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3 20:44
當地時間周五,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佈了一則爆炸性的消息:美國政府已獲得英特爾10%的股份,成爲了英特爾的第一大股東。
此次被納入入股考量範圍的,並非僅有英特爾,三星也在評估之列。在美國這個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特朗普竟然要大搞「國有化」,明顯違背了祖宗之法。
那麼,這一極不尋常舉措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樣的緣由?
一、美國政府獲得英特爾10%的股份
拜登執政期間,為扶持本土芯片製造,美國國會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簡稱《芯片法案》),計劃向芯片生產企業提供總計390億美元的專項補貼。
但這一法案始終遭到特朗普的反對,例如今年3月,他就在國會演講中直言「《芯片法案》是個糟糕透頂的東西,應該廢除」。
若《芯片法案》真被廢除,失去補貼的吸引力,相關芯片企業不願赴美建廠,該怎麼辦?
對此,特朗普早有應對之策。
他表示「讓他們(芯片企業)面臨25%、50%甚至100%的關税壓力,他們就會用自己的錢建廠,沒必要給補貼」。
在他看來,加徵關税逼迫企業赴美建廠的效果,遠勝於直接發放補貼。更何況以美國當前的財政狀況,幾百億美元的補貼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然而,《芯片法案》已獲國會通過,廢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特朗普只能另闢蹊徑,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獲得或有望獲得法案補貼的芯片企業,要求它們接受美國政府的入股。
按照盧特尼克的表述,政府入股的具體比例,將以「企業獲得的補貼資金與自身市值的比值」來計算。
以英特爾為例,英特爾可從《芯片法案》中,申領約109億美元補貼,而該公司當前市值約為1028億美元,補貼金額恰好相當於其市值的十分之一。
美國政府據此獲得英特爾10%的股份,超越了持股8.92%的貝萊德,成為新的第一大股東。三星獲得了47.5億美元補貼,目前,其市值約3212.64億美元,按上述公式計算,美國政府將獲得三星1.5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持股1.65%的李在鎔。有人説,這些企業能不能不接受?對此,美國政府有的是辦法。
最簡單的一招,便是停止發放《芯片法案》的補貼。
儘管法案由國會通過,無法輕易廢除,但補貼的具體發放工作,由美國商務部下屬的「芯片計劃辦公室」負責,這就給了政府操作空間。
從企業提交的材料是否合格、是否具備申請資質,到芯片生產進度是否符合法案規定,每一環節都可嚴格審查,想從中找出些許瑕疵並非難事。
只要有一點瑕疵,就別想拿到補貼。
即便企業的申請毫無瑕疵,也未必能順利拿到補貼,盧特尼克完全可以對「芯片計劃辦公室」動手 。
今年3月,他解僱了該辦公室30%的工作人員,剩余70%的員工隨時可能走人,若辦公室被徹底裁撤,企業連申請補貼的對接人都找不到。
而這筆補貼,對英特爾還是挺重要的。
2024 年,該公司鉅虧188億美元,2025年虧損態勢仍未扭轉,僅上半年虧損就超過37億美元,至今已連續六個季度陷入虧損。
面對巨大的經營壓力,CEO陳立武不得不降本增效,在全球範圍內裁員兩萬人,並取消了在波蘭、德國的建廠項目。
眼下,《芯片法案》為英特爾提供的109億美元補貼,還有一半尚未撥付。對深陷虧損泥潭的英特爾來説,若不接受美國政府入股,這筆錢便拿不到,無疑是雪上加霜。
無奈的英特爾,只能同意入股。
對於三星這種「非美國企業」,直接入股有難度,但特朗普可以加徵關税,逼迫他們要麼接受入股,要麼通過其他途徑(比如加大投資美國的力度),滿足美國政府的訴求。
總之,不脱層皮,別想過關。
事實上,美國政府「國有化」的目標,遠不止芯片企業這一個領域。
二、特朗普政府已推進過兩次「國有化」行動
在此之前,特朗普政府已推進過兩次「國有化」行動。
