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4 14:42
【文/觀察者網 王一】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頭戴着「特朗普説的都是對的」紅色棒球帽,嘴巴微撅滿臉自豪地在白宮宣佈,美國政府通過向英特爾注資89億美元,獲得了該公司9.9%的股份。他吹捧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既可以鞏固美國在全球芯片行業的領導地位,又會讓「這家偉大的美國公司」未來更加輝煌。
然而,英國路透社8月23日報道稱,分析師表示,這筆資金仍不足以讓英特爾的芯片製造業務實現真正的繁榮,英特爾迫切需要的是客户採購其宣傳的最先進的14A工藝,但短期內要實現這一點難度相當大。
大客户少、良品率低
今年3月就職的英特爾首席執行官(CEO)陳立武上個月就發出警告説,如果公司無法獲得大客户,可能不得不退出芯片代工業務。他表示,「展望未來,我們對英特爾14A的投資將基於已確認的客户承諾」。
Summit Insights分析師陳金蓋(音譯,Kinngai Chan)點出陳立武發言背后的經濟邏輯,即英特爾必須確保有足夠的客户訂單量來生產18A和14A工藝節點,從而讓代工部門具備經濟可行性。
「我們認為,如果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客户,任何政府投資都不會改變其代工業務的命運。」陳金蓋説。
路透社稱,這家曾經代表美國芯片製造實力的企業,因多年管理失誤,其製造業務和人工智能(AI)芯片都逐漸落后。現在,陷入僵局的英特爾亟需證明其先進芯片製造能力來吸引客户。
報道指出,英特爾的18A製程正面臨良率問題,生產的芯片中可供客户使用的比例不高。包括臺積電在內的大型芯片製造商通常會自行承擔良率低下的成本,以維繫諸如蘋果這樣的大客户,但對於連續六個季度都報告淨虧損的英特爾來説,要在保證盈利的同時承擔這種成本十分困難。
投資管理公司Gabelli Funds分析師牧野隆太(Ryuta Makino)表示,如果良率不好,新客户就不會使用英特爾代工,就無法從技術上解決公司的問題。他認為,英特爾最終可以實現最佳良率,但與前任拜登政府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承諾給英特爾的資金相比,特朗普政府的投資對該公司的影響總體而言是負面的,因為「這不是免費的錢」。
曾經是家喻户曉的名字
英特爾誕生於1968年,由曾為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工作的半導體先驅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與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創立,其率先推出了存儲短期數據的內存芯片,隨后發明了微處理器芯片。
20世紀70年代,愛好者和企業廣泛使用英特爾8080微處理器組裝早期個人電腦,這款處理器的銷量當時遠遠超過競爭對手的芯片。英特爾之后又成功向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推銷,讓其在個人電腦產品中使用英特爾芯片。
1985年,美國微軟公司也在英特爾處理器上搭建Windows操作系統,開創了「Wintel時代」,兩家公司的利潤飆升,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世界上大多數計算機很快也貼上了「Intel Inside」(里面有英特爾芯片)的標籤,英特爾成為家喻户曉的名字。
然而,美國《紐約時報》稱,到了2009年,奧巴馬政府對英特爾在計算機芯片市場的壟斷地位感到非常擔憂,對其提起反壟斷訴訟。儘管次年雙方達成和解,對英特爾利潤的影響也不大,但隱憂開始顯現。
2005至2013年任英特爾CEO的保羅·奧特利尼(Paul Otellini)拒絕為蘋果第一代iPhone製造芯片,認為蘋果出價過低。奧特利尼后來承認,這是一個錯誤,「如果我們這樣做了,世界會大不相同」。
其繼任者布賴恩·克爾扎尼奇(Brian Krzanich)試圖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為iPhone製造調制解調器芯片來彌補錯失的移動業務,但該公司未能開發出這一技術,最終將其出售給蘋果公司。
《紐約時報》指出,英特爾之后經常啟動新項目,大多卻都因管理層失去耐心或技術未達預期而關閉。例如,英特爾也曾嘗試開發讓英偉達發家的GPU芯片,但其開發的GPU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半路夭折。多次決策失誤讓英特爾2015年至2019年間在半導體制造上逐漸落后於臺積電與三星,技術與市場份額下降。
