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個月翻倍!800億消費龍頭衝刺港股

2025-08-23 18:32

來源:圖蟲

6月初的充電寶召回風波似乎沒有影響「充電寶一哥」的股價漲勢。

最近三個月,該公司的股價已然翻倍,而今年以來,其股價也已有超50%的漲幅。

在經歷了近一段時間的暴漲之后,安克創新股價已然超過上市之初,市值接近800億元。

就在最近,安克創新已正式啟動赴港上市計劃,擬融資約5億美元(約39億港元),計劃2026年2月完成上市。


01


6月的充電寶召回事件中,羅馬仕首當其衝。

7月6日,羅馬仕直接發佈了停工停產放假通知,線上門店也都已關閉。

與之相比,安克在這次事件中受到的關注並不算多,但同樣,安克在召回事件中,也受到不小的影響。

在召回事件中,安克在全球召回超227萬台充電寶,涵蓋中美日三大市場,其中美國115.8萬台、中國71.3萬台、日本41.6萬台,生產日期橫跨2016至2025年。

而如此大規模的召回,勢必會對安克的財務造成衝擊。數據顯示,安克的召回成本預估達3.5億-10.44億元。

也是因此,安克創新接下來兩三個季度的業績,或許都將受到召回事件的影響。

由於召回事件是遊電芯供應商私自變更核心材料導致,未來,安克創新勢必要進行供應鏈切換,如更換更為高端的電芯供貨商,也可能會導致安克的毛利率下降。

安克創始人陽萌曾多次表示,安克創新掌握的是微笑曲線的兩端,也即是專注於研發、品牌和銷售,不做製造。

因此,安克主要負責自主研發,而生產則由供應商和外協廠商負責。

這樣的輕資產運營模式,固然讓安克在過往迅速崛起,但同樣,也埋下了如今的隱患。

作為一個技術壁壘相對較小的行業,近兩年多以來,安克創新已累計發起五輪產品召回,勢必造成消費者信心的缺失以及品牌形象受損。

然而,儘管充電寶召回事件影響頗深,但安克創新股價在短暫下跌后仍舊扶搖直上,7月至今漲幅仍接近30%。

這和充電寶市場的特性以及安克的戰略均有着不小的關係。

首先,儘管被稱為全球「充電寶一哥」,但安克創新在國內的銷售份額並不算大。

2024年,國內收入在安克整體營收中的比例僅不到4%。

魔鏡洞察數據顯示,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羅馬仕佔據充電寶線上市場13.3%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安克則以5.8%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也是因此,儘管召回事件在國內影響較大,但對於安克創新的海外受眾而言,影響並不算大。

且在安克的召回當中,選擇優惠券和更換安全產品的用户比例達到70%,可見用户對於安克的信任仍舊存在。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充電寶召回事件引發的充電寶行業的監管風波,直接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對於安克而言,或許反而有益。

可以發現,在國內充電寶市場,CR3市場份額都不到30%,可見充電寶市場品牌繁多,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然而在召回公告一周內,京東平臺上3C認證充電寶搜索量激增180%,而中國48萬家手機配件企業中,約90%缺乏3C認證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銷量較高的頭部品牌認證覆蓋率更高,而白牌產品則會加速退出市場。

加之2019年前后,安克的數據線產品通過蘋果公司MFi認證,成為首家獲蘋果授權的充電配件品牌,產品也能進駐蘋果官方直營渠道。

也是因此,儘管羅馬仕退場,倍思、小米迅速跟上,安克在線上充電寶市場仍舊位列第三。

從市場份額來看,安克的變化並不算大。

從行業本身來看,由於手機普及和續航需求,充電寶是必需品。

加上充電寶電池壽命有限,需要定期換新,因此,充電寶的市場相對穩定和可持續。

然而,隨着手機逐漸更新換代,續航能力日益增強,充電寶行業增長空間有限,市場也較為飽和。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移動電源市場規模為150億美元,預計2033年將達329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8.4%,天花板似乎顯而易見。

目前,充電類產品仍舊佔據安克創新營收的半壁江山,這樣的增長,還能持續多久?


