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攢一臺機器人」,誰都能?

2025-08-23 14:4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機器人行業「亂花漸欲迷人眼」。

2025年8月12日,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視源股份(002841.SZ)首次展出了其工業級四足機器人MAX-HUBX7。這家公司的傳統主業是給電視和會議平板做顯示主控板卡,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機器人產業「圈外」玩家。

但視源股份並不孤單,在同一個展館,還能看到另一家名為中堅科技(002779.SZ)的公司,這家來自浙江永康的企業,過去近三十年的主營業務是油鋸和割草機等園林機械。這次,他們也帶來了自己全新升級的四足機器狗和一款正在研發的輪式機器人。

如果説,製造業公司憑藉自身在供應鏈和生產工藝上的積累,跨界造機器人還算有跡可循,那麼,另一些入局者的身份則更讓人意想不到。比如,同樣在8月,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上市公司九鼎投資(600053.SH)亦公告稱,將斥資2.13億元控股一家名為南京神源生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更有甚者,白酒巨頭貴州茅臺也已悄然入局,通過旗下的茅臺金石產業基金,投資了一家名為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創業公司。

從做屏幕的、做手機零件的,到搞投資、賣白酒的,一時間,各行各業的公司都開始扎堆造起了機器人。那麼,造機器人的門檻,真的已經低到「誰都能干」了嗎?

「攢一臺機器人」

「全民造機」的熱鬧,首先體現在資本市場上。僅在2025年7月到8月,逐際動力、千尋智能、星海圖等多家機器人產業鏈公司,接連宣佈獲得新一輪融資。一級市場上,宇樹科技以120億元估值啟動IPO輔導,另一家創業公司智元機器人則正試圖通過資本運作控股上市公司上緯新材(688585.SH)。

企查查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下旬,國內人形機器人相關現存企業已達834家,其中超過一半的企業註冊資本在千萬元以上;2024年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的註冊量為104家,而僅在2025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就達到了105家,同比增長超過180%。

熱潮背后,是「造機器人」這件事的性質正在起變化。過去,擺在入局者面前的一個難題是,很多核心零部件有錢也買不到,或者買到也不好用。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產業鏈上開始出現一批專業公司,把機器人需要的「眼睛」「手」甚至是整個「身體」,都做成了可以單獨下單採購的「標準件」。

於是,「攢一臺機器人」的説法,就從一句玩笑開始走向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類被解決的,是機器人的「眼睛」和「手」。例如,提供機器人「眼睛」的代表企業之一禾賽科技,其生產的激光雷達此前更多被用在智能汽車上,但在此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禾賽展出了專為機器人設計的JT系列產品。根據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這款迷你激光雷達有360度乘189度的視野,號稱「零盲區」,最高支持256線。

更關鍵的是,這款產品的底層技術平臺,已在汽車市場經過了「百萬台」規模的出貨驗證,JT系列本身,自發布后不到5個月,累計交付也達到了10萬台。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禾賽在中國機器人領域3D激光雷達的出貨量排名第一。

在大會現場,禾賽也展示了這些「眼睛」是如何被裝到機器人身上的,其合作伙伴星動紀元展出的人形服務機器人「星動Q5」,通過激光雷達與視覺導航技術融合,可以在緊湊的空間里高效通行,另一家合作伙伴維他動力推出的「智能伴隨機器人」,在搭載了禾賽的激光雷達后,無需任何遙控,就能在展館的人羣里自主規劃路徑、預測行人軌跡並靈活避讓。

比「眼睛」更復雜的「手」,也出現了諸多專業的供應商。比如,腦機接口領域的明星企業強腦科技,在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了一款名為「BrainCo仿生靈巧手Revo2」的產品,根據官方資料,這隻手的重量「僅383g,相當於6個雞蛋」,但「能輕松提起20公斤的重物,也就是滿滿一桶辦公室桶裝水」。

強腦科技的相關工作人員在現場告訴記者,「業內普遍認為,靈巧手的工程量佔據整個人形機器人研發的一半」。當這個最複雜的環節之一,也有了專門的公司去攻克,對於整機廠商而言,無疑是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有了「眼睛」和「手」,一臺機器人還需要能動的關節和負責發力的電機,比如,決定機器人能不能靈活轉身、彎腰的旋轉和線性關節。其中,旋轉關節的核心是諧波減速器,過去長期由日本哈默納科等國外廠商主導,但眼下,國內諸如綠的諧波(688017.SH)等公司開始逐漸打破國際品牌在國內機器人諧波減速器領域的壟斷。

