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10:21
(來源:氨基觀察)
2025年,對中國創新葯行業而言,其特殊性不僅在於全行業信心的集體回升,更體現在領軍企業的蜕變:一批企業在這一年真正站上了新的起點。
以剛剛發佈半年報的亞盛醫藥為例,「起勢」成為其向市場傳遞的核心信號。
一方面,耐立克憑藉適應症的擴充與醫保的支持,進入強勁增長通道;另一方面,首個國產Bcl-2抑制劑利生妥的獲批進度超預期,讓「雙引擎」增長格局提前成型。
而這一切,都只是序幕。
耐立克與利生妥的更多高價值適應症研發正在推進,全球化佈局的大幕在拉開,更多高價值管線也在同頻加速……
種種跡象表明,屬於亞盛醫藥的盛宴纔剛剛開始。資本市場也對其寄予了極高期待——在財報發佈后,國際投行花旗便將亞盛醫藥的目標價從52港元大幅上調至114港元,直觀體現了對公司成長潛力的認可。
而這類頭部企業集體站上新起點,無疑預示着中國創新葯一個更為激盪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 01 /「雙引擎」格局提前成型,更強勁增長的開始
「起勢」,是亞盛醫藥財報給市場的第一印象。
具體來看,其產品銷售增長強勁,甚至超出管理層預期。今年上半年,公司總收入2.34億元,其中核心產品耐立克銷售收入達2.17億元,同比增長93%,環比增幅亦超90%,足見市場需求旺盛。
背后邏輯清晰。2024年底醫保談判中,耐立克不僅首發適應症成功續約,新適應症「治療對一代和二代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成年患者」,也通過簡易續約程序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新適應症突破了T315I突變患者的侷限,適用羣體規模擴大3-4倍,加之支付價格與臨牀價值匹配,為耐立克加速放量築牢了基礎。
與此同時,亞盛醫藥商業化能力的進階,也助推了這一進程。除商業化團隊能力持續提升外,截至6月末,耐立克覆蓋的醫院數量,在過去兩年基礎上再增近50%,讓更多患者得以受益。
如今,「雙引擎」格局提前成型,意味着亞盛醫藥將邁入更強勁的增長階段。
一方面,耐立克現有適應症的放量纔剛剛起步;另一方面,新獲批的利生妥憑藉「同類最佳(BIC)」優勢,能夠帶來顯著新增量。
目前,利生妥在國內獲批用於「經過至少一種含BTK抑制劑系統治療的CLL/SLL患者」。這類患者生存周期長、存量規模不小,且CLL/SLL一線治療以BTK抑制劑為主,市場空間廣闊。
在該領域,對比艾伯維的維奈克拉,利生妥的競爭優勢尤為突出:
其一,覆蓋患者範圍更廣。維奈克拉適應症侷限於伴17p缺失的CLL/SLL患者(佔比不高),且這部分羣體多已被利生妥的適應症涵蓋;
其二,更契合臨牀需求。安全性上,利生妥關鍵註冊研究未出現腫瘤溶解綜合徵(TLS),血液學毒性發生率低且可控,非血液學毒性多為1-2級,對以老年羣體為主的CLL患者更友好;給藥方式上,相比維奈克拉的五周梯度遞增方案,利生妥採用每日梯度遞增,4-6天即可完成劑量調整,患者依從性與經濟性更優。
臨牀競爭力之外,利生妥的商業化推進同樣迅速。其團隊由具備豐富BTK抑制劑商業化經驗的司志超領銜,目前團隊規模已成型,且在繼續擴張。
各項進展均超預期,亞盛醫藥更強勁的增長,已然水到渠成。
/ 02 /從中國到全球,更多高價值適應症解鎖提速
亞盛醫藥「雙引擎」的看點,從來不止於當下,更在於面向未來的縱深佈局——從中國市場走向全球,從已覆蓋領域邁向更大的臨牀未滿足需求。最新半年報恰恰釋放了明確信號:其面向全球的高價值適應症「解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
利生妥在全力進攻新藍海。8月18日,亞盛醫藥宣佈,聯合阿扎胞苷(AZA)治療新診斷的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HR-MDS)患者的全球註冊III期臨牀研究(GLORA-4),新獲美國FDA和歐洲EMA批准,並已在歐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在HR-MDS領域全速前進,亞盛醫藥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這一領域本就是典型的高價值適應症,且臨牀需求極為迫切。作為起源於造血干細胞的髓系克隆增殖性疾病,MDS全球年新發病例超10萬,規模堪比CLL、ALL等成熟領域;但現有治療方案的侷限,讓患者陷入「無藥可解」的困境。
當前標準治療以阿扎胞苷、地西他濱等去甲基化藥物(HMA)為主,整體療效仍然有限,治療應答率和應答深度都不足,總緩解率(ORR)僅30-40%,完全緩解(CR)率僅10-17%,且中位緩解持續時間僅9-12個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雖有治癒可能,卻受限於患者中位年齡高、病情複雜、造血干細胞儲備衰退及25%-35%的移植相關死亡率(TRM),僅5%-10%患者適宜接受,根治手段近乎稀缺。
也正因如此,HR-MDS成了諸多藥企爭搶的「藍海」,卻鮮少有人突圍——今年6月,艾伯維便宣告其Bcl-2抑制劑針對HR-MDS的III期臨牀失敗。而維奈克拉的折戟,恰恰為利生妥提供了「超車」改寫困局的契機。
