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扛着寧德時代起訴,年輕儲能「黑馬」能否走通港股IPO之路?

2025-08-23 11:15

【文/觀察者網 周遠方】

一、法院公告后的靜默時刻

港交所披露易頁面,海辰儲能《聆訊后資料集》最后一次更新停留在2025年3月28日,此后整整147天再無補丁。

同日,福建法院網的開排期表上,案號(2025)閩09民初59號后面,用黑色宋體寫着「不正當競爭糾紛」,開庭時間固定在8月12日9:00;截至8月22日,狀態欄依舊顯示「審理中」,未見判決或調解公告。

天眼查的風險雷達在8月12日9:01跳出一條新的開庭提醒:原告寧德時代,被告名單里海辰儲能與另外七家關聯主體赫然在列。除此之外,沒有判決,沒有調解,也沒有撤訴。

兩家公司對外保持靜默,港交所也未見新一輪聆訊的預披露。公開記錄像被按下暫停鍵,留下一段耐人尋味的空白。

行業日曆的倒計時仍在滴答:9月歐盟電池碳足跡新規即將生效,10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關税複審窗口打開,留給訴訟雙方、也留給監管機構的「靜默期」越來越短。

就在這片空白里,一家成立僅六年的儲能「黑馬」,仍然試圖頂着未完的訴訟戰事,敲響港交所上市的鍾聲。

二、四年四戰:被寧德時代盯住的「黑馬」

海辰儲能,誕生於2019年12月,由寧德時代前技術骨干吳祖鈺帶隊創立,短短六年便把出貨量做到全球第三。

它把「快」寫進了招股書,也把「快」帶進了法庭。如今,這家年輕公司正以狂奔速度衝向港股,卻發現自己身后拖着一條由四場訴訟串成的長尾巴。

第一場官司發生在2023年3月。寧德時代以違反競業限制協議為由,將吳祖鈺告上法院。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吳祖鈺通過配偶賬户支付了100萬元違約金。看似平息的糾紛,其實留下一道裂縫,讓外界第一次注意到海辰核心團隊與舊主之間的重疊地帶。

裂縫很快擴大。2024年6月,寧德時代再次提起訴訟,這一次針對的是前員工張敏。張敏離職后先進入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再被拍到佩戴海辰工牌頻繁出入廠區。寧德時代指控他「借道研究所」為海辰服務,違反競業限制。案件目前仍在審理,卻已在人才合規層面為海辰埋下第二顆地雷。

第三次訴訟在2025年6月被引爆。海辰儲能總裁辦主任馮登科因涉嫌侵犯商業祕密,被寧德警方刑事立案。起訴書信息顯示,馮登科2017年從寧德時代離職后,化名「馬工」潛伏在寧德時代供應商金美新材,深度參與複合集流體項目。警方調取的聊天記錄和轉賬憑證顯示,項目合作方中出現了吳祖鈺親屬的賬户。刑事程序一旦坐實,不僅馮登科個人面臨刑責,涉案專利也可能被宣告無效。

第四場訴訟來得最猛烈。2025年8月12日,寧德時代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將海辰儲能、吳祖鈺、珠海市海辰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等六家主體一併告上寧德中院,案號(2025)閩09民初59號。至此,雙方「四年四戰」的時間軸正式成型。

四場訴訟圍繞三大技術-人事焦點展開。焦點之一是587Ah儲能電芯。寧德時代提交的證據稱,海辰該款電芯與其2024年申請的專利參數高度重疊,能量密度差異僅4.4%,循環壽命曲線幾乎重合。海辰則拿出兩家第三方機構的檢測報告,證明電芯在正負極配方、隔膜孔隙率等關鍵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並強調「587Ah是在自家3000次循環技術平臺上獨立開發」。

焦點之二是複合集流體技術。寧德時代主張該技術為非公知信息,並列舉2018年內部郵件、實驗數據及樣品訂單,證明吳祖鈺團隊當時已掌握關鍵工藝。海辰則引用國家知識產權局2023年的一份無效宣告決定書,指出複合集流體的核心參數已在公開論文和展會資料中披露,不構成商業祕密。雙方就此僵持,等待法院委託的司法鑑定結論。

焦點之三是貫穿始終的競業限制鏈。從吳祖鈺2019年離職創業,到張敏2021年「曲線入職」,再到馮登科2023年化名為他人代工,寧德時代試圖用這一條「離職—潛伏—創業」路線證明海辰系統性挖角。海辰的迴應是「個人行為不等於公司授意」,但招股書已不得不將該鏈條列入風險因素。