線性關節的核心則是行星滾柱絲槓,這被普遍認為是目前整條產業鏈上最大的瓶頸之一。8月19日,一位北京靈巧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就直言:「它現在確實是一個瓶頸。我看到每一家靈巧手公司,他們要去打新的樣品時,最缺的、最后一個到貨的,就是絲槓。」

不過,已經開始有一些本土公司已經投入重金,預備攻克這個難關。比如,軸承領域的上市企業五洲新春(維權)(603667.SH),在今年6月就發佈了一份定增預案,計劃募集不超過10億元,主要用於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產業化;根據預案,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98萬套行星滾柱絲槓和210萬套微型滾珠絲槓的生產能力。

此外,為這些關節提供核心動力的無框力矩電機,以及能讓機器人感知自己究竟用了多大勁從而拿起一顆雞蛋而不是捏碎它的六維力矩傳感器,也都有了本土供應商。前者有步科股份(688160.SH)等公司,其產品性能在部分指標上已接近國外龍頭;后者則有柯力傳感(603662.SH)等,東海證券在近日發佈的一份研報中指出,柯力傳感的六維力矩傳感器已給50多家國內機器人客户送樣,部分已進入批量訂單階段。

要把這些高精尖的零件從樣品變成規模化量產,背后還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比如,富臨精工(300432.SZ)今年2月宣佈,擬在綿陽投建機器人智能電關節項目,總投資1.1億元;中鼎股份(000887.SZ)則在3月公告,計劃在合肥投資10億元,建設智能機器人項目總部及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中心。

此外,一些專業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公司也已入局。比如均普智能(688306.SH),根據公開信息,2025年4月,均普智能與智元機器人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規劃年產能為1000台人形機器人,在智元機器人中標中國移動的採購項目后,這家合資公司就負責了該批機器人的外殼設計生產與裝配服務,並已完成首批產品交付。

正如麥高證券在4月份發佈的一份研報中所指出的,中國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已實現系統性突破,「國內均已具備實現量產交付能力,僅少數高端芯片尚存進口依賴」。

當構成一臺機器人的各種核心零件,從「有沒有」的問題,逐步演變為「選哪家」的問題之后,還有一些公司正試圖把「貴不貴」的問題也一併解決。例如果鏈龍頭領益智造(002600.SZ),已明確將自己定位成機器人硬件的「百貨市場」,可以提供從絲槓、減速器、關節到整機硬件ODM的一站式服務,更關鍵的是,它還希望打造一個「瘦身中心」,目標是實現「綜合降本可達50%以上」。在領益智造的規劃中,「瘦身中心」解決的是「貴不貴」的問題,利用領益智造自己大規模、全鏈路的精密製造能力,從材料、工藝、組裝等每一個環節入手,幫客户優化設計、減少浪費,把整個機器人的硬件成本給「瘦下來」。

當感知、執行和本體制造這些核心環節,都有了現成的且越來越便宜的解決方案時,「攢一臺機器人」的邏輯鏈條,在技術和供應鏈層面看起來已經基本完整了。

形形色色的新玩家

有了「靠譜」的技術基礎,不同背景的玩家們,便帶着各自不同的「小算盤」,從四面八方湧入了這條賽道。

最先被市場關注到的,是一批「求生欲」驅動的上市公司。比如,崧盛股份(301002.SZ)的主營業務是LED驅動電源,2022年公司試圖切入儲能逆變器領域,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但根據其2024年年報,這項新業務當年虧損了4673.71萬元。2025年6月23日,崧盛股份公告,擬與一家名為重慶精剛傳動的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機器人諧波減速器。在主業競爭激烈,第二曲線尚未盈利的背景下,機器人成了這家公司不得不抓住的「第三根稻草」。

