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去年還后悔上市,今年股價漲超17倍 對話北海康成董事長薛羣:「罕見病第一股」是煎熬煉成的

2025-08-22 21:45

港股創新葯板塊幾度升溫,創新葯企業突破「千億市值」的神話時不時傳出。其中,有一支市值僅約10億港元的小盤股,跑出了別人望塵莫及的速度——今年以來,北海康成的股價漲幅已經超過1700%。

從今年5月首款自研罕見病藥物獲批,到8月中旬公司所有產品通過商保創新葯目錄初審、獲得1億元戰略投資,股價連跌3年的「罕見病第一股」,終於火了一把。

「如果有人在去年年底問我上市的選擇對不對,我可能覺得有爭議,但你現在問我,我認為還是正確的。」近日,北海康成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羣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的資本市場和政策支持都不一樣了,自己希望有越來越多人看到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價值,「不僅必須要做,而且很可能成功」。

冰火兩重天:去年還被懷疑是否應該上市,今年成為股價漲幅優等生

2021年12月10日,北海康成在港交所上市,首個交易日的跌幅就接近27%。此后三年,北海康成的股價少有反彈,屢創新低,股價最低時跌到0.315港元/股,成為醫藥股中少有的「仙股」。

「股市的冰火兩重天,我們都經歷了。」即便作為內行,薛羣看到今年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大額BD(商務拓展)交易頻出、首付款屢創新高,還是感到驚喜交加。隨着國內生物藥企的創新能力獲得國際認可,行業信心從二級市場傳導至一級市場。

融資堅冰逐漸消融,政策紅利也接踵而至。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創新葯」,國家醫保局明確制定商保創新葯目錄受到外界關注。本次採訪前不久,北海康成3款創新葯均通過該目錄初步形式審查,包括今年5月剛獲批的注射用維拉苷酶β(商品名:戈芮寧),股價最高時迴歸2.5港元/股。

與授權引進的前兩款上市藥物不同,戈芮寧是北海康成首個自研1類創新葯,還是中國本土首款自主研發的罕見病創新葯,是國家藥監局2024年《生物製品分段生產試點工作方案》發佈后,首個通過分段生產檢查的創新生物藥。

所謂「分段生產」,是指將藥品產線佈置在不同地區的廠房甚至是不同的公司,通過提高產能利用率降低成本。薛羣解釋,按照國際慣例,罕見病藥物的一到三期臨牀試驗受試者為同一批患者,期間無法變更生產工藝,這意味着,企業在提出臨牀申請時的藥物生產標準,必須達到上市要求。

然而,戈芮寧一期臨牀的生產基地在藥明生物的上海基地,而藥明生物的慣例是三期臨牀及商業化產品在有GMP認證的江蘇無錫基地生產。也就是説,當時如果沒有分段生產政策,如果藥明生物的上海生產基地沒有升級為有GMP認證的車間,戈芮寧就無法獲批。

「我們突破了之前的藥物生產和批准的兩條紅線,真的非常幸運。」薛羣説,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公司今年以來的增長。

立項選擇題:為什麼做罕見病?為什麼是戈謝病?

「時運」曾是北海康成最缺的東西。

2012年,薛羣決定回國創業,當時罕見病的行業政策非常不明朗,據其瞭解,只有山東青島有一個報銷政策,上海有個靠捐贈運轉的慈善基金會,國內還沒有聚焦於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公司。

於是,團隊也不敢做罕見病藥物,剛開始立項的3個項目都是腫瘤藥物,希望能夠藉此吸引資金,能夠養活自己。直到2017年左右,團隊嗅到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待發的氣息,開始逐步淘汰在外界看來「正當其時」的腫瘤管線,次年便與藥明生物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薛羣把自己對罕見病的執着,歸因成「命運的安排」。在創辦北海康成之前,他曾任美國健贊公司高管及健贊中國區第一任總經理。在這家全球知名罕見病藥企任職的10年里,薛羣領導了多個抗血液腫瘤和罕見代謝病特藥在中國上市,其中就包括國內首款戈謝病藥物伊米苷酶(商品名:思而贊)。

當時,薛羣剛做爸爸不久,看到兒子的臉就會想到之前工作中接觸過的罕見病患者——他們大多是孩子。以戈謝病為例,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常在兒童時期發病可致殘並累及全身多器官,如果不盡早接受治療,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健康,但有效干預可逆轉病程。作為全球首個被認知且能有效診斷治療的罕見病,戈謝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若從幼年開始治療,身心發育及下一代都能基本接近正常人。

來自新疆的14歲患者成為首位接受戈芮寧治療的患者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戈芮寧上市之前,國內已經有兩款戈謝病藥物獲批,不過它們未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患者一年的治療費用高達150萬元到250萬元。和患者家庭一樣無可奈何的是創新葯產業:當時,全球酶平臺已運轉30年,二十多款藥物年銷百億美元,中國卻連一款自研酶替代藥都沒有。所以,當得知藥明生物有成熟的抗體和酶製造平臺后,北海康成隨即與其展開交流,雙方一拍即合。

回過頭看,從項目啟動到獲批上市,戈芮寧僅用了6年半時間,打破了創新葯研發的「三十原則」(十年研發、十億美元投入、10%成功率),也跑通了本土藥企開發罕見病藥物的邏輯。目前,在國內已獲批的三款戈謝病藥物中,戈芮寧適應證最廣,公司在研的其他罕見病適應證,均被納入官方發佈的兩批罕見病目錄中。

北海康成產品線 圖片來源:公司年報截圖

北海康成產品線 圖片來源:公司年報截圖

迴歸科學的商業化:戈芮寧的價格至少要砍到進口的一半

對於罕見病藥物來説,獲批上市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好商業化,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用上藥,纔是關鍵。2023年,由於藥物退出省醫保目錄,38位戈謝病患者家庭按手印發布了一封《關於戈謝病患者持續用藥的公開求助信》,在罕見病領域引起了不小波動,對薛羣的觸動很深。

在戈芮寧獲批后不久,薛羣公開表示公司有信心讓國內戈謝病患者的年治療費用大幅下降至少50%。但是,巨大的價格壓縮空間從何而來?薛羣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在20世紀80年代,健贊公司研發了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罕見病藥物Ceredase(阿糖苷酶),這也是一種用於治療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藥物。當時,美國市場上最昂貴的藥物一年治療費用不到2萬美元,由於沒有基因檢測、患者數據庫等信息,爲了覆蓋研發成本,健贊公司定了一個讓所有的人都驚掉下巴的價格——一年30萬美元。

「這個定價是‘拍腦袋’做的,不是精算出來的,不是非常科學,但是它說明了罕見病藥物是不能夠按照常規藥物的邏輯來定價的。」薛羣表示,在過去幾十年中,這種高定價模式被上百種罕見病藥物一一複製,但以目前的基因檢測診斷率和患者數據庫的完善程度看,很容易通過預設利潤,算出全周期成本。而且,中國超3000名戈謝病患者的規模,足以支撐企業在降價讓利的同時,取得合理回報。

不過,定價只是商業化的第一關,支付體系纔是硬骨頭。北海康成的前兩款罕見病藥海芮思、邁芮倍,都屬於改變了臨牀指南的臨牀急