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20:24
每經記者|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賀娟娟
前不久,伊頓電氣集團亞太區新能源產業基地落地西安高新區,直接投資額達1億元。距離該集團2008年首次投資西安,已經過去十七年。
伊頓是一家全球智能動力管理公司,業務遍佈160多個國家。自1993年進入中國以來,其電氣部門從最初佈局到如今擁有十多家制造工廠、8大研發中心。
「總部對投資決策非常審慎,尤其關注產業鏈完整度與營商環境。」伊頓亞太區Bussmann產品及項目總監吳龍表示,「多年來,高新區無論是在上下游配套、人才儲備,還是政策支持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助力,也讓我們對在此增資擴產充滿了信心。」
伊頓加碼投資,也是外資企業在高新區加速佈局的一個縮影。從早年的三星、美光、霍尼韋爾,到近年的榮達半導體、韓國PSK半導體、BBS集團等,一批重大外資項目相繼落地,使西安逐漸躋身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與此同時,以西安奕斯偉、諾瓦星雲為代表的本土明星企業崛起,加速上下游配套企業在西安聚集。
隨着「后招商」時代到來,各地招商由「拼政策」轉向「拼環境」,馬太效應愈發明顯。高新區率先轉變思路,突破傳統招商路徑,通過產業集羣招商、基金招商等創新模式,不斷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這種「賦能式」招商,正成為西安持續吸引優質項目的隱形競爭力。
8月,資本圈被一則來自西安的消息吸引:西安奕材科創板首發申請成功過會,成為「科創板八條」公佈后,首家獲得受理併成功過會的未盈利企業,陝西第83家A股上市公司。
西安奕材主營12英寸半導體硅片,被行業視為芯片製造的「地基」,其性能與供應能力直接牽動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競爭格局。
也因此,這是一條典型的高投入、長周期賽道。
截至目前,西安奕材已累計融資超百億元,背后浮現多家國資身影,其中就包括西安高新區這個「天使投資人」。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從2017年項目落地開始,高新區就通過陝西省集成電路基金對西安奕材持續加碼。
招股書披露,陝西集成電路基金以9.06%的持股比例位列西安奕材第三大股東,亦是持股量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目前,西安奕材已在西安投建兩座工廠,總投資超過200億元。全部達產后,其全球產能佔有率預計超過10%,顯著緩解國內半導體硅片的自給壓力。
「政府引導基金在這一案例中展現出產融結合的深度效能。」高新區招商部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高新區自項目起步階段便全力支持,始終以投行思維前瞻佈局,圍繞產業鏈短板與空白,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通過對企業的重倉投資與全程跟進,我們成為國有資本踐行‘天使投資+投行思維+耐心資本’的範本。」
本土明星項目如此,外部企業西遷則更具説服力。
青鳥消防旗下境外子公司——美安(加拿大)消防設備有限公司,2023年就曾在西安高新綜合保税區建廠,並將西安定位為面向國際的高端消防產品生產基地。
青鳥消防副總經理兼美安中國總經理何軍向記者表示,2023年3月公司拿到營業執照,9月產線就已經建立起來。從工廠裝修、人員招聘到資質認證,僅用了六個月,西安生產基地也創下行業最快紀錄。「我們遇到的問題在這里都能快速響應解決。」
得益於項目的順利進行,青鳥消防在整合集團供應鏈時,將旗下鉑斯方得於近期遷至西安。
鉑斯方得產品聚焦於家用獨立式火災報警探測產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99%以上產品出口歐美地區。
何軍告訴記者,鉑斯方得的生產線此前在其他城市運行很久了,集團也考察了多個城市,最終評估下來,認為西安在營商環境、人才資源與區位戰略等方面更適配,所以最終決定把工廠搬到西安。
「西安是‘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城市,選擇西安便於產品出口歐洲市場。」何軍進一步表示,「包括此次生產線調整也創造了新的紀錄。7月份提前完成了原有訂單的生產任務,同步搬遷后,8月11日起便迅速啟動了新廠區的生產運作,8月20日第一批貨物已成功發出。」
值得關注的是,據何軍透露,在鉑斯方得遷至西安后,此前專門為其提供塑料件的工廠亦將產線搬到西安,形成倍增效應。
無論是追加投資、資本招商還是被地方資源稟賦吸引,諸多信號表明,全球資本密集湧入西安。
原因之一是當地的產業基礎和實力。
以高新區為例,目前該區已培育出光電子信息和汽車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分別以三星和比亞迪兩家產值千億級企業為龍頭,圍繞其上下游配套需求「延鏈、補鏈、強鏈」,逐步拓展出完整、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
在比亞迪的帶動下,上海延鋒、廣州福迪汽車、東風李爾、佛吉亞汽車等配套企業落地。2024年,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7萬輛,佔全省的89.3%、全國的8.3%,成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吸引聚集汽車產業上下游企業180余家,產業規模約2600億元。