類似的邏輯,也出現在A股PE龍頭九鼎投資(600053.SH)身上。根據其財報和業績預告,從2024年初到2025年上半年,九鼎投資在一年半的時間里,主營業務累計虧損超過3億元。2025年8月11日,該公司公告稱,將斥資2.13億元控股從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六維力傳感器的公司南京神源生,公告發布后的兩個交易日,九鼎投資股價連續漲停。

另一家來自浙江永康的傳統制造企業中堅科技(002779.SZ),也走上了類似的轉型之路。這家公司的主業是油鋸、割草機等園林機械,已經做了近三十年,2023年,中堅科技成立了專門的機器人公司,在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他們也展出了自己的四足機器狗產品。對於這家在傳統領域已經做到頭部的公司而言,機器人同樣是尋找新增長點的關鍵一步。

家電巨頭美的集團(000333.SZ)的入局,則代表了另一種邏輯。美的並非從零開始,它旗下本就擁有全球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KUKA)。在此基礎上,美的又自己下場,研發更貼近家庭和工廠場景的人形機器人。在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美的展示了一款能泡咖啡、會開冰箱的家用人形機器人「美拉」。而在它自己的荊州洗衣機工廠里,另一款名為「美羅」的人形機器人,已經開始上崗,美的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奚偉曾透露,其機器人硬件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已達到100%,整機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另一股跨界的主力,則是汽車公司。「技術同源」,是跨界車企反覆強調的邏輯,以廣汽集團(601238.SH)為例,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廣汽展出了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這款機器人具備可變輪足構型,能耗較同類產品降低80%以上,其自研驅動器重量僅40克。並且,廣汽官方還給出了一份明確的時間表:2025年下半年在廣州設立人形機器人示範區,2026年完成商業模式驗證,2027年啟動大規模量產。

這種技術上的關聯性,讓汽車圈內人士對跨界顯得底氣十足。地平線前副總裁余軼南曾公開表示:「智能輔助駕駛是把AI嫁接在固化了百年的汽車形態上,物理限制太多;而人形機器人是全新本體,能更充分地發揮AI價值。」

此外,入局的還有電信運營商和人工智能公司。根據公開信息,中國移動(600941.SH)和中國電信(601728.SH)這兩大電信運營商的入局邏輯,並非爲了賣幾臺機器人整機,而是試圖將自身的核心優勢與機器人硬件相結合。中國移動智慧家庭運營中心總經理於蓉蓉曾公開表示,公司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運營商」,並將構建「連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務體系。

在具體產品上,兩家公司也更側重於和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從應用場景明確的機器人形態入手。例如,中國移動在其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展示了面向養老場景的輪式陪伴機器人和四足機器狗;中國電信則與優必選等公司合作,推出了家庭桌面AI機器人。

和運營商的邏輯類似,科大訊飛(002230.SZ)也選擇從自身最擅長的地方入手。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科大訊飛展示的核心,不是一臺完整的機器人,而是一個可以即插即用到其他機器人身上的「智能語音揹包」。根據官方資料,這個揹包方案,可以免去對機器人硬件本體的複雜改造,快速賦予機器人強大的語音交互能力。科大訊寄希望於通過提供「機器人超腦平臺」等核心智能技術,先為各路玩家打造一個聰明的「大腦」。

智平方副總裁、戰略負責人莫磊在近日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機器人行業要解決的是「高端製造業的柔性作業任務」,這些任務「以前的技術解決不了」。新技術的出現,讓解決這些老問題成為可能。但他也坦言:「這個行業還處於商業化的早期。」

那麼,當供應鏈的成熟和資本的熱情,讓「攢一臺機器人」聽上去無比靠譜的時候,從一臺能動的樣機,到一個真正能進廠干活的「機器打工人」,中間到底還隔着多遠的距離?

