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Oway公司融資400萬美元,擬打造去中心化「貨運版優步」

2025-08-23 00:53

  每天穿梭於美國高速公路系統的數千輛半掛卡車,都隱藏着一個祕密:它們的裝載率僅約為 50%。

  這種低效背后,藴藏着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機遇。優步貨運(Uber Freight)、Flock Freight 等多家企業已在追逐這一機遇,將其納入更廣泛的商業模式 —— 為卡車司機與貨主搭建匹配平臺。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初創公司 Oway,正聚焦於一種更細分的商業模式,其定位更貼近 「貨運版優步」,尤其針對效率最低的長途運輸線路。不過,該公司認為,這種模式的規模足以擴大到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

  Oway 成立於 2023 年,得到了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簡稱 YC)和投資機構 General Catalyst 的支持。為實現上述目標,該公司近期完成了一輪 4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創始人菲利普・納賈福夫(Phillip Nadjafov)向科技媒體 TechCrunch 表示,投資者之所以認可 Oway 的理念,是因為其公司已通過新舊技術的巧妙結合,將美國境內托盤貨運成本降低了 50%。

  當然,其中少不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 ——Oway 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可幫助匹配貨物與卡車的空箱空間,並規劃便捷的目的地(或短途繞行路線)。此外,Oway 還將貨運相關的標準運輸單據與保險文件流程實現了自動化。

  但 Oway 這套 「貨運拼單」 模式得以落地,核心在於全美卡車普遍安裝的 「電子日誌設備」(Electronic Logging Devices,簡稱 ELDs)。

  大約十年前,美國政府強制要求卡車安裝 ELDs,旨在通過取代紙質行車日誌,提升貨運安全性與效率。這一舉措使得貨主和司機更難規避聯邦政府關於最長駕駛時長的規定,理論上可減少司機疲勞駕駛的情況。

  不過,許多司機對 ELDs 心存不滿,擔心其構成過度監控。另有證據顯示,該設備承諾的安全效益可能被 「激進駕駛行為增加」 所抵消 —— 因為司機難以再虛報駕駛時長,為趕時間可能會選擇更冒險的駕駛方式。

  儘管存在爭議,ELDs 仍是 Oway 業務模式的基石,因為這類設備能實時追蹤卡車的精確位置。

  藉助這一信息,Oway 可與貨主合作,確定靠近既定運輸路線的貨運目的地。納賈福夫表示,卡車貨箱通常存在空艙空間,此時 Oway 能幫助客户以遠低於常規的成本,將貨物裝入這些空艙。

  Oway 稱,通過這種模式,從洛杉磯到達拉斯運輸一個重量不足 2000 磅(約合 907 公斤)的托盤,成本可從約 220 美元降至最低 60 美元。

  「沒必要爲了獲得優惠運價,就非得租用一整輛 50 多英尺(約合 15.2 米)長的卡車來運輸貨物橫穿全國,」 他説,「只要你有一個超過 100 磅(約合 45 公斤)的包裹需要跨州運輸,藉助當前技術,現在就應該能實現。而這正是美國貨運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納賈福夫認為,這種供需錯配不僅推高了運費和消費品價格,還導致碳排放增加,以及卡車司機等待時間延長。他表示,Oway 已着手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正與幾家擁有數千輛卡車的大型企業合作,但因對方要求暫時保密,暫無法透露具體合作方名稱。

  按照納賈福夫的説法,Oway 的商業模式融合了美國卡車貨運兩大主流模式的優勢。

  第一種是 「整車貨運」(Full Truckload),即卡車貨箱裝滿單一貨主的貨物,通常從起點直達終點,運輸速度快但價格較高。

  第二種是 「零擔貨運」(Less-Than-Truckload),即多個貨主共享同一輛卡車的空間,成本更低,但運輸時間更長 —— 因為貨物往往需要在多輛卡車與倉庫之間轉運,才能抵達最終目的地。

  納賈福夫承諾,Oway 既能實現整車貨運的速度,又能兼具零擔貨運的成本優勢與靈活性。此外,通過在直達長途路線上運輸更多貨物,貨物無需在卡車與倉庫之間反覆裝卸,破損風險也會顯著降低。

  納賈福夫強調,Oway 的所有業務均以 「去中心化」 模式開展 —— 這意味着公司不會試圖買斷整輛卡車的貨艙空間,甚至還會與行業內的其他貨運代理合作,同時服務於承運商與貨主。

  「我們希望 Oway 保持靈活性,未來有一天,新的企業和行業能基於這套基礎設施的創新應用而誕生。」 他説。

  納賈福夫表示,已有其他國家的企業向 Oway 表達了合作興趣,但目前這家初創公司仍聚焦於美國市場 —— 部分原因是 Oway 團隊僅 12 人,規模有限;另一重要原因則是美國經濟對卡車貨運的高度依賴。

  「卡車貨運是一個價值萬億美元的行業,而空艙問題本身就造成了 1000 億美元的損失,」 他説,「我認為,未來 10 年,這將為美國整個商業與物流行業帶來極具變革性的影響,因為我相信,這種模式最終將成為大多數企業運輸貨物的默認選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