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07:35
2025年已過半程,我國保險業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的「期中答卷」。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二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首次突破36萬億元,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持增長,賠付支出加快釋放,行業綜合償付能力維持在合理區間。
專家表示,在低利率、強監管與新會計準則疊加的背景下,險企既面臨資產負債管理的新考驗,也迎來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無論是資產配置的持續優化,還是保障功能的深入發揮,都折射出行業穿越周期的韌性與擔當。
資產擴容驗證增長韌性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突破36萬億元,達到36.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達32.6萬億元,財產險公司為2.35萬億元,均較年初實現穩健增長。二季度末,保險行業總資產達39.2萬億元。
在負債端,2025年上半年保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7萬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較2024年進一步回暖。其中,人身險業務的復甦尤為顯著。過去兩年,人身險行業經歷定價利率下調、產品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保費一度承壓。今年以來,分紅險、年金險、健康險等產品銷售逐步改善,成為保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着預定利率調整到位和產品切換完成,人身險公司在產品設計上更注重長期價值與穩健收益,從而推動負債端迴歸保障本源。
財產險方面,車險市場在經歷綜合改革后的激烈競爭中逐步趨於理性,盈利水平改善。同時,責任險、農業保險、健康險等非車險業務保持高增長,為財險板塊提供了新的支撐。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保單件數達到524億件,同比增長11.1%。
在資產端,債券依然是險資配置的「基本盤」。截至二季度末,債券投資余額達17.87萬億元;其中人身險公司債券投資余額16.92萬億元,佔比高達51.9%,明顯高於財險公司。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長期債券是險資的「壓艙石」。由於保險負債端天然具有長期性,長期債券的票息收益與負債久期相匹配,能有效對衝利率波動風險,保障償付能力。在利率下行周期,固收再投資風險雖存,但長期債券的穩定性優於權益類資產,是險資防禦性配置的必然選擇。
與之並行的是,股票投資成為險資配置的新亮點。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保險公司投向股票的資金余額首次突破3萬億元,二季度單季淨增2513億元,環比增長8.9%。田利輝進一步表示,險資增配權益資產並非短期衝動,而是長期戰略選擇。一方面,新會計準則下FVOCI(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類資產佔比提升,高股息權益資產可平滑報表波動;另一方面,低利率壓縮固收收益空間,險資需要權益類資產增厚收益。同時,監管引導「耐心資本」入市,也為險資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公司層面看,中國平安上半年頻繁舉牌銀行股,分別對招商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舉牌,累計市值超過600億元,並再度舉牌中國太保H股和中國人壽H股。事實上,今年以來險資舉牌動作頻繁,已有30次之多,涉及23家上市公司,遠超去年全年20次的水平。
田利輝認為,險資通過舉牌釋放對優質標的長期價值的認可,尤其偏好現金流穩定的央企國企;同時,藉助FVOCI分類減少當期利潤波動,契合新會計準則要求。在當前A股估值低位時,險資舉牌是逆周期佈局的理性選擇。例如,泰康資產在上半年設立私募基金「泰康穩行」,首筆投資已落地;太保資產也推出了「太保致遠1號」私募股權基金。業內普遍認為,這些動作不僅體現了險企在權益投資上的積極探索,也反映出行業正通過「基金化」路徑實現多元化配置。
賠付增長體現保障功能
賠付支出是衡量保險保障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的重要指標。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保險公司賠款與給付支出達到1.3萬億元,同比增長9%,增幅明顯快於保費增長,保險業在擴大覆蓋面的同時,保障功能不斷深化。
總的來看,健康險與長期護理險成增長「主力」。在人身險領域,健康險和長期護理險成為賠付增長的主要來源。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慢病羣體擴大,健康醫療支出持續攀升,推動健康險賠付不斷增長。同時,部分地方長護險試點逐步進入賠付高峰期,也對壽險公司形成考驗。
業內人士透露,為應對以上問題,不少壽險公司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分紅險、萬能險等投資型產品收益,以平衡賠付上升帶來的壓力。例如,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均在半年報中提到,分紅險實際分紅實現率普遍超過100%,客户收益率達到3%以上,為公司應對賠付端壓力提供了緩衝。