「沒有大浪,何來淘沙?」

在莫磊看來,這一輪具身智能的核心驅動力是大模型,但目前具身智能的大模型,還沒有像語言大模型那麼強。他打了個比方:「OpenAI已經發布了GPT-5,是一個博士級別的語言模型,但對具身智能來講,目前還遠遠沒到那個級別,最多就是個高中生水平。」並且,這個「高中生大腦」,也還無法做到開箱即用。

莫磊指出,如果你真的想讓機器人到工廠里面去做事,那麼它還是需要進行一些調整,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是真實世界數據的缺乏。「機器人在真實場景的作業數據,而不是在模擬場景里採集的數據,我覺得纔是最關鍵的。」他強調,「‘用起來’比什麼都重要,沒有用起來,你就沒有數據,產品也就不知道怎麼迭代,客户也不知道你的進展,這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如果説「大腦」還不夠聰明,那麼「身體」的強壯程度,也並不像看起來那麼樂觀。前述北京靈巧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就從更微觀的層面指出了硬件的「不成熟」。在他看來,目前整個行業還處在「修路」階段,遠沒有到可以「通車」的時候。他用傳感器舉例稱,目前市面上有壓阻、視觸覺、電容、電磁等至少四種主流技術方案,大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

「這就跟互聯網大潮來臨前,國家先把所有基礎建設做好一樣,OpenAI能起來,是因為英偉達的GPU算力起來了。機器人也是一樣的。」他在8月19日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哪一天(傳感器方案)統一起來,那就像電腦的CPU一樣,大家可以在一個通用的平臺上開發,訓練出來的模型泛化能力也可以通用。」

在他看來,只有當電機、傳感器這些最基礎的零件,形成了類似電腦行業CPU那樣的通用標準,這個行業纔算真正到了爆發的階段。而對於這一天何時到來,他給出的判斷是,「可能5到10年」。

8月20日,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曾伯楷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將當前這股人形機器人造機熱潮的成因歸結為三個主要因素:首先,是技術的成熟,一方面AI大模型的進步讓機器人能理解更復雜的指令,另一方面,伺服電機、減速器、感測器等核心零組件的成本正在逐步下降,降低了研發門檻;其次,是市場預期被點燃,未來可能的商業藍圖,吸引了資本與產業的目光;最后,則是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因為製造業與服務業中存在大量重複、危險或單調的工作,業界普遍期待人形機器人能成為一種通用工具,來補足人力缺口。

但他同時表示,人形機器人真正的門檻遠比想象中高,「其中系統整合能力是最大挑戰」——零部件採購很容易,但如何讓大模型、傳感器、驅動系統與控制算法協同運作,並在毫秒級反應下保持穩定,遠非簡單組裝就能解決。

萬創投行研究院院長段志強則向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出了另一個更隱蔽的難題:網絡安全。「比如,金融機構的網絡不能直接連接到公網,如果銀行的服務機器人要運行,難免要跟自己的網絡產生信息交互,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網絡安全,機器人終端不能成為防火牆的一個弱點。」

也就是説,造出一臺能動的機器人,和造出一臺能在真實世界里、遵守人類社會規則、解決實際問題的機器人,是兩回事。

莫磊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要找一些「跳一跳、夠得着」的場景,不要過多炫技。「實際上在商業落地的時候,你看到的東西會比大家在展會或展示層面看到的要‘無聊’一些,或者説,沒那麼酷炫。」他強調,做機器人不適合那種「掀桌子式」的創業,它是一個偏漸進式的過程,「不要去做太多‘雕花’的事情,如果能解決問題就不要去雕花。」

那麼,這場「百機大戰」的終局會是怎樣?

對此,段志強的看法相對謹慎。他認為,這場行業淘汰賽的開始,取決於熱錢的湧入和退出的速度,「錢多了自然就會產生泡沫,等泡沫被戳破了,大家就都跑了」,因為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要一個過程,相關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還比較弱,都還在依賴融資。

曾伯楷的看法則更偏向於產業生態的演化。他認為,這場大戰更可能走向「多元共存、分工明確」的產業格局。在通用型人形機器人領域,確實可能出現少數巨頭,但在醫療、物流等垂直應用場景,會涌現出大量專注於細分需求的企業。同時,核心部件供應商也會支撐整個生態運轉。

無論最終結局如何,有一點是明確的:能活下來的,一定是那些能找到真實場景、解決真實問題、並在這場漫長的資本消耗戰中保持定力的公司。正如領益智造董事長曾芳勤談及機器人產業時所言:「這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如果一開始連大浪都沒有,何來淘沙?」

(作者 鄭晨燁)

鄭晨燁

深圳採訪部記者 關注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汽車等新產業領域,有線索歡迎聯繫: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