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趙丁琪| 歐洲的託派遺產:一場持續百年的左翼火種,如何面對新挑戰?

2025-08-24 08:51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趙丁琪】

自20世紀初以來,歐洲託派運動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經歷了複雜而多變的歷史進程。從起源與早期發展,到二戰后的恢復與分裂,再到20世紀60-70年代的發展,直至1980年代后面臨的雙重挑戰,歐洲託派組織不斷分化,形成了多樣的政治面貌和組織形態。

在當代歐洲的政治舞臺上,儘管託派組織始終未能躋身主流政治力量之列,但其活動範圍卻廣泛覆蓋數十個國家,組織形態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顯著特徵,佔據着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

一、歐洲託派組織的歷史脈絡與組織分化

(一)起源與早期發展

20世紀20年代初,蘇聯國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路徑上,存在着不同觀點和派別的分歧。以托洛茨基為核心的一批黨內人士,對斯大林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持有不同看法。這些反對派逐漸匯聚力量,於1923年形成了一股組織化的政治力量,這便是託派運動的雛形。1929年,托洛茨基被驅逐出國后,開始籌備建立新的國際組織。1938年,歐美地區的託派成員齊聚巴黎,經過深入的討論和籌備,正式成立了第四國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的爆發給歐洲託派組織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歐洲託派原本就相對脆弱的組織架構,在戰爭的狂潮中被徹底摧毀。許多國家的託派組織成員遭到迫害、逮捕或殺害,組織活動被迫中斷。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國家的託派組織不得不轉入地下,以祕密的方式繼續開展活動,試圖在艱難的環境中保存組織力量。還有一些託派成員選擇流亡他國,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播託派思想,尋求國際支持。

列寧在十月革命 列寧在十月革命

(二)二戰后的恢復與分裂

二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歐洲逐漸從戰爭的廢墟中復甦。國際託派中心也遷回了巴黎,歐洲託派運動迎來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然而,第四國際內部卻因對蘇聯性質及鬥爭策略存在嚴重分歧,陷入了多次分裂的困境。一些成員認為蘇聯已經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成爲了「官僚資本主義」國家,主張採取更加激進的革命手段來對抗蘇聯模式;而另一些成員則認為蘇聯仍然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力量,應該通過支持蘇聯來推動世界革命的進程。這種觀點上的分歧逐漸演變為組織上的分裂,不同的派別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國際組織,使得第四國際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1953年第四國際分裂狀況 1953年第四國際分裂狀況

從1953年到1965年,第四國際經歷了多次分裂,最終形成了四個託派國際組織:曼德爾等人領導的「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希利領導的「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波薩達斯領導的「第四國際國際書記處」和帕布洛領導的「第四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傾向」。

第四國際的分裂對歐洲託派組織產生了深遠影響。歐洲各國託派組織在對待第四國際分裂問題上,也出現了不同的態度和選擇。一些組織選擇追隨某一派別,加入了新的國際組織;而另一些組織則試圖保持獨立,在各種國際組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內部分歧和分裂,導致歐洲託派組織在戰后的發展中缺乏統一的領導和協調,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三)20世紀60-70年代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新的革命浪潮。青年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產生了強烈不滿,紛紛走上街頭,發起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社會運動。託派組織敏鋭地捕捉到了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運動之中,成爲了一些社會運動的重要參與者甚至領導者。

與此同時,託派組織開始嘗試以獨立政黨的身份參加歐洲一些國家的總統競選和市政選舉。他們希望通過參與選舉,將自己的政治主張傳遞給更廣泛的民眾,爭取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和影響力。

在這一時期,託派第四國際的力量迅速崛起,成員數量在20世紀70年代初猛增至7萬多人,其活動範圍遍及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西方國家還出版了大量關於托洛茨基的著作和傳記,託派社會主義者在國際思想界也頗為活躍,其觀點和理論引起了不少學者和知識分子的關注和討論。

(四)1980年代后的雙重挑戰

1980年代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了巨大沖擊。託派組織作為左翼政治力量的一部分,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雙重挑戰。

