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4 13:03
回顧過往,從靈魂砍價到高質量發展,中國創新葯迎來高歌猛進的黃金十年。如今,從「中國製造」到「全球智造」,中國創新葯企們正在重新定義全球醫藥產業的遊戲規則。
在這股浪潮中,作為中國創新葯企的領軍者,恆瑞醫藥自今年上半年成功赴港上市后,再次迎來他的高光時刻。在其赴港上市厚首份業績成績單中,核心指標再創新高。
根據公告顯示,2025上半年,公司營收、淨利潤雙雙大幅增長,創下歷史新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創新葯銷售收入與對外授權收入佔比突破60%,標誌着正式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收穫期」,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中國創新葯從"跟跑"到"領跑"的質變,更是中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核心密碼——以創新為引擎、以國際化為路徑,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搶佔制高點。
營收淨利再創新高,邁入收穫期
儘管面臨醫藥行業政策持續調整與變革,恆瑞醫藥依然展現出強勁的業績韌性,穩健穿越行業周期,持續引領創新轉型。
從收入端看,公司堅定創新驅動,業績實現高速增長。
2025年上半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157.61億元,同比增長15.88%。其中,創新葯持續放量,實現銷售及許可收入95.61億元,佔總營收比重達60.66%。若剔除對外授權部分,主營業務收入(藥品銷售收入)為136.93億元,創新葯銷售收入為75.70億元,佔藥品銷售收入55.28%。
具體而言,瑞維魯胺、達爾西利、恆格列淨等已納入醫保的創新葯繼續保持快速成長;艾瑞昔布、瑞馬唑侖、吡咯替尼及氟唑帕利等較早上市品種,則憑藉上市后循證醫學證據的持續積累與新適應症的不斷獲批,持續貢獻銷售收入增量,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推力。
從支出端來看,公司持續保持高研發投入。
從支出端看,公司堅持高研發投入,實現高產出與強儲備。
當行業研發投入佔比普遍僅為2%-3%時,恆瑞醫藥便持續提升該比例,逐步邁向10%、15%乃至20%的目標。據公開信息,近三年來公司年研發投入均超60億元,佔銷售收入比重持續超過25%。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到38.71億元,為創新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從利潤端看,公司盈利能力與盈利質量同步提升。
創新轉型的成效已在利潤端清晰顯現。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44.5億元,同比增長29.67%;淨利率達到28.26%,同比提升3.05個百分點,創上市以來新高。
圖表一:公司淨利率情況
數據來源:WIND,格隆匯整理
創新化,全球化
實際上,跳脫出財務數據之外,一些關鍵信息更彰顯恆瑞醫藥的創新底色:
全球醫藥研發版圖上,恆瑞醫藥正以"中國速度"改寫規則——2025年國際權威機構Citeline發佈的《醫藥研發年度回顧》中,恆瑞自研管線數量強勢登頂全球第二。這不僅是恆瑞創新轉型的"硬核"答卷,更折射出中國創新葯企集體崛起的時代浪潮。
這份榮耀背后,是恆瑞十年如一日的"研發長征"。
2015至2025上半年累計投入超480億元。但正是這種"孤注一擲"的魄力,催生出令人矚目的創新矩陣:2024年當年,恆瑞共有6項創新成果獲批上市,其中2款1類創新葯。2025上半年更迎來爆發期,6款1類新葯與6項適應症擴展密集獲批,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
如今,恆瑞的創新引擎已形成完美閉環。
目前,公司已在中國獲批上市 23 款1 類創新葯、4 款2 類新葯,另有 100 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牀開發,400 余項臨牀試驗在國內外開展。創新葯研發已基本形成了上市一批、臨牀一批、開發一批的良性循環,構築起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這艘創新巨輪正加速駛向深藍。
2025上半年,公司5項上市申請獲NMPA受理;未來三年計劃推出40余項創新成果,覆蓋腫瘤、代謝及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治療領域,包括HER2 ADC、GLP-1雙靶點藥物等重磅產品。
圖表二:公司疾病領域佈局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格隆匯整理
與此同時,全球化正成為恆瑞醫藥業績報告中愈發閃亮的關鍵詞。
一方面,恆瑞積極推動自主出海,率先邁出國際化步伐。