訴訟背后,其實還埋着一則未被法院蓋章、卻在業內流傳的江湖傳説:

吳祖鈺2019年初離開寧德時代時,曾與老東家達成默契:只要創業項目不碰動力電池,寧德時代便不啟動競業追訴。這被戲稱為「劃江而治」——動力電池歸寧王,儲能賽道留縫隙。正是這份口頭「豁免函」,讓吳祖鈺得以在離職后第10個月便註冊海辰儲能,並在創始團隊中繼續吸納多名寧德時代前同事,而彼時寧德時代對普通工程師的競業訴訟卻從未手軟。

裁判文書網的數據顯示,2018—2023年間,寧德時代以競業限制為由起訴前員工的案件超過40起,索賠金額普遍100萬元起步,且勝訴率接近九成。兩相對照,海辰的「特例」更顯刺眼,也為后來的專利、商業祕密糾紛埋下情緒伏筆:當口頭默契遇到書面專利,當市場份額從0到11%,寧王是否還願意維持當初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江湖傳説終究要讓位於法庭證據,但傳説的存在,解釋了為何訴訟直到2023年才密集爆發,而非公司成立之初。

三、被官司拖慢的步伐vs.不等人的海外市場

四年四場官司,把海辰儲能的快跑軌跡綁進了慢速的司法程序。

把海辰儲能近三年的財務報表平鋪在燈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陡峭的收入曲線:2022年36億元,2023年102億元,2024年129億元,年均複合增速接近90%。然而,曲線的「燃料」並不全是市場訂單,而是政府補貼——2024年廈門火炬高新區與福建省兩級財政合計掏出4.14億元,直接把淨利潤從虧損託到盈利2.88億元;換言之,補貼佔淨利的144%。同期,寧德時代也拿補貼,但14億元只佔其淨利潤的5%,龍頭對財政輸血的依賴度遠低於「黑馬」。

補貼帶來的「賬面風光」掩蓋不了現金流缺口。截至2024年底,海辰一年內到期的短債高達100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43億元,短債覆蓋倍數0.43,遠低於寧德時代的1.8和億緯鋰能(維權)的1.3。爲了堵住缺口,海辰在過去一年與六家銀行簽下總額580億元的授信協議,但真正可動用的循環額度不足三成;一旦提款條件收緊,資金鍊隨時拉響警報。

更吃緊的是應收賬款。海辰2024年末應收83億元,佔營收64%,周轉天數186天,而福建本地儲能項目平均賬期180天,全國平均120天。兩者相互印證:不是客户付款慢,而是區域市場「潛規則」把賬期拉長到半年以上。爲了對衝風險,公司把壞賬撥備從2022年的0.18億元猛提到2024年的6.6億元,但撥備佔應收比例仍只有8%,低於行業平均的10%,意味着潛在的減值缺口依然敞開。

毛利率的故事同樣經不起「放大鏡」。2024年整體毛利率17.9%,看似穩健,但拆開來看,國內業務只有8.1%,海外業務卻高達42.3%。

把海辰儲能的海外收入拆開,其實只有兩張訂單在唱主角:第一大客户Powin貢獻22.4億元,佔2024年海外收入的60%;第四大客户「U.S.客户B」再補7.3億元,兩者合計29.7億元,恰好是海辰全部出口額的80%。一條高集中度的「鋼絲」由此架在太平洋上空,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直接傳導到廈門總部的現金流。

8月初,這條鋼絲第一次晃動。Powin向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交了「可能停止運營」的通知,並伴隨大規模裁員計劃。海辰雖然對外聲明「未進入規模化交付階段」,但招股書披露的5GWh未執行訂單仍懸在賬上,對應收入約15億元。8月14日,美國商務部公佈對華儲能電池反傾銷初裁日程,若10月終裁落地,中國電池出口將被徵收最高23.9%的反傾銷税,Powin的採購成本瞬間抬升,破產概率陡增。

地緣政策的「第二隻靴子」也在同步落下。美國《通脹削減法案》10月關税複審窗口打開,一旦將儲能電池列入「敏感實體清單」,海辰對美出口將面臨10%—15%的額外關税;歐盟CBAM則把儲能電池碳關税推迟到2026年執行,但過渡期要求企業提交碳足跡數據,海辰若無法及時完成認證,歐洲項目將被迫改用韓國或北美供應鏈。兩條政策時間線交叉,意味着海辰必須在90天內完成出口市場多元化,否則高毛利、長賬期的「美國模式」將難以為繼。