一方面,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主張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推動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造成了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加劇、工人失業增加等問題,加劇了資本主義的矛盾。

另一方面,左翼政治空間在歐洲逐漸萎縮。隨着蘇聯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轉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左翼政治力量在歐洲各國的影響力大幅下降。在選舉政治中,左翼政黨的選票不斷流失,政治地位逐漸邊緣化。

託派組織作為左翼政治的一部分,也受到了這一趨勢的影響。部分託派政黨內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一些成員對託派的傳統理念和鬥爭策略產生了懷疑和動搖,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託派的主張已經難以實現。於是,部分派系甚至改變了性質,加入了社會民主主義陣營或其他社會組織。這種內部的分裂和轉變,進一步削弱了託派組織的力量和凝聚力,使其在歐洲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力更加微弱。

二、當代歐洲託派組織的現狀

目前,歐洲託派成員的人數總體不多,但託派政黨和組織數量眾多,分別隸屬於不同的託派國際組織,呈現出高度碎片化的特徵。

(一)「第四國際」(FourthInternational)

二戰后,第四國際時任領導人帕布洛提出讓下屬支部「打入」斯大林主義政黨的主張,這一策略引發了內部嚴重分歧。1953年,「第四國際」分裂為「國際書記處」和「國際委員會」,這一分裂標誌着組織內部的深刻矛盾。1963年6月召開的統一代表大會上,「國際書記處」多數派和「國際委員會」多數派重新聯合,並將統一后的領導機關更名為「統一書記處」,但后來「統一書記處」被撤銷,名稱又恢復爲「第四國際」。

「第四國際」以托洛茨基創建的「第四國際」一脈或主脈自居,在組織傳承和理論沿襲方面具有顯著的正統性。它堅持托洛茨基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強調世界革命、反對斯大林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等。這種正統性使得「第四國際」在託派組織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吸引了眾多託派信徒和左翼人士的加入。同時,它也通過不斷發展和完善理論,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挑戰。

1995年后,「第四國際」進入快速發展期,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目前,它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託派國際,擁有55個支部,分佈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了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國家。這種廣泛的全球佈局使得「第四國際」能夠在不同地區開展活動,傳播託派思想,參與當地的社會政治運動。

當前歐洲隸屬於「第四國際」的主要政黨有:

奧地利:「社會主義替代黨」(SozialistischeAlternative)。奧地利的「社會主義替代黨」的歷史可追溯至1972年成立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小組」(GruppeRevolutionäreMarxisten,GRM)。該黨以革命馬克思主義為核心意識形態,主張通過工人階級專政推翻資本主義,並在生態保護、性別平權等社會議題上持激進立場。

比利時:「反資本主義左翼」(AnticapitalistischeLinksl)。該黨起源於1927年比利時共產黨內支持托洛茨基的左翼反對派,這些成員因批評斯大林主義被開除后,逐漸形成獨立的託派組織。1971年,布魯塞爾社會主義左翼同盟與瓦隆工人黨合併爲革命工人同盟,由第四國際理論家厄內斯特・曼德爾領導,活躍於煤礦工人罷工和反越戰運動。

1984年,該組織更名為社會主義工人黨,並積極參與另類全球化運動。2007年,其法語名稱改為革命共產主義同盟,2017年最終定名為反資本主義左翼,以強調其反對資本主義的核心立場。2010年,該黨曾與左翼陣線(共產黨、革命共產主義同盟等)合作,在比利時參議會選舉中獲得1.15%的選票。近年來,該黨更多依賴街頭動員而非議會道路,例如通過支持無證移民權益、反對緊縮政策等議題擴大影響力。

德國:「國際社會主義組織」(ISO)。「國際社會主義組織」成立於2016年12月,由兩個歷史悠久的託派組織革命社會主義者同盟(RevolutionärerSozialistischerBund,RSB)和國際社會主義左翼(InternationaleSozialistischeLinke,ISL)合併而成。

