衣,既滿足個體舒適的新需求,又提供品牌符號的社交資本。
2020 年之后,潮水漫過中部六省,2.6 億人的人均 GDP 來到 1—1.5 萬美元區間。蜜雪冰城、茶顏悦色、霸王茶姬用 5—12 元的價格帶,把「性價比情緒價值」寫進縣城青年的日常:一杯奶茶不只是甜味,還是「被看見」的社交入場券。
這些變革或許沒有全部發生在電商平臺上,但最近的「外賣閃購熱」同樣掀開了低線城市服務消費升級的序幕,縣城的增速超過高線城市。消費者用錢包投票,把「低價」與「低質」解綁。更出人意料的是,長沙、成都、東北城市在房價低、夜生活長的催化下,出現「炫耀型消費」:月薪五千也能買三千元的羽絨服」。
目前中國70%的省份已經於2024年跨越人均GDP的1萬美元大關,覆蓋人口超過8億。基於IMF等國際機構對中國2025年經濟增速預測4.5%的基準情景,這部分居民對應區域的經濟水平還將繼續提升,后物質價值觀也將完成從「小眾高端」到「全民日常」的遷徙。
CBI:用全球獨有的消費行為金礦,煉一把全新的經濟刻度尺
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説過,「中國的發展實踐經驗,是一座經濟學研究的理論金礦」。
「中國線上消費品牌指數」(CBI)正是充分利用中國電商發展優勢進行的嘗試:淘寶天貓平臺上 9 億多名活躍用户、上千萬個品牌、每日滾動產生的搜索、成交、復購、好評、物流評分等全鏈路真實行為,匯聚成一座實時更新的大數據金礦。
過去,統計部門要花半年才能匯總一份各省限額以上零售數據,顆粒度粗到只能看見「家用電器」而無法分辨「洗地機」和「吹風機」。CBI指數則通過對線上消費者的真實消費行為的挖掘,補全了這部分圖景,指數從 63.38 漲到 65.21,1.83 分的增長背后,是數千萬消費者悄悄把購物車里的白牌換成了評分更高的品牌。
相信,隨着技術與方法的迭代,「從量到質」將不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願景,而是成為可以觀測、量化、追蹤的現實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