目前,公司已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及韓國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啟動超過20項海外臨牀試驗,持續將優質創新葯推向全球市場。
另一方面,憑藉對外合作,恆瑞不斷為公司業績繪製新的增長曲線。
自2023年以來,公司已完成多項重大授權合作,BD效率大幅提升。
2025年至今,恆瑞已達成3筆對外授權交易,合作伙伴涵蓋 德國默克、默沙東、GSK 等全球醫藥巨頭。這些合作不僅加速了創新葯出海進程,也顯著提升了公司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和行業認可度。
從合作模式來看,恆瑞已從單一項目授權,升級至「多項目打包授權」的平臺化輸出,標誌着創新葯出海範式實現重要跨越。
今年7月,恆瑞醫藥與GSK達成合作協議,將共同開發至多12款涵蓋呼吸、自免和炎症、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葯物(含PDE3/4抑制劑HRS9821大中華區以外授權)。根據協議條款,GSK將向恆瑞醫藥支付5億美元的首付款,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的選擇權行使費和里程碑付款,以及相應的分梯度的銷售提成。方正證券指出,此次恆瑞首次將1個臨牀階段資產與11個臨牀前項目打包授權,不僅有效分散了研發風險,更體現出國際巨頭對中國藥企早期研發實力的高度認可。
長坡厚雪,新篇章開啟
在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醫藥行業始終被視作「長坡厚雪」的優質賽道。那麼,站在中國創新葯產業新十年的起跑線上,路在何方?
首先,政策面持續釋放邊際利好,助力本土創新葯企強勢崛起。
回望中國創新葯過去十年的發展,是一條從「仿製跟隨」向「自主創新」的跨越之路。自2015年以來,藥審改革、醫保動態調整、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紅利密集釋放,助推一批本土創新葯企迅速成長。
2025年政策禮包持續加碼:藥品集採優化方案落地,商保創新葯目錄呼之欲出,醫保局"新葯首發價格機制"更賦予創新葯定價自主權。中信證券研判,下半年創新葯領域將迎來"貝塔行情",建議重點關注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頭部企業。
圖表三:近十年來創新葯相關政策
數據來源:東吳證券,格隆匯整理
其次,創新葯行業步入爆發期,優質產品管線閃耀國際舞臺。
如今,中國已穩居全球創新葯研發第一梯隊。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在Top20熱門靶點上的研發貢獻度全球領先,18個靶點藥品數量佔比超50%。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創新葯授權出海呈現"量價齊升"態勢,BD交易金額屢創新高。
東吳證券測算顯示,2030年中國創新葯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大關,2024-2030年複合增長率達24.1%,較2024年實現264%的驚人增長。這背后,是ADC、雙抗、GLP-1等前沿技術領域的持續突破,更是中國藥企從"單藥出海"到"平臺化輸出"的範式升級。
圖表四:中國創新葯研發管線吸引全球目光
最后,資本市場方面,創新葯板塊開啟主升浪,優質個股迎來價值重估。
2015至2020年間,醫藥生物(申萬指數)在申萬一級行業漲跌幅排名多處於中上游。2021至2024年,行業經歷深度回調。而在2025年(1月1日至8月22日),醫藥生物指數(000808.CSI)上漲19.02%,在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第5,強勢迴歸增長軌道,港A市場優質標的迎來主升浪。
對比海外市場,中國創新葯資產仍處於價值窪地。以恆瑞醫藥為例,截至8月22日收盤恆瑞醫藥A股PE(TTM)為58.64倍,處於過往十年估值中樞水平。當管線進入收穫期,這些兼具成長性與確定性的優質標的,有望迎來估值與業績的"戴維斯雙擊"。
圖表五:恆瑞醫藥(600276.SH)過往十年PE BAND
數據來源:WIND,格隆匯整理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盤
小結
從政策紅利到產業全面爆發,從資本覺醒到走向全球競爭,中國創新葯行業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這場跨越十年的創新長跑,不僅重塑了產業格局,更正在開啟一個充滿機遇的新時代。
作為創新葯領域的「老將」,恆瑞醫藥在這場浪潮中率先轉型、持續引領,真正實現了從跟隨到領跑的「破繭成蝶」。未來,隨着更多重磅產品步入收穫期、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恆瑞醫藥有望繼續扛起中國創新葯的大旗,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我們期待,也共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