02


作為一個2011年成立,最初業務僅僅只有亞馬遜上一家網店的公司,安克創新的成長,可謂羨煞旁人。

2018年至2024年間,安克創新的營收從52.3億元飆升至247億元,淨利潤也從4.3億元增長至21億元,年均複合增速接近30%。

進入2025年,安克創新的增長勢頭仍舊驚人。

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收59.93億元,同比增長37%。歸母淨利潤4.96億元,更是同比暴漲60%。

然而,在暴漲之后,今年一季度,安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已轉為-2.88億元,而2024年同期為1.81億元,可見其在財務上的壓力。

安克創新的資產負債率也在持續攀升。截止2024年年底,安克創新資產負債率已經從2022年的31.46%一路攀升至44.92%。

而這,或許就是安克創新在此時選擇登陸港交所的原因。

早在7月,安克創新就曾發佈公告稱,為擴大全球化戰略佈局、提升品牌影響力,正研究論證香港資本市場股權融資事宜。

某種程度上,過往幫助安克迅速增長的「淺海戰略」,正在迎來瓶頸。

早在2020年,安克創始人陽萌就定下了公司的「淺海戰略」。

簡單來説,手機、家電等這些「深海市場」,固然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但與之對比,也早已有蘋果、小米等羣雄盤踞。

而安克,則專注充電設備、無線音頻、智能安防、儲能、機器人等「淺海賽道」。

抓住這些巨頭們無暇發展,卻又有切實市場需求的行業,使得安克創新在智能硬件領域,成就頗豐。

儘管目前,充電類產品仍舊貢獻了大半營收,但安克的創新類產品和無線音頻類產品,也均貢獻了超過20%營收,逐漸站穩腳跟。

但與此同時,「淺海戰略」也帶給了安克更大的研發壓力。

在提出淺海戰略后,安克迅速將公司研發品類擴張至27個,包括音頻設備、智能投影、3D打印、割草機器人、手持清潔設備、電動自行車、智能掃地機等。

但五年過去,割草機器人、手持清潔設備、電動自行車等10個產品團隊已經被陸續關閉。

對於移動電源起家的安克而言,在掃地機器人和智能清潔設備等高技術門檻的領域,公司的技術深度略顯不足,屢屢因為算法和技術不成熟,導致產品失敗。

如此前推出的悠飛馬赫無線蒸汽拖把因差異化不足、成本過高被迫退出市場。

與此同時,安克創新的各產品線均獨立運營,既無法形成技術共享,也很難進行生態聯動,幾乎沒有協同效應。

因此,五年過去,除了無線耳機聲闊外,安克仍舊沒有孵化出成功的子品牌,產品矩陣,仍未徹底完成。

在品類擴張的失敗背后,安克創新研發投入卻持續增長。

2024年,安克創新的研發投入高達21.08億元,同比大增49.13%,達到歷史新高,研發團隊也擴展至2672人,重點聚焦機器人、具身智能、儲能等新業務。

與此同時,安克創新在國內的對手綠聯、倍思等加速出海,正在蠶食其海外優勢,而安克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拓展也相當緩慢,暫時還難以證明其海外經驗的可複製性。

不僅如此,如今安克創新仍舊高度依賴亞馬遜平臺。

2024年,安克在亞馬遜渠道收入高達134.17億元,同比增長34.23%,佔總營收54.3%。

與之對比的是,安克六大獨立站合計實現25.04億元收入。

而獨立站正在成為安克衝破平臺依賴、塑造品牌的關鍵。

也是因此,如今的安克創新急需港股上市,來幫助其拓展東南亞、歐洲線下渠道,降低平臺依賴風險。

且如今安克股價創新高,市值接近800億,正是窗口期,疊加今年港交所IPO活躍,國際資金對「硬件出海+AI智能+消費電子」的標的興趣高漲,對於安克來説,此時正是登陸港交所的最佳時機。

在當前消費電子領域,市場變革步伐加快,競爭態勢愈發激烈,技術革新與產品升級步伐不斷加速,導致產品生命周期趨於縮短,行業產品結構亦隨之調整。這無疑對市場參與者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要求其在快速研發及產品結構優化方面具備更強的能力。

如果能夠成功募資39億港元,或許就能緩解其現金流壓力,投入研發與品牌建設,支撐其繼續進行企業轉型。


04


陽萌2024年4月受訪時稱,安克創新要用兩三年、三五年從一家「二流公司」轉變為一家「一流公司」。

然而,從目前看來,這條路或許還要走得更久。

短期來看,在消費電子行業整體偏低的估值水平之下,安克創新的估值已到34倍,處於過去一段時間相對較高的水平。

國泰海通證券給予公司2025年32倍PE估值,目標價159元,上漲空間相對較小。因此,如果中報發佈之后預期兑現,或許會有部分投資者套利離場。

而長期來看,儘管安克面臨轉型壓力,但目前3D打印產品及儲能產品均運轉良好。

如若成功港股上市,持續研發投入,成功實現轉型,在其他智能硬件領域站穩腳跟,或許能從出海巨頭,成為智能硬件生態的巨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