RSB成立於1994年,主張建立獨立的革命工人政黨;ISL則成立於2001年,支持通過參與左翼黨(DieLinke)擴大影響力。兩派最終在2016年召開的法蘭克福統一大會上合併爲ISO,成為第四國際在德國的正式支部。「國際社會主義組織」的活動策略以社會運動為主,主張通過街頭抗議、罷工和學生動員而非議會選舉實現目標。組織架構上,「國際社會主義組織」在德國多個城市設有支部,包括柏林、漢堡、慕尼黑等,並通過線上平臺和局部抗議維持影響力。

瑞典:「社會主義黨」(SocialistiskaPartiet)。該黨起源於1969年由革命馬克思主義者(RevolutionäraMarxister)與布爾什維克派(Bolsjevikgruppen)合併而成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聯盟(RevolutionäraMarxistersFörening,RMF)。1976年更名為共產主義工人聯盟(KommunistiskaArbetarförbundet,KAF),1982年正式定名為社會主義黨(SocialistiskaPartiet)。該黨自視為第四國際的正統分支,其活動策略以社會運動為主,強調街頭抗議、罷工和學生動員。儘管存在歷史較長,但目前黨員人數較少(約數百人),主要活躍於斯德哥爾摩、哥德堡等城市的工人社區。2020年后,該黨參與反對瑞典政府削減公共服務的抗議,並支持無證移民權益運動。

瑞典社會主義黨組織活動 瑞典社會主義黨組織活動

(二)「國際社會主義傾向」(InternationalSocialistTendency,IST)

「國際社會主義傾向」由託尼·克里夫(TonyCliff)建立。託尼·克里夫將蘇聯的性質認定為國家資本主義,這一觀點與正統託派認為蘇聯是墮落的工人國家的看法截然不同,從而與正統託派分道揚鑣。1951年被「第四國際」開除后,託尼·克里夫創建了「國際社會主義傾向」。目前,「國際社會主義傾向」在多個國家設有20余個支部。其在歐洲的主要支部有: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愛爾蘭「社會主義工人黨」以及荷蘭「國際社會主義者」等。

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SWP)。「社會主義工人黨」的起源可追溯至1950年由託尼・克利夫創立的社會主義評論小組(SocialistReviewGroup)。該組織最初僅有8名成員,主張蘇聯是「官僚國家資本主義」,並因這一理論被革命共產黨(RCP)開除。

1962年,該組織更名為國際社會主義者(InternationalSocialists,IS),通過參與反核運動、學生抗議和工會活動擴大影響力,至1964年成員增至200人。1977年,IS正式更名為SWP,標誌着其從理論團體向全國性政黨的轉型。1980年代,其成員積極參與礦工罷工和反種族主義運動,與工黨左翼合作推動激進議程。2003年,SWP聯合喬治・加洛韋(GeorgeGalloway)組建尊重黨(Respect),在2005年大選中贏得議會席位,但因路線分歧於2007年解散。

SWP以社會運動為核心策略,參與了英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重大左翼抗爭。近年來,SWP適應數字化動員趨勢,通過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傳播激進理念,並與「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氣候正義運動等新興力量合作。目前,該黨成員約有500-800人。

愛爾蘭:「社會主義工人黨」(SWPIreland)。該黨的起源可追溯至1971年成立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SocialistWorkersMovement),由支持英國國際社會主義者(現SWP)的愛爾蘭左翼成員創立。1995年,該組織正式更名為社會主義工人黨(SWP),並在2005年主導組建左翼聯盟「人民利益優先」(PeopleBeforeProfit),通過聯合其他激進團體擴大影響力。

2018年,SWP更名為社會主義工人網絡(SocialistWorkersNetwork),但仍作為「人民利益優先」的核心力量存在,其策略從獨立政黨轉向依託政治聯盟開展社會動員。SWP在主流選舉中影響力有限,但其依託「人民利益優先」聯盟取得局部突破:2019年,該聯盟在都柏林部分選區得票率超過5%。

