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3 16:26
四個小時爭分奪秒,肝膽外科團隊為十四歲小患者順利摘除肝右尾葉巨大腫瘤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坐落於嘉定安亭
特約撰稿 左妍
在上海嘉定安亭,一座回字形建築的中庭里,矗立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的青銅雕像。
2020年12月24日,隨着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揭牌,這所以醫學巨匠命名的醫療機構宣告正式運營。
「以吳老之名立院,既是榮耀,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孟超腫瘤醫院院長鍾海忠一語道出全院共識,「院名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時刻提醒我們,不僅要賡續吳老‘勇闖禁區、勇於創新、永不滿足、永遠爭先’的醫者風骨,更要以國際醫學前沿為標杆,深耕肝膽專科優勢,在臨牀突破與科研創新中鍛造高質量研究型醫院的硬核實力。」
1
薪火相傳 築造肝膽專科高地
建院之初,醫院便將肝膽外科列為重點發展科室,錨定「高難度、高精準、高療效」的目標,將吳老「敢為天下先」的信念轉化為團隊前行的強勁行動力。
肝膽腫瘤因解剖複雜、手術難度高、復發風險大,向來是腫瘤診療中的「硬骨頭」。為啃下這塊「硬骨頭」,醫院以「外引頂尖力量、內育骨干梯隊」的人才戰略破局:聘任我國著名膽道外科專家張永傑教授為學科建設指導專家。
張永傑教授是深耕膽道疾病領域數十年的學界泰斗,不僅在複雜肝膽腫瘤根治性切除,尤其是複雜疑難膽道系統疾病診療領域造詣深厚,更是以頂尖的國際視野引領科室發展方向。醫院還引進了以張永傑教授的學生、原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膽道二科副主任醫師楊立學為核心的教授團隊。這支精鋭團隊,將多年積累的複雜病例診療經驗與團隊協作模式整體移植,形成「專家引領、梯隊作戰」的攻堅合力。
同時,原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馬優鋼等大三甲醫院知名專家的加盟,將嚴謹的「術前多學科論證、術中毫米級操作、術后全周期管理」診療規範深度融入日常診療,讓「每台手術都是精品」的理念落地生根。
這些人才的匯聚,推動科室在複雜疑難肝膽腫瘤根治手術等「高難度領域」快速突破。
14歲肝右尾葉巨大腫瘤患者,初診CT考慮惡性腫瘤,來院救治及時,成功摘除病灶,術后病理提示良性腫瘤;28歲肝癌患者,肝Ⅴ、Ⅵ、Ⅶ段腫瘤切除術及膽囊切除術,術后複查腹部MR提示未見活性病變,定期隨診;52歲膽囊癌伴肝轉移患者,輾轉多地后就診,全麻行左半肝切除、膽囊切除,目前疾病穩定;66歲胰腺癌患者,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病情平穩……這些案例背后,是「永不滿足」的技術追求,從常規手術到複雜疑難病例,從單一治療到多學科聯合,每一次突破都源於對「更好療效」的執着。
人才匯聚帶來的不僅是臨牀技術的躍升,更激活了學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科室以「開放共享、互促共進」為理念,構建起多層次學術交流體系,定期圍繞肝膽精準診療主題開展學術會議,讓技術突破與理念革新在碰撞中不斷迭代,持續推動學術進步。
從頂尖人才匯聚到疑難病例攻克,再到學術平臺上的智慧共享,近幾年來,肝膽腫瘤外科在專科能力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惠及全國24個省市的眾多患者和家庭。2024年,肝膽外科更是獲評上海市社會辦醫「專科影響力品牌」。這份認可,既是對其技術實力的肯定,更是對其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理念的褒獎,印證了孟超精神在臨牀實踐中的生命力。
2
創新驅動 構建高質量研究型醫院
22歲確診肝癌,兩年后與不離不棄的女友修成正果,並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今年6月的孟超腫瘤醫院病友會上,患者小朱的真實經歷讓現場觀眾淚目,更讓在座的患者家屬們「看到了家人的未來」。
沒有家族遺傳史、沒有肝臟基礎疾病,卻在大學剛畢業罹患上肝癌,小朱曾因「這麼年輕就患上‘癌中之王’」陷入絕望,也因「術后轉移」幾近崩潰,但柳暗花明,在孟超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接受免疫治療后,迎來了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的曙光。
小朱的逆轉人生,恰是孟超腫瘤醫院深耕「研究型醫院」建設的生動註腳。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這家醫院的每一步前行,都印刻着「臨牀與科研交融共生」的鮮明印記。
作為社會辦醫療機構,這所按照三級專科醫院標準建設的研究型腫瘤醫院從起步就錨定了「研究型醫院」的核心定位。它的這份底氣,首先來自得天獨厚的「醫教研」基因:試運行僅一個月,便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以此為支點搭建起臨牀診療、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聯動平臺。更關鍵的支撐,來自與上海細胞治療集團的深度綁定——這家以細胞科技為核心的全產業鏈企業,為醫院注入了技術、人才與設備的「全鏈條動能」:不僅設立超億元臨牀研究專項基金,聚焦CAR-T細胞等前沿領域持續攻堅,更共享集團價值2.5億元的科研設備集羣,讓精準診療技術從實驗室快速抵達患者牀邊。