2021年,英特爾邀請前高管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迴歸,幫助公司實現扭虧為盈。為此,他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提出在四年內推出五個新生產工藝以重奪領先地位,還遊說拜登政府為公司提供補貼。基辛格還承諾,投資超10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俄勒岡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新建芯片製造工廠,但其中一些工廠因英特爾財務困境而一再推迟。
在英特爾專注製造領域的時候,2022至2023年AI需求激增,AI公司和雲計算公司涌向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在GPU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英偉達,使用其研發的圖形處理器。英特爾銷售下滑,同時製造與招聘成本上升。
之后,基辛格辭職,陳立武接任,他大刀闊斧改革、裁員、制定新的AI戰略和尋找客户的計劃。
「並非免費的午餐」
正當英特爾向新路線邁進的時候,特朗普幾周前又以所謂的「與中國的關係」為由,要求陳立武立即辭職。陳立武8月11日緊急赴白宮拜會特朗普,12日美國彭博社就爆料稱,特朗普政府正與英特爾談判,討論讓政府入股該公司,以幫助其擴大在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務。22日,特朗普正式宣佈美國政府獲得英特爾9.9%的股份。
根據英特爾同日發佈的聲明,美國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購入4.333億股普通股,總投資額約89億美元,對應9.9%的股權。美國政府的收購資金來源是此前根據《芯片與科學法案》授予英特爾但尚未支付的57億美元補貼,以及另一筆32億美元的政府資助項目資金。加上英特爾迄今已獲得的22億美元補貼,美國政府對該公司的投資總額達到111億美元。
英特爾表示,美國政府不會在公司董事會佔席,並已同意在需要股東投票的事項上與公司董事會一致投票,但投票協議有「有限例外」,且股票收購價低於當時的市場價。此外,美國政府還將獲得五年期認股權證,每股20美元,可額外獲得公司5%的股份,如果英特爾不再擁有至少51%的代工業務,美國政府可行使這一權利。
市場對此反應積極,英特爾股價22日上漲7%。路透社報道稱,部分分析師認為,美國政府的支持或能對英特爾承諾建設但未建成的工廠有所助益。大通投資顧問公司總裁彼得·圖茲(Peter Tuz)説:「獲得資本支持以及一個希望看到你成功的新股東都很重要。」
惠譽旗下信貸研究機構CreditSights高級分析師李安迪(Andy Li)表示,「一方面,政府持股可被視為英特爾‘太大而不能倒’的強烈信號;另一方面,人們擔心這可能帶來潛在的治理問題,以及它對企業以股東最大利益行事的能力的影響」,而且英特爾實際並未獲得額外資金,「這表明美國政府提供支持的意願略顯減弱」。
《紐約時報》報道稱,這筆交易可能還需要獲得英特爾董事會的批准。如果最終交易成功,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搶救」汽車業以來,美國政府對該國私營公司最大規模的干預之一。
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多家外媒均用「不同尋常」來形容這筆交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指出,儘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曾通過救助方式持有陷入危機的核心企業的臨時股權,但此次收購英特爾股權的舉措相當罕見,因為當前美國經濟並未陷入危機。
美國國會曾在2003年發佈一份研究報告,分析聯邦政府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權的影響。結論認為,這種做法「並非免費的午餐」,儘管存在潛在收益空間,但也會讓納税人面臨「更大風險」。
NBC稱,繼要求英偉達和超威半導體公司(AMD)向美國政府「上貢」其在中國銷售芯片收入的15%,換取出口許可證之后,「特朗普不斷打破政府與企業互動的長期慣例,背離了長期以來在美國兩大政黨中均佔主流的自由市場精神」。
而在22日的發佈會上,特朗普稱,未來美國政府還將推動更多此類交易達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