風險背后也藏着「出口替代」的窗口。Powin若最終破產,其在建或規劃中的4GWh北美儲能項目將重新招標,二線中國廠商有望遞補。歐洲、中東、拉美市場正在同步擴容:德國萊茵集團2025年招標計劃已把2小時儲能系統價格上限從0.35美元/Wh提高到0.42美元/Wh,為高價長賬期模式留出緩衝;沙特NEOM新城8GWh儲能EPC資格預審將在9月公佈短名單,海辰需要趕在反傾銷終裁前遞交技術標書。90天,是Powin破產清算的最短周期,也是歐盟CBAM過渡期的技術認證窗口,更是海辰把「單一客户依賴」改寫成「多極市場佈局」的最后衝刺。

四、監管天平的三枚砝碼

港交所的問詢室里,監管天平上擺着三枚固定砝碼:重大未決訴訟、持續經營能力、客户集中度。海辰儲能的招股書自3月28日后再無補丁,意味着這三枚砝碼的重量至今無人敢動。

然而,在「行業健康發展」的新語境下,上市委員會把檯面悄悄擴大,又放上兩枚來自政府側的「產業健康度」砝碼。第一枚寫着「反壟斷」——若寧德時代通過訴訟形成事實上的技術封鎖,導致市場份額進一步向單一龍頭集中,是否觸發《反壟斷指引》第22條對「濫用知識產權排除競爭」的審查?第二枚寫着「區域風險」——若技術侵權最終坐實,福建儲能產業集羣的信用評級、銀行授信額度以及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都可能被下調,影響的不止是一家公司,而是整個產業鏈的融資成本。

時間也在偷偷加碼。港交所內部時間表顯示,儲能賽道2025年Q4的聆訊窗口僅剩最后兩個空檔;一旦錯過,海辰將直接撞上2026年福建「十四五」儲能補貼退坡節點——屆時省級、市級財政補助將減半,原本依賴補貼平滑現金流的企業將面臨估值重估。對於海辰而言,這意味着必須在2025年10月前完成聆訊,否則不僅IPO節奏被打亂,D輪融資協議中的對賭條款也將被觸發:若無法在2026年底前掛牌,估值自動從250億元下調至200億元,相當於現有股東一次性讓渡20%股權。

於是,監管者、地方政府、Pre-IPO投資人形成了一條隱形的倒計時鏈:48小時級別的訴訟靜默、90天級別的客户多元化、180天級別的政策窗口,最終匯聚到港交所的天平上。天平兩端,一端是「行業需要雙保險」,另一端是「市場不能獨角戲」,而指針仍在搖擺。

五、尾聲:海辰的三叉路與行業的不同格局

多個計時器的滴答聲中,擺在海辰儲能面前其實只有三條分叉路,而每條路的終點都將把行業推向截然不同的氣候。

第一條路是樂觀劇本:雙方在9月前達成「和解+專利交叉授權」,587Ah與複合集流體的技術邊界被寫進一份公開的白皮書,寧德時代獲得一次性賠償,海辰得以在10月重啟聆訊,12月正式掛牌。更關鍵的是,交叉授權條款會在行業內部催生出「技術共享池」,讓后來者無需重複繳納「專利學費」,整體訴訟內耗迅速降温。

第二條路是中性的拖字訣:訴訟程序因補充證據被推迟至2026年Q1,港交所聆訊順延。福建地方政府出面「窗口指導」,要求兩家「適度競爭、適度共享」,既不讓龍頭壟斷技術,也不讓黑馬因訴訟失血。結果是行業繼續擴容,但人才跳槽和資本下注都會戴上「緊箍咒」,競爭節奏被行政節拍器重新校準。

第三條路則走向悲觀:馮登科案刑事定罪落地,Powin同時因資金鍊斷裂違約,海辰被迫撤回IPO。福建國資連夜牽頭債轉股,防止100億元短債在省內金融系統內爆。連鎖反應是全國儲能企業競業條款全面收緊,獵頭業務一夜入冬,人才流動被鎖進更厚的保密協議。

站在福建與廈門兩級政府層面,其實樂見「寧德+海辰」的雙峰對峙:既要鮎魚激活市場,也要守住知識產權紅線。只要海辰不越合規雷池,補貼與授信仍是「第二增長極」的託底;一旦失控,降温即刻啟動。

寧德時代與海辰儲能,究竟會成為「雙保險」還是「零和博弈」,答案將在2026年之前揭曉。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