第一次行動發生在今年6月。
當時,美國政府批准日本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簡稱「美鋼」)。這場收購的達成,背后藏着美國政府的強硬條件。
為換取特朗普政府的批准,日本方面除了支付149億美元收購款、承諾追加110億美元對美投資外,還被迫同意美國政府在美鋼持有「黃金股」。
所謂「黃金股」,核心在於掌握重大事項的一票否決權。
工廠是否關閉、未來新增投資額度、公司總部搬遷、名稱變更等等,凡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決策,美國政府均有權直接否決,相當於美國政府變相掌控了美鋼的主導權。
第二次「國有化」則指向稀土領域——入股MP材料公司。
當地時間7月10日,MP材料正式宣佈接受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入股。
交易完成后,五角大樓持有該公司15%的股份,一躍成為第一大股東,比創始人利廷斯基高出近兩倍,掌握了公司的核心話語權。
而第三次「國有化」的目標,正是前文提及的英特爾等半導體企業。
梳理這三次行動不難發現,特朗普政府的「國有化」始終鎖定一個核心方向:戰略性行業。
鋼鐵是工業的「血液」,支撐着基建、製造等關鍵領域;
半導體的重要性無需多言,是數字時代的基石;
MP材料公司更是美國唯一在運營的稀土加工企業,在稀土這個領域,美國若想擺脫被中國卡脖子的現狀,MP材料是全村的希望。
過去多年,美國政府並非沒有扶持過這些關鍵行業,但效果始終不佳,核心癥結在於:企業的商業利益與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並不一致。
先看美鋼的案例。
新日鐵對美鋼的收購,早在2023年末就已啟動,中間多次停滯,根源在於美國國內的普遍不信任,從政界、媒體到工會,沒人相信新日鐵收購時的「甜言蜜語」。
新日鐵曾承諾,收購后會加碼對美鋼的投資,不削減任何產能,也不裁員降薪。但美鋼近年的經營狀況,讓人無法相信這份承諾。
數據顯示,美鋼的營收從2021年的204.45億美元下滑至 2024年的156.4億美元,降幅接近四分之一。
利潤跌幅更甚,從2021年的41.7億美元,暴跌至2024年的3.8億美元,2025年一季度更是陷入1.16億美元的淨虧損,未來並不樂觀。
股東們不看好前景,才願意向新日鐵出售股份。美鋼的困境,源於大部分生產設備是70至80年代採購的,技術落后、自動化程度低,存在嚴重的人員冗余,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毫無競爭力。
新日鐵接手后,若想扭虧為盈,大概率要降本增效,上自動化設備、裁減冗余人員。
更讓美國人擔憂的是:新日鐵會不會借「降本增效」之名掏空美鋼?要知道,收購企業后只保留渠道、拋棄原有人員與產品,本就是商場上的常見操作。
可美鋼並非普通企業,其年產能約2300萬噸,佔美國鋼鐵行業總產能的25%,是美國三大鋼鐵公司之一。特朗普若想振興本土鋼鐵行業,美鋼的健康發展是繞不開的。
如此一來,新日鐵的收購意圖,便可能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相悖。正因如此,特朗普政府必須出手干預:不答應讓美國政府擁有「黃金股」,收購就別想通過。
對英特爾的「國有化」考量,與美鋼邏輯相似,核心矛盾同樣是企業利益與國家戰略的衝突。
根據CNBC的報道,2025年7月24日,英特爾在一份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表示,可能徹底暫停或終止代工業務。
前文已提到,2024年英特爾鉅虧188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再添37億美元,而最大的拖油瓶,正是其重金押注的半導體代工業務(即芯片生產)。
從前任CEO基辛格到現任CEO陳立武,都曾試圖將英特爾的代工部門打造成「下一個臺積電」,每年在代工領域的資本支出超過百億美元。
但鉅額投入並未換得足夠的回報,英特爾代工業務的市場份額始終徘徊在個位數,與臺積電的差距懸殊,盈利更是遙遙無期,得靠公司其他業務輸血。