荷蘭:「國際社會主義者」(IS)。該黨成立於1988年,旗前身為「國際社會主義者小組」(GroepInternationaleSocialisten,GIS),是國際社會主義傾向(InternationalSocialistTendency,IST)的核心成員,與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SWP)保持理論與組織聯繫。其早期活動聚焦於反法西斯鬥爭,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積極參與反對極右翼政黨(如中央民主黨、皮姆・佛圖恩名單黨)的街頭動員,並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組織大規模反戰示威。2006年,IS試圖通過「打入主義」策略加入荷蘭社會主義黨(SP),但因SP禁止雙重成員資格而失敗,隨后轉向獨立社會運動路線。目前,該黨成員約100-150人,資金依賴成員捐款和義賣。

(三)「工人國際委員會」(CommitteeforaWorkers'International,CWI)

「工人國際委員會」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英國工黨內部的左翼派別「戰鬥傾向」(MilitantTendency)。該派別由泰德・格蘭特(TedGrant)等人發起,主張在工黨內部「以馬克思主義綱領改造政黨」,反對工黨領導層的改良主義路線。

1974年,「戰鬥傾向」聯合歐洲、拉美等地的組織,正式成立「工人國際委員會」(CWI),旨在推動跨國工人運動的協調。該組織在歐洲的主要支部包括英格蘭和威爾士社會黨、愛爾蘭社會黨、德國「社會主義替代黨」等。

2019年,圍繞着「產業工人中心論」還是「多元主體論」,「工人國際委員會」內部產生了戰略和路線分歧,英格蘭和威爾士社會黨等支持「產業工人中心論」論的少數派成員宣佈成立「重建工人國際委員會」(Re-foundedCWI),而原CWI多數派更名為國際社會主義替代(InternationalSocialistAlternative,IST)。

英格蘭和威爾士:社會黨。英格蘭和威爾士社會黨的起源可追溯至1964年成立的「戰鬥傾向」(MilitantTendency)組織,這一派系在工黨內部活動,主張通過「打入主義」策略推動社會主義議程。1980年代,「戰鬥傾向」成員在利物浦市議會主導了反對保守黨緊縮政策的抗爭,一度控制市政廳並推動住房、教育等領域的改革。1985年,工黨右翼勢力大規模清洗戰鬥傾向成員,導致該派系於1991年更名為戰鬥工黨(MilitantLabour),並於1997年正式獨立為社會黨(TheSocialistParty)。2024年大選中,社會黨在威爾士選區最高得票率為0.3%,未獲得議會席位;在英格蘭選區的得票率普遍低於0.5%。而在地方層面,2025年社會黨在考文垂、斯托克等城市仍保有3-5個地方議會議席,部分候選人以「保衞NHS」等單一議題名義參選。

愛爾蘭:「社會黨」(SocialistPartyIreland)。愛爾蘭社會黨的前身可追溯至1973年成立的愛爾蘭「戰鬥傾向」組織,其成員最初通過「打入主義」策略滲透愛爾蘭工黨,試圖推動激進變革。這一路線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成員規模從50人擴展至250人,積極參與反核、反北約運動,並聲援英國礦工罷工。1996年,因不滿工黨右轉,「戰鬥傾向」正式脱離工黨並更名為社會黨。2019年CWI分裂后,愛爾蘭社會黨堅定支持多數派成立的國際社會主義替代(ISA),主張「靈活實踐托洛茨基主義」,反對少數派固守的「產業工人中心論」。

德國:「社會主義替代黨」(SozialistischeAlternative)。「社會主義替代黨」的起源可追溯至1973年成立的《前進》小組,這一托洛茨基主義團體最初通過「打入主義」策略滲透至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及其青年組織青年社會主義者(Jusos),主張通過工人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1994年,因不滿社民黨右傾化,該組織脱離社民黨並重組為「社會主義替代黨」。2007年,「社會主義替代黨」成員加入左翼黨(DieLinke),並在黨內形成「社會主義左翼(SozialistischeLinke)派系,主張通過議會內外鬥爭推動激進議程。2019年CWI分裂后,「社會主義替代黨」堅定支持多數派成立的國際社會主義替代(ISA)。

