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民氣象事業創建80周年•印記丨「9210工程」織就現代化氣象通信網

2025-08-25 07:57

「9210」,簡簡單單四個數字,對氣象工作者來説,卻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回望20世紀80年代,氣象現代化腳步加速前進,氣象衞星、雷達、數值天氣預報等領域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新進展。然而,天氣預報要想報得及時、準確,不僅僅有賴於先進的觀測手段和數值模式,還離不開氣象通信系統的支持。

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原副司長周林回憶,在20世紀80年代末,每天的氣象數據傳輸需求至少有400M,然而當時我國的公共網絡傳輸能力只有64Kbps。當時,擺在氣象部門面前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大量氣象數據要怎麼實現及時傳輸?

彼時,我國剛剛開始「八縱八橫」光纖通信網建設,但「八縱八橫」能否覆蓋全國還是個未知數,可氣象業務的發展需求已然迫在眉睫。

等不及國家通信建設,我們就自己建!在全國鋪設銅線不可行,我們就轉而向「天上」尋找答案!全國2000余個氣象臺站,如果使用地面通信,需要傳輸2000余次,但如果利用衞星廣播技術,僅需傳輸一次,就能使電波覆蓋範圍內所有臺站同時接收到信息。

於是,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中規模最大、覆蓋全國、前所未有的大型氣象通信網絡工程——氣象衞星綜合應用業務系統工程,應運而生。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於1992年10月批准了項目建議書,此項工程得名「9210」。

1996年,江西省氣象技術人員安裝氣象衞星綜合應用業務系統設備 1996年,江西省氣象技術人員安裝氣象衞星綜合應用業務系統設備

歷時8年,「9210工程」從無到有建成了衞星廣域網、話音網、數據廣播網、接收網、計算機局域網、CHINAPAC地面迂迴備份網和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創建了由1個國家級主站、6個區域級站、25個省級站、300余個地市級站和2000余個縣級站組成的氣象信息網絡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氣象通信能力。

「當年怎麼敢接任務!」原華信公司副總經理陳宏堯在事后感嘆。彼時,衞星通信技術還不算成熟,「9210工程」的建設內容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國內也沒有一個民用行業成功過。

如何保證衞星通信穩定?專家組從試驗做起,在區域和省級氣象部門建設試驗系統,摸索如何通過工程帶動氣象業務的現代化。

爲了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原國家氣象局黨組做了一個大膽嘗試,即在工程實施中引進市場機制,成立華信公司作為總承包,並在各省級氣象部門成立相應的公司參與建設。爲了促進工程儘快見效,時任華信公司總經理姚奇文上任后,大力推進衞星氣象數據廣播網的建設,形成以北京主站為中心、覆蓋全國縣級以上氣象臺站的星形結構衞星單向廣播通信系統。

在工程中后期,全國氣象部門組織人員進行軟件開發,首次嘗試利用數據庫進行數據管理,並建立了人機交互處理子系統MICAPS,通過集成「9210工程」通信系統獲取的數據,再以字符或圖像的方式顯示出來,為預報員製作預報和生成預報產品提供極大便利。

2000年1月4日,「9210工程」通過驗收並投入業務運行。至此,全國氣象部門完成資料應用系統的整體佈局,建成了一條從數據分發、管理,再到氣象預報業務應用的現代化生產線。

20世紀90年代后期,信息化開始向大眾普及,通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3G、4G、5G時代相繼來臨。2004年,氣象部門開始啟用地面光通信,到如今建成了「地面+移動互聯+衞星」網絡,國省地面廣域網接入總帶寬國家級升至21Gbps,氣象通信的發展步伐從未停歇。

(作者:王曉凡 責任編輯:張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