財產險方面,車險依舊佔據賠付主體,但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賠付壓力顯著增加。2025年夏季,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導致車輛、房屋受損嚴重。人保產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陽光產險等公司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開啟「先行賠付」「無差別救援」,不僅面向客户,也向社會公眾開放救援服務,體現了保險業的責任擔當。
此外,責任險、農業險等新興險種賠付快速上升。例如,部分地方農業險因極端天氣觸發大規模賠付,保險公司聯合地方政府和再保險公司共同承擔風險,形成了「政保合作」的模式。這類賠付雖增加成本,但也顯著提升了保險的社會價值與公眾認同。
「賠付增長意味着保險的保障功能得到更充分發揮。關鍵在於公司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和服務優化,將賠付轉化為客户黏性和社會信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認為,未來賠付端壓力將推動行業更重視風險管理、再保險運用與產品創新。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理賠效率與體驗已成為保險競爭的新焦點。通過視頻查勘、自助報案、區塊鏈存證等技術,行業正努力縮短賠付周期,提升透明度。陳輝表示,長期來看,這些舉措有助於在賠付壓力上升的同時,保持經營穩定與客户信任。
償付穩健推動結構優化
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生存發展的根基。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末,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4.5%,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7.8%,遠高於監管要求的100%和50%。分類型看,財產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為240.6%,人身險公司196.6%,再保險公司250.5%,整體表現穩健。
在已統計的60家壽險公司中,6家公司連續兩個季度獲得AAA評級,包括中英人壽、工銀安盛、中意人壽等,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超過20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超160%。這些公司普遍為合資險企,資本實力雄厚,風險管理能力突出。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公司償付壓力較大。華匯人壽風險評級連續多年為C,處於不達標狀態,已宣佈暫停分紅產品紅利分配。此前,監管部門已將「償二代」二期過渡期延長至2025年底,為風險公司提供調整窗口。這意味着企業必須在資本補充、業務優化和風險管理上加快動作,否則將面臨更嚴厲的監管限制。
「中英人壽始終堅持長期主義的經營邏輯,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選擇穩健前行,逐步形成了契合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中英人壽有關負責人表示,唯有立足長期,才能在股東協同、機制活力、模式創新、資產負債匹配和投資效率等方面積累真正的競爭力。以「三端四表」為經營錨點,中英人壽將客户的保障、員工的成長與股東的回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實現多方價值的平衡。這一長期主義思維,同樣體現在公司對中介市場的系統佈局中。中英人壽持續推進「中英模式」的經代策略,注重與優質中介夥伴的深度協同,不僅輸出產品,更提供培訓與服務的整合能力,在渠道共建和生態協同方面逐漸形成差異化優勢,為行業探索中介渠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行業普遍通過加大長期債券配置、增配權益資產來應對利率下行與負債久期錯配問題。權益資產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2025年上半年資本市場回暖為保險資金投資注入動力,險資淨資產隨之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低利率環境下資本約束趨緊的壓力。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於泳表示,單純依賴固收資產的模式已難以維繫,險企必須更加重視在優質賽道上的權益投資,以提升長期回報水平。
整體來看,行業償付能力處於充足區間,但並非無憂。低利率環境下,資本回報壓力依然存在;部分中小險企在資本補充與投資管理上的弱點,可能在市場波動中進一步暴露。監管延長過渡期既是緩衝,也是一種「倒逼」。田利輝認為,行業需在資本補充工具創新、資產配置多元化和負債端精細化管理上形成合力,才能在未來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保持穩健。
縱觀二季度保險業的運行數據,資產規模持續擴容,保費收入企穩回暖;賠付支出加快釋放,保障功能不斷深化;償付能力保持穩健,但資產負債匹配與新會計準則的挑戰已迫在眉睫。專家表示,保險業正處於新的發展階段,既要在低利率與監管趨嚴中守住底線,又要在新會計準則與資本市場變化中尋找增量。穿越周期的韌性,正是保險行業穩健發展的最大底氣。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