(四)「革命共產國際」(RevolutionaryCommunistInternational,RCI)

上世紀90年代,「工人國際委員會」的多數派不再贊同打入傳統社會民主黨和工黨內部的策略,依據是這些政黨已經變成了資產階級政黨。而堅持「打入主義」的一派從中分裂出來,另行組建了「國際馬克思主義傾向」(IMT)。

2024年,IMT重組為「革命共產國際」(RevolutionaryCommunistInternational,RCI),並推動各國分支更名為「革命共產黨」(如美國的「革命共產主義者」,RCA),試圖整合全球託派力量以應對資本主義危機。RCI國際祕書處(位於英國)對各國分支實行嚴格控制,國際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但實際權力集中於艾倫・伍茲(AlanWoods)等核心領導層。

英國:革命共產黨(RevolutionaryCommunistParty,RCP)。英國革命共產黨原名為「社會主義呼籲」(SocialistAppeal),2024年1月正式更名為「革命共產黨」(RCP),並推出新刊物《TheCommunist》。該組織起源於1992年從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分裂出的少數派,長期以「打入主義」策略滲透工黨,2021年因支持科爾賓被工黨開除后轉向獨立建黨。該黨運營「馬克思主義.com」英文網站,年訪問量超200萬人次,YouTube頻道「革命共產主義者」擁有15萬訂閲者。

瑞典:革命共產黨(RevolutionaryCommunistParty,RKP)。瑞典革命共產黨是國際馬克思主義傾向(IMT)在瑞典的分支,於2024年1月正式更名並加入重組后的「革命共產國際」(RCI)。2024年地方選舉中,瑞典革命共產黨在斯德哥爾摩工人區得票率達3.2%,首次進入市議會;在哥德堡郊區獲得2.1%選票,成為極左陣營中增長最快的組織。

意大利:革命共產黨(PartitoComunistaRevoluzionario,PCR)。意大利革命共產黨的前身是「階級革命左翼」(SinistraClasseRivoluzione,SCR),該組織成立於20世紀70年代,長期在金屬工人工會和學生運動中活動,是IMT的意大利分支。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SCR在米蘭、都靈等工業城市參選,提出「國有化能源巨頭」主張,得票率0.8%,未突破極左陣營的邊緣化狀態。其拒絕與主流左翼聯合的策略導致選票被「意大利共產黨」(PCI)虹吸。2024年4月,「階級革命左翼」全國大會決定更名為「革命共產黨」(PCR),並加入重組后的「革命共產國際」(RCI)。

(五)「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tteeoftheFourthInternational,ICFI)

1963年「第四國際國際書記處」與「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中的多數派重新統一時,后者中的少數派拒絕統一,遂成立了新的「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蘇聯解體之后,該組織將各國支部的名稱都統一改為「社會主義平等黨」。1998年,該組織創建了「世界社會主義網站」(WWW.WSWS.org)。其在歐洲的主要支部包括英國社會主義平等黨、德國社會主義平等黨、瑞典社會主義平等黨等。

英國:社會主義平等黨(SocialistEqualityParty,SEP)。英國社會主義平等黨的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工人革命黨(WRP)。工人革命黨在1980年代因領導層個人崇拜和財務醜聞分裂后,部分成員於1991年重組為社會主義平等黨。2025年英國社會主義平等黨約有黨員200人,集中於倫敦、曼徹斯特等工業城市,60歲以上成員佔比達40%,青年成員不足15%。

德國:社會主義平等黨(SozialistischeGleichheitsparteiDeutschlands,SGP)。德國社會主義平等黨可追溯至1971年成立的「聯邦社會主義工人黨」(BundSozialistischerArbeiter)。1997年,該黨更名為「社會主義平等黨」(ParteifürSozialeGleichheit,PSG),並正式成為ICFI的德國分支。2025年德國社會主義平等黨成員約150-200人,集中於柏林、漢堡等工業城市,其機關報《社會平等者》發行量約為2000份,主要依賴世界社會主義網站(WSWS)進行線上傳播。

瑞典:社會主義平等黨(SocialistiskaJämställdhetspartiet,SJP)。瑞典社會主義平等黨成立於1996年,由ICFI瑞典分支「革命共產主義聯盟」(RevolutionärKommunistiskFörening,RKF)轉型而來,其前身可追溯至1970年代支持英國託派領袖GerryHealy的瑞典託派小組。目前,瑞典社會主義平等黨的成員約80-100人,主要集中於斯德哥爾摩、哥德堡等工業城市,

三、當代歐洲託派組織的困境

當代歐洲託派組織堅守「不斷革命」「國際主義」等傳統核心的同時,積極迴應生態危機、性別平等、全球化等新挑戰,形成了多元戰線、多維度批判的理論框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矛盾的適應性,但也面臨傳統根基與現代策略平衡的難題。

第一,組織基礎的萎縮與羣眾根基的弱化。託派組織的傳統力量依託於工業時代的工人階級,但歐洲自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產業結構轉型(去工業化、服務業崛起)導致傳統工人階級規模萎縮、結構碎片化。製造業工人佔比下降,服務業從業者(如零工、白領)的階級意識相對模糊,且更關注靈活就業、社會保障等具體權益,而非「推翻資本主義」的激進目標。

同時,年輕一代對傳統左翼革命話語的疏離加劇了這一困境。歐洲青年更關注生態危機、性別平等、數字權利等「新政治議題」,對託派核心的「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等傳統敍事興趣有限,導致託派組織難以吸引新鮮血液,成員老齡化嚴重,基層組織(如工會分支、社區小組)的動員能力持續弱化。

第二,頻繁分裂與碎片化。當代歐洲不同託派組織之間,圍繞着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診斷、社會主義革命策略等問題存在着尖鋭分歧,形成了高度碎片化的特徵。例如,部分派別認為「歐盟是帝國主義工具,應徹底反對」,另一部分則主張「在歐盟框架內推動激進改革」;對「性別平權與階級鬥爭的關係」,有的強調「階級優先」,有的主張「性別與階級同等核心」。

這種分歧不僅讓外部支持者困惑,也使託派理論難以形成連貫的批判框架,被嘲諷為「只會內鬥的教條主義」。很多託派組織傾向於「在內部爭論理論純度」,而非迴應歐洲社會的現實關切。理論與實踐的脱節,使其難以獲得底層民眾的信任,進一步淪為「知識分子的小眾沙龍」。

在頻繁的分裂之下,託派組織呈現出高度碎片化的特徵,導致同一地區(如巴黎、柏林、馬德里)往往存在多個託派小團體(如「第四國際」內部的不同派別、獨立託派組織),它們爭奪同一批激進左翼支持者、競爭工會內部的話語權,甚至在同一工廠或社區重複建立支部,導致資源內耗(人力、資金、場地)。例如,德國魯爾區的鋼鐵工人社區中,曾同時存在3個託派小組織爭奪工會代表席位,最終均因力量分散被傳統工會排擠。頻繁的分裂也讓基層成員對「託派」身份產生困惑。年輕一代激進左翼更傾向於加入靈活性更強的「非組織化運動」(如氣候青年運動),而非捲入託派內部的派系爭端。

第三,理論傳統與現實需求的張力。託派的核心理論(如「不斷革命論」「反對斯大林主義」「世界革命」)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彼時國際共運因蘇聯模式的爭議嚴重分裂,託派必須通過批判斯大林主義確立自身的理論合法性。在冷戰語境下,這種批判也成為託派區別於親蘇共產黨的核心標誌。

隨着蘇聯解體(1991年)和冷戰終結,歐洲左翼對「斯大林主義」的關注已從「現實政治分歧」退為「歷史記憶議題」,與當代歐洲的現實存在顯著張力。歐洲左翼的新生力量(如「青年氣候罷工」「反種族主義運動」的參與者)多出生於冷戰后,對斯大林主義的認知模糊且疏離。託派持續將「反斯大林主義」作為理論宣傳的核心,反而被青年羣體視為「脱離現實的教條主義」,削弱其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