放在以前,英特爾盈利穩定,輸血不成問題,但如今公司連續虧損,股東的不滿早已爆發,內部要求退出代工業務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所以,今年3月,英特爾推迟了兩家芯片工廠的建造計劃。
7月24日的文件,意味着英特爾可能退出芯片製造,轉而專注於芯片設計與營銷。
問題在於,芯片製造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英特爾則是本土芯片製造的龍頭。
《芯片法案》很大程度上是為英特爾量身定製的,它拿到的補貼遠超其他企業。若英特爾真的退出代工業務,「再工業化」戰略無疑會遭遇重創。
因此,美國政府不會輕易允許英特爾退出製造領域。
入股英特爾,便成了為數不多的破局辦法,成為第一大股東后,英特爾再想退出代工業務,將不得不優先考慮美國政府的態度。
最后看MP材料。
我們在《美國稀土國產化,為何失敗?》一文中講過,作為美國稀土行業的希望,MP材料公司的發展進度,始終慢得讓人着急。
截至2024年,其稀土年加工能力還不到5000噸,遠不能滿足美國本土需求。而加工能力不足的背后,是美國稀土市場規模有限,且連年縮水,這讓MP材料不敢擴大產能。
MP材料80%的營收,來自向中國出售稀土精礦,精礦是初步加工的礦石,含有大量雜質,無法直接用於工業生產,必須進一步加工才能投入使用。
自美國在稀土領域被中國卡脖子后,美國政府一直希望MP材料能加大稀土加工投入,可MP材料不敢冒險。
若任由MP材料按市場規律緩慢發展,美國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急於破局的美國政府,選擇直接出手:從創始人利廷斯基手中收購15%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作為交換,五角大樓也給出了定心丸:
(1)提供1.5億美元貸款,支持MP材料建造第二家稀土加工工廠;
(2)承諾未來10年,新工廠生產的稀土氧化物由五角大樓 「包圓」採購,且每公斤採購價不低於110美元,即便未來市場價格低於這一標準,仍按110美元執行;
(3)為MP材料對接金融資源,助力其獲得高盛、摩根等機構的10億美元資金支持。
也許,有了多重保障的MP材料,會敢於擴張產能,進而緩解美國的卡脖子困境。
三、「國有化」的嚴重副作用
特朗普政府推進「國有化」有其合理性,但這種做法,必然帶來嚴重的副作用。
第一重副作用,是説話不算數,信譽碎了一地。
當初《芯片法案》說好了你們來美國建廠,錢我們補,英特爾、三星都信了,拿着真金白銀往美國跑,有的甚至都把前期準備做了大半。
結果,發放補貼時,美國政府突然翻臉:想拿錢?行啊,先讓我們入股。
不答應?那有的是辦法卡你,這不是明擺着「先畫餅、后拆臺」嗎?企業投資,尤其跨國投資,最看重的就是政策能不能落地、説話算不算數。
現在特朗普玩賴,大家只能認了,可往后呢?
其他行業的資本再看到美國政府的投資邀請時,第一反應怕是「別又被坑了」。
第二重副作用,是這「國有化」,怎麼看都像明搶。
新日鐵收購美鋼,已經掏了149億美元收購款,還答應再投 110億美元,結果美國政府非要插一腳,逼着人家答應給「黃金股」。
英特爾虧得快扛不住了,109億美元補貼是救命錢,政府卻拿着這筆錢當要挾,試圖一下子成為最大股東。這些操作表面上是入股,實際上就是變相搶劫。
今天能對芯片、鋼鐵、稀土企業這麼干,明天保不齊輪到其他行業。
別說外資會害怕,本土企業也得慌。
當然,美國政府並非看不到「國有化」帶來的副作用,只是現實的壓力,早已容不得特朗普再走温和路線。
芯片、鋼鐵、稀土三個行業,是美國「再工業化」基石與國家安全的命脈。
英特爾若退出代工業務,《芯片法案》將淪為一紙空文,美國半導體制造的行業根基,將會崩塌;
美鋼若被日本人肆意降本增效,本已處在下滑通道的美國鋼鐵工業,大概率遭受進一步打擊;
MP材料的加工能力若裹足不前,美國在稀土領域擺脫對華依賴便遙遙無期,和中國進行貿易戰的底氣,就不充足。
放任他們繼續按市場邏輯行事,大概率導致美國在戰略層面更加被動。而入股和掌控黃金股,即便揹負「干預市場」的罵名,卻至少能將關鍵產業握在手中。
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份迫不得已,正是美國當前產業困局與戰略焦慮的真實寫照。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