光電子信息領域,高新區半導體閃存芯片產能約佔全球15%;12英寸電子級硅片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全球前六;IC設計產業規模全國前五。2024年,其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佔全市93.6%。
此外,高新區還有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軟件信息、研發設計、現代金融六個「百億產業」。
這些產業集羣非一日之功,而是源於長期佈局與鋪墊。
如比亞迪於2003年收購西安秦川汽車,藉此獲得整車生產資質並落地西安;三星半導體自2012年在西安建廠,至今已近15年。再如紫光國芯、諾瓦星雲等「鏈主」企業,也均經歷了從小到大的持續成長過程。
頭部企業紮根,配套企業集聚,大量中小企業在區域內集中分佈,逐漸形成自發生態。通過衍生、擴張、拓展形成更大範圍、更大影響的區域佈局,從而集聚生產要素,釋放規模效應。
不斷完善和優化的產業鏈,反過來加速了新企業的孵化與引進,為地方帶來税收、經濟增長與就業等多重紅利。
據上述高新區招商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比亞迪擴產項目及二期項目陸續落地以來,該企業在西安的員工人數從5萬人增至高峰時的13萬人,並提供了1.3萬個研發崗位。供應鏈協同企業也同步擴張,呈現出「1個整車基地 + N個配套廠」同步增產的局面,帶動研發、技工、普工等各層次人才大規模招聘。
而今年以來,法國泰孚、駿強、兆平、富晟、鉑士頓等項目,以及西班牙安通林、傑華特、東風李爾等世界知名企業和行業龍頭相繼落地高新區,進一步夯實了區域產業競爭力。
區域經濟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點,高新區GDP從1991年的0.6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3372.38億元,34年間增長5188倍。
截至目前,其吸引了142家世界500強及跨國龍頭企業,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000家,培育上市企業7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2家。
即便通過招商「收穫頗豐」,也絕不意味着可以「來者不拒」。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高新區招商引資已跨越1.0階段「招商引資」、2.0階段「招商選資」,進入「招商引技」的3.0階段。即在引進企業時,會更加註重項目的科技含量、技術的成長性及其引領作用,開展靶向研判與篩選。「我們不會去拼招商數量,而是更加關注企業質量。」
「高新區承擔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上述招商負責人坦言,「在地方性優惠政策取消的背景下,我們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等,仍可以享受國家統一的優惠政策,也希望將優質資源和政策投向技術實力更強、能為城市創造更大價值的項目。」
將視野擴展至全國,2024年以來,隨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相關政策的明確,各地招商正從以往的「拼政策」轉向「拼環境」的「后招商」時代。這一轉變進一步強化了優勢地區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
有優勢的城市不止西安一個。如何把握戰略機遇、釋放誠意,持續吸引優質投資?
VCG211401312070
上述招商負責人認為,關鍵是要讓企業沒有「后顧之憂」。不管企業規模大小,從落地、投產到運營,全生命周期中都可能遇到各種難題。政府需做到及時響應、迅速支援,甚至提前預見潛在困難,實事求是地開展「賦能式」招商。
他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某家在談企業對選址條件極為嚴苛,涉及周邊配套、路網狀況、污水排放等多個維度。高新區組織專人,為企業量身繪製了一套清晰的選址圖譜,明確標註符合要求的土地和設施信息,極大提高了談判與決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區還在推進一系列效率改革。
在項目評審與土地供應方面,簡化評審內容與流程,優化「招拍掛」程序,加快已過審項目的土地獲取速度;並實行「一項目一責任人」機制,為每個項目配套一套落地方案、一份問題清單和一張時間表,全力推動項目開工。
此外,高新區創新推行「引導員+輔導員」機制。其中,「引導員」負責戰略導航與流程規劃,「輔導員」專注審批環節專業支持與代辦,有效解決企業「不懂流程、不會操作」的難題,極大提升項目報建通過率和建設速度。
不難看出,短期讓利的「政策比拼」,正逐漸讓位於長期制度創新的「環境高地」。那些成功轉型的區域,正依託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產業鏈韌性、開放包容生態,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
於區域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打破路徑依賴的深刻變革,更是從「被動跟跑」轉向「主動領跑」的關鍵機遇。
封面圖片來源:VCG2114013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