利生妥的提速,有紮實的療效與策略支撐。
其療效已經得到了初步驗證。在2024年ASH和2025年ASCO年會上,利生妥聯合AZA治療初治(TN)MDS的數據顯示:ORR達75%,遠高於HMA。且安全性良好,嚴重血液學毒性以及粒細胞減少相關感染的發生率低,需要劑量調整的患者比例低,未報告60天內治療相關死亡,對以老年羣體為主的MDS患者更友好。
與此同時,兩大關鍵要素為GLORA-4研究的提速「保駕護航」。
第一,在美國、歐洲、中國均以相同的臨牀試驗方案推進。這樣的設計,在全球都不多見,體現了亞盛醫藥的臨牀能力,為更快推進提供了支撐。
第二,利生妥是目前國際上唯一正推進中高危MDS註冊III期臨牀的Bcl-2抑制劑。進一步降低了入組的難度。
如今,隨着半年報中釋放的GLORA-4研究高效推進的信號,無疑讓市場對利生妥改寫HR-MDS治療格局、打開全球增量空間的期待,又多了一層底氣。
不止利生妥,耐立克的未來增長路徑同樣清晰。對於這款核心產品的后續發力,亞盛醫藥CEO楊大俊明確了兩大方向:一是在現有獲批適應症內穩步滲透,進一步擴大患者覆蓋範圍,讓更多人受益;二是積極拓展新適應症,向更大的臨牀未滿足需求領域突破。
從半年報披露的進展來看,耐立克當前的POLARIS-1、POLARIS-2、POLARIS-3三項臨牀研究均按預期推進,同時公司正爭取在美國獲得針對 「新診斷 Ph+ALL(費城染色體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 的註冊 III 期臨牀的批准。
「未來我們最大的增長點就在 Ph+ALL領域,目標是實現無化療治療,最終達成無移植治癒的可能,在臨牀上把急淋變成一種可長期管理的慢性病——這纔是患者最核心的獲益。」 楊大俊的表述,點明瞭耐立克拓展這一適應症的核心價值與增長潛力,更道出了亞盛醫藥始終堅守的戰略理念:
未滿足的臨牀需求才是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也是最大的價值所在和未來回報的來源。
/ 03 /從雙引擎到大矩陣協同,挺進價值創造新起點
從 「雙引擎」 增長預期的進一步明確,到商業化提速信號的釋放,最新公佈的半年報讓我們窺探亞盛醫藥在血液腫瘤藥物領域的產品陣容、商業化能力等維度,已展現出成熟競爭力。
但實際上,這份成績單釋放的信號不侷限於此。還能看到,亞盛醫藥在鞏固血液腫瘤藥物優勢的同時,正加速拓圈,打開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如上圖所示,亞盛醫藥的佈局遠不止 「雙引擎」,以APG-2449為代表的管線同樣看點十足,且2025年在同頻推進研發節奏。
例如,作為有望成為全球首個ALK/FAK/ROS1三聯抑制劑的候選藥物,APG-2449目前正開展針對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註冊三期臨牀試驗,此前數據已顯優勢:針對二代ALK抑制劑耐藥的NSCLC患者,客觀緩解率達45.5%;針對初治ALK陽性NSCLC患者,ORR達78.6%;針對腦轉移患者,顱內客觀緩解率亦達75.0%。
而2025年4月,亞盛醫藥在AACR 2025大會上公佈的最新臨牀前數據進一步顯示,APG-2449 在FAK活化的小細胞肺癌(SCLC)模型中,與化療聯用可展現更強抗腫瘤活性,意味着其適應症拓展已向更多實體瘤領域延伸。
除APG-2449外,其他管線在2025年也頻現新進展。
MDM2-p53抑制劑APG-115在6月ASCO大會上公佈的單藥或聯合PD-1抑制劑治療晚期腺樣囊性癌(ACC)顯示,APG-115有望成為該領域新療法。這不僅意味着APG-115有望成為亞盛醫藥未來新增量,且可能預示了公司在細胞凋亡領域護城河的再增強。
EED抑制劑APG-5918則先是在4月份的AACR 2025大會上,其單藥或聯合恩扎盧胺在前列腺癌(PCa)領域展現出競爭力;6月份又在EHA 2025大會進一步披露,其在 T 細胞淋巴瘤(TCL)臨牀前模型中不僅有強效抗腫瘤活性,還能與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西達本胺產生協同增效作用。
顯然,若將亞盛醫藥比作一座冰山,「雙引擎」 只是浮出水面的可見優勢,水下更龐大的價值底座,正由這些多領域、高潛力的管線共同構築。最新半年報則告訴我們,隨着 「雙引擎」 持續釋放增長動能,疊加手中30億現金的充足儲備,亞盛醫藥的價值創造進程,無疑將在接下來進一步提速。
/ 04 /總結
「如何看待這一輪創新葯浪潮?」
這是當下縈繞在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對經歷過上一輪行業泡沫的人來説,難免心有余悸,對眼前的熱度保持警惕;但更多聲音給出的答案是:這一輪,不一樣。
亞盛醫藥等企業的財報季表現,恰好印證了這份 「不一樣」:首先,新一輪創新葯熱潮不再是概念驅動的虛火,而是有更紮實的底層邏輯支撐;其次,當這些企業站上新起點,真正的價值創造纔剛剛開啟。
這也意味着,資本市場未來將持續依據企業的實際表現,對創新葯板塊進行價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