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員工買單自家基金?自購行為邊界何在

2025-08-24 08:0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投資者網》呂子禾

近日,一則關於金融從業者的匿名爆料在行業內悄然發酵。

一位自稱申萬宏源證券底層員工的人士稱,自己因單位「任務壓力」購買了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然而這隻基金自建倉以來淨值持續下跌,讓他陷入了「再次被基金套牢」的困境。更讓他困惑的是,基金實際操作似乎與宣傳的「高股息、穩分紅」方向不符,基金先追高新消費板塊,后又轉向銀行股,操作風格被質疑「激進」「偏離策略」。

對此,申萬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開回應稱,不存在「強迫員工自購」的情況,員工購買行為屬自願。一邊是基層員工的「任務驅動」與虧損體驗,一邊是基金公司的「自願」迴應,這起看似普通的個體經歷,卻折射出金融行業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員工與自家產品之間總存在着微妙關聯。

這隻引發爭議的基金究竟是何模樣?基金經理的操作是否合理?「員工自購」背后又藏着怎樣的行業邏輯?

從紙面藍圖到K線殘局 

爆料中提及的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是一隻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及存託憑證投資佔基金資產的60%-95%,港股通標的股票投資比例不超過全部股票資產的50%。

根據基金合同,其投資目標是「結合宏觀經濟周期、中觀行業景氣度等因素,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力爭長期穩定增值」,業績比較基準為65%×滬深300指數收益率+10%×恆生指數收益率(經匯率調整)+25%×中證全債指數收益率,可見其設計初衷是兼顧權益市場與債券市場的平衡。

吸引爆料人買入的「高分紅」宣傳,在基金合同中並未被明確為「剛性承諾」,而是作為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存在。招募説明書提到,基金在個股精選時會關注「估值指標」,包括市盈率、市淨率等,其中隱含對「分紅穩定」標的的考量,但同時也強調「根據行業輪動調整持倉」。這種表述為投資操作留下了靈活空間,卻也讓「高股息」成為容易引發預期偏差的宣傳點。

從實際表現看,這隻基金自成立建倉以來,淨值走勢與業績比較基準出現明顯偏離,截至目前累計跌幅已超同期基準表現。

更引發爭議的是其持倉調整:根據定期報告,基金建倉初期重倉新消費板塊,彼時該板塊經過前期上漲估值已處於相對高位;隨后又快速加倉銀行股,而同期銀行股正經歷短期情緒推動的上漲。這種操作與市場認知中「高股息」標的重合度較低,難免讓投資者產生「策略漂移」的疑問。

不過,基金經理的操作邏輯也需結合當時市場環境分析。新消費板塊的短期景氣度、銀行股的估值修復預期,或許是調倉的考量因素。只是對於衝着「穩分紅」買入的投資者而言,這種偏交易性的調整顯然與預期不符。就像爆料人所説:「宣傳的是長期持有賺股息,實際卻在追熱點,感覺像在‘賭’板塊輪動。」

「操盤者」是誰

這隻基金的基金經理賈成東,是申萬菱信基金的副總經理,2024年12月加入公司前,曾任職於國泰基金、招商基金,擁有17年金融行業經驗。

公開資料顯示,其投資風格以「宏觀+中觀+微觀」結合爲特點:先通過宏觀經濟周期判斷大類資產配置,再結合行業景氣度精選賽道,最后通過財務指標篩選個股。這種「自上而下」的框架,理論上與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的定位相匹配。

但此次操作引發的質疑,讓市場開始審視其風格的穩定性。有分析認為,新消費與銀行股的快速切換,可能是對市場短期趨勢的應對,但若頻繁脱離「高股息」核心策略,難免與宣傳形成反差。

不過也有觀點指出,基金合同賦予基金經理「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策略」的權利,只要在合同約定的投資範圍內,操作本身並不違規,爭議更多源於投資者對「高股息」的狹義理解與基金實際策略的廣義性之間的偏差。

賈成東背后,是作為基金管理人的申萬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由申萬宏源證券(持股67%)與三菱UFJ信託銀行(持股33%)合資設立,註冊資本1.5億元,管理規模在行業中處於中等水平。

申萬菱信產品線以混合型、股票型基金為主,股東背景中的券商資源為其提供了天然的銷售渠道——申萬宏源證券的分支機構和員工,自然成為基金推廣的潛在對象。這種關聯在金融行業並不罕見,券商系基金公司往往依託股東渠道進行產品銷售,只是當「渠道推廣」與「員工任務」產生交集時,容易引發「攤派」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申萬菱信在迴應中強調「員工購買自願」,這一説法也得到部分業內人士的認同:「很多時候‘任務’是隱性的,比如與績效掛鉤的‘軟約束’,而非強制扣款,這種模糊性讓‘自願’與‘被迫’的界限變得模糊。」

「自願買單」還是「無聲指令」

這起事件的核心,其實是金融行業中普遍存在的「員工自購」現象。從積極層面看,員工購買自家產品本是正常行為:基金經理自購彰顯對策略的信心,高管增持傳遞公司對產品的認可,這類「自購」往往被作為營銷亮點,向市場釋放「風險共擔」的信號。

但當「自購」與績效考覈綁定,性質便可能發生變化。爆料人提到的「不買影響績效」,在行業內並非首例。有券商從業者曾表示,每到季度末,都會收到‘重點產品’推廣任務,雖然沒明説必須買,但會暗示‘完成率與評級掛鉤’,基層員工很難拒絕。這種「隱性任務」催生了大量「被動自購」,尤其在產品業績不佳時,員工往往成為「接盤者」。

深究背后邏輯,機構對「員工自購」的依賴,本質是爲了緩解產品發行壓力。在市場情緒低迷、外部資金入場謹慎時,「內部消化」能快速做大規模,避免產品因規模過小清盤。同時,「員工持有」的持倉結構也能給外部投資者「有人兜底」的錯覺。

而對基層員工而言,在行業上下級權力不對等的環境中,「被動自購」更多是一種「職場生存策略」。與其因拒絕任務影響職業發展,不如「先買了再説」,只是這種心態往往讓他們忽視了產品本身的風險。

更值得警惕的是,「被動自購」可能扭曲產品的真實持有人結構。當員工持倉佔比過高,產品業績容易受「被迫持有」而非「主動認可」驅動,長期可能掩蓋產品設計缺陷或策略問題。一旦淨值下跌,不僅員工利益受損,也會削弱外部投資者對行業的信任。

目前,我國監管層對基金公司員工自購行為已有相關規定,但對於銷售機構向員工攤派任務,現行法規雖禁止「強制購買」,但未明確定義「隱性任務」,仍存在監管盲區。

業內呼籲,需明確「自願自購」的邊界,禁止將購買行為與績效強制掛鉤;同時,機構應加強產品信息披露,避免用「高分紅」「穩收益」等模糊表述誤導投資者,無論是員工還是外部客户,都應有權基於充分信息做出決策。

從這隻基金的爭議到「員工自購」的行業困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投資虧損,更是金融行業「規模導向」與「投資者利益」之間的失衡。對於投資者而言,理性看待「員工持倉」信號、穿透宣傳看懂產品合同,或許比追逐「內部消息」更重要;而對機構來説,只有守住「自願」與「透明」的底線,才能讓「自購」迴歸本義,而非成為傷害信任的工具。(思維財經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