科研與臨牀的深度耦合,在臨牀研究的全流程中尤為凸顯。在立項階段,醫院便聯合集團專家精準錨定研究目標,明確定性與定量指標,搭建起覆蓋腫瘤患者與亞健康人羣的臨牀研究數據平臺,為研究者發起的臨牀研究築牢數據根基。同時,通過配備專業CRC(臨牀研究協調員)與CRA(臨牀監查員),構建起全流程質量管控體系,確保每一組數據的可靠性與科學性——這種「從臨牀問題出發,用科研數據作答」的邏輯,讓研究始終緊扣患者需求。
今年4月,孟超腫瘤醫院與馴鹿生物聯手,成功推動我國首個本土研發的BCMA靶點CAR-T細胞療法在上海社會辦醫療機構落地轉化。「作為首家實現這類創新療法落地的民營醫院,我們的目標遠不止於此。」生物治療中心樓金星主任坦言,醫院將繼續以臨牀需求為導向,深耕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讓更多像小朱這樣的患者,在科研與臨牀的雙向奔赴中,觸摸到生命的新轉機。
3
「三心」守護 擦亮有温度的服務名片
曾因一張患癌后繪製的思維導圖走紅的抗癌先鋒「柱子哥」活出了與衆不同的人生。她從確診濾泡型淋巴瘤合併系統性紅斑狼瘡,到發現晚期胃癌,又在2024年8月,被醫生判斷生命只剩下5個月左右,然而,7年抗癌路沒有撼動過她「普通人得了癌症以后依然可以擁有璀璨人生」的信念。
在「柱子哥」的分享中,「峰終效應」是關鍵詞,即一段體驗的結尾感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體的評價。在她看來,尾聲體驗中的「舒適」和「尊重」非常重要。「舉個例子,我睡得晚,也習慣晚起,這里的醫護團隊總是會充分尊重我的作息,不會早早地推開門拉開窗簾把我從牀上薅起來,每次都是看我起來纔來敲門。」「柱子哥」説,這是她第11次入院治療,儘管已經熟門熟路,但服務體驗一如既往。「每天傍晚,我都喜歡去中庭散散步。」
對晚期腫瘤患者而言,核心需求除了治療本身,更多是對「人」的關懷,既要醫治身體的疾病,更要撫慰心靈的困頓。
孟超腫瘤醫院將「誠心、舒心、放心」的「三心」服務理念融入醫療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全院一張牀」動態管理機制,統籌調度全院牀位,打破科室界限,縮短患者待牀時間,實現高效收治,切實解決「住院難」;在「一科一品」臨牀改進項目中,各病區陸續打造特色護理服務,以細緻、人性化的精準護理,提升患者體驗與對醫院的認可度;為優化就醫流程,醫院全面升級結算系統,開通「診間結算+牀旁結算」服務,打通服務患者的「最后一米」……這一系列舉措,持續鍛造着特色醫療服務品牌。
社會責任感推動醫院在發展壯大中始終堅守公益性,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23年6月,醫院與安亭鎮人民政府地區辦簽訂《同創共建協議》,聯動轄區41個社區,共同推進公益義診、科普講座、綠色就醫、防癌早篩等活動,為地方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4
築巢引鳳 揚帆國際學術舞臺
2025年春末夏初,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與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孟超腫瘤醫院聯合上海細胞治療集團連續交出兩份「成績單」——兩項CAR-T細胞治療突破性成果驚艷亮相,基於自主知識產權的閃CAR-T藥物臨牀數據引發全球同行熱議。
在人才梯隊建設方面,醫院歷來堅持「築巢引鳳」,持續完善人才引育體系:2020年5月試運行之初,便以「搭平臺聚人才」為初心,從全國三甲醫院吸引了各領域中堅骨干專家加盟,擔任科室主任,為腫瘤精準診療築牢根基。同年6月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后,醫院創新採用「校編院用」「外才內用」模式,與上海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度聯動,不僅引進大批海內外科學家加盟科研團隊,更在全球範圍招聘優秀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骨干,構建起層次分明的人才庫。
截至目前,該院已引進高級職稱人才40名、博士14人、碩士105人,一支陣容強大的科研戰隊已然成型。2023年11月,醫院再添一批「重量級智囊團」——11位院士、名醫受聘為醫院學科建設「指導專家」,包括上海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新華醫院等大三甲醫院的一批專家,涵蓋婦科、腫瘤科、消化科等多個領域,為醫院學科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針對青年人才培養,醫院於2025年7月發佈《「孟超菁英」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入選人才津貼、科研啟動經費、科研成果獎勵等多重激勵政策,為中青年醫師骨干搭建成長階梯,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良性循環。
這支由頂尖專家領航、青年骨干蓄力的人才隊伍,既需要成長的土壤,更需要綻放的舞臺。學術交流與科研探索,正是醫院為人才搭建的「雙向賦能平臺」。「醫學進步如逆水行舟,唯有終身學習方能破浪前行。」在鍾海忠看來,學術會議是知識碰撞的「反應堆」,既能分享前沿成果,更能點燃創新火花。
這種理念催生出豐碩成果:近年來,醫院累計發表SCI論文近40篇。2025年上半年的國際亮相更是高光時刻——從AACR年會上的雙靶向CAR-T療法,到ASCO年會上引發關注的閃CAR-T藥物數據,孟超腫瘤醫院正以紮實的科研實力,為全球腫瘤治療貢獻「中國方案」,也為無數癌症患者點亮生命新希望。
五年耕耘,碩果盈枝。孟超腫瘤醫院先后斬獲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2022-2023年度先進集體」、上海市首批社會辦醫「專科影響力品牌」等殊榮,並以「工作量每年約30%的複合增長率」,為五載跨越式發展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