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3 21:46
特朗普最終還是揮起刀,切走了英特爾的「蛋糕」。
「我説,‘我們應該獲得英特爾10%的股份。’他來了,想保住工作,結果我們笑納了100億美元。」在一場對外講話中,美國總統特朗普這樣描述與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的談判過程。
8月22日,美國政府與英特爾達成協議,將以約89億美元收購英特爾9.9%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發佈聲明稱,「美國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就獲得了這些股份」,並稱這「對美國和英特爾來説是雙贏」。
英特爾稍晚時宣佈,已經與政府達成協議,這筆投資部分來自《芯片法案》撥款出資的57億美元。
其聲明顯示,政府對英特爾的投資屬於被動持股,不享有董事會席位、治理權及知情權。但不少美媒仍指出,這筆交易「極不尋常」。
《華盛頓郵報》認為,這種直接介入企業股權的做法,在非戰和非危機時期極為罕見,標誌着特朗普對私營部門干預程度的進一步升級。《紐約時報》稱,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對私營企業最直接的大規模干預之一。
而對外界而言,這筆交易雖源自英特爾的融資現實,但也被納入白宮的「忠誠敍事」之中。
自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以來,「忠誠」一詞,成為其任命官員、評價商界的一個重要指標。
多家美國媒體近日披露,白宮還制定了一份評分表,按對「大而美」法案的支持力度,對553家美國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排名。
名單列出了「優秀合作伙伴範例」,包括優步、DoorDash、美國聯合航空、達美航空、美國航空協會、AT&T、思科以及美國鋼鐵製造商協會等。
這些企業共同特徵是公開或實際行動上表態支持法案:思科首席執行官羅賓斯曾發帖稱讚法案「使美國公司更好地在國內創新和投資」,AT&T宣佈將更快建設美國光纖基礎設施。
當然,排名是動態的,因為「口頭説説」可遠遠不夠,排名還會根據企業未來的實際支持力度調整。
其實,美國總統向企業提出要求本不罕見,但評分表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因其直白,也因它釋放的信號——對企業進行微觀管理,並施加忠誠度測試。
在醫藥行業,輝瑞、強生等巨頭被要求限期降價。在消費品領域,可口可樂被點名要求調整配方。在科技領域,蘋果公司被施壓將生產線遷回美國。
金融機構也未能倖免,高盛因其首席經濟學家預測「關税或引發通脹」而被總統點名批評。
英特爾的例子則顯示,企業在資金困境中與政府達成交易,股份讓渡被包裝為「共贏合作」,這也被納入白宮對企業忠誠度的整體敍事之中。
干預方式五花八門,但目標一致——把企業「拉入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陣營」。
歷史上,美國政府並非從不干預經濟。二戰期間,聯邦政府曾徵用企業開展軍工生產;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曾出手救助銀行業和汽車公司;新冠疫情期間,還曾動用《國防生產法》生產醫用物資。
但經濟史學家指出,當前美國政府對經濟的介入相當激進,甚至缺乏行為邊界。
這一變化令美國商界不安。
特朗普自稱「親商」,但干預程度讓CEO們心生恐懼。批評者認為,特朗普的做法與共和黨延續數十年的「不干預經濟」理念背道而馳。霍夫斯特拉大學總統研究中心主任博斯直言,政府「正在扭曲經濟運行」。
白宮的干預也正與企業經營的現實發生碰撞。
當企業決策者渴望穩定與可預期的未來時,貿易政策卻頻繁變動;當零售商承受關税帶來的損失時,總統卻要求企業「吞下成本」。
《紐約時報》報道稱,特朗普主張能源公司增加鑽探,但當前油價並不宜擴張生產;當企業已為滿足環保法規要求投入數十億美元后,政府卻放寬了監管;清潔能源在滿足人工智能等產業需求上潛力巨大,在政策層面卻遭忽視與排斥。
一邊要基於市場現實作出決策,一邊又無法迴避來自白宮的指導和忠誠審視時,企業應該如何抉擇?
英特爾是讓出部分股權,也有美國智庫專家給企業的建議是「畫餅」和「送禮」。
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就向特朗普贈送了一件金光閃閃的「定製禮品」——刻着特朗普名字、蘋果Logo和「美國製造」的玻璃擺件,並鑲嵌在純金底座上。同時,庫克還承諾未來四年在美投資6000億美元,迎合特朗普「iPhone美國造」的憧憬。
蘋果CEO庫克送給特朗普的「定製禮品」。
這一連串緊密的政商互動,指向一個愈發尖鋭的矛盾——美國所推崇的自由市場根基,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動搖。白宮改寫企業長期遵循的行為邏輯,衝擊着美國市場經濟賴以存續的價值觀。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