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第三屆綠色牧場開放日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

2025-08-24 15:36

中新網哈爾濱8月24日電 (王瑩)第三屆綠色牧場開放日活動於23日在黑龍江哈爾濱舉行。該活動以「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多方共建生物多樣性友好牧場為主題,圍繞「生物多樣性友好牧場」建設展開深度實踐與交流。與會專家指出,中國畜牧業堅持綠色轉型,強化多方協作,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活動現場,東北林業大學副教授劉曼紅介紹《現代牧業雙城牧場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報告》。該報告通過對哈爾濱雙城牧場植物、昆蟲、鳥類等生物類羣的系統調查,對其「生物多樣性家底」進行摸排,首次梳理出規模化牧場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量化數據。

圖為活動現場,東北林業大學團隊介紹調查成果。潘旭臨 攝

圖為活動現場,東北林業大學團隊介紹調查成果。潘旭臨 攝

在談及綠色牧場的形成條件與優勢時,劉曼紅表示,以現代牧業為例,該牧場北側毗鄰松花江,依託江域流域天然構成的水系網絡,不僅為魚類、兩棲動物及水鳥等生物提供了關鍵的棲息場所與遷徙的通道,更形成了一處兼具生態驛站功能的保護小區。這一生態格局有效強化了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同時顯著提升了生物多樣性水平。

活動期間,通過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表彰、志願者實踐分享等環節,展現了高校科研力量、企業一線力量與社會公益力量的多方合作。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責、高校支撐、社會參與的發展模式,展示了畜牧業綠色發展的「社會協同」機制。

圖為活動現場,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表彰儀式。潘旭臨 攝

圖為活動現場,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表彰儀式。潘旭臨 攝

現代牧業東北大區兼雙城牧場負責人分享最新「可持續發展實踐方案」。該負責人表示,雙城牧場正式成為生物多樣性友好牧場項目試點單位,將引導畜牧業從傳統養殖向「生態+養殖」融合模式轉型。

與會專家建議,未來畜牧業的發展應更加註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連通性。劉曼紅認為,草地、溝渠、池塘等自然要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生物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與信息交流構成有機整體。因此,在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需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聯動特性,同時也要立足於當地環境與生物特徵,進行科學合理的生態設計與佈局,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貢獻畜牧業力量。

圖為活動現場,與會嘉賓參觀牧場生產線。潘旭臨 攝

圖為活動現場,與會嘉賓參觀牧場生產線。潘旭臨 攝

本次活動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主辦,東北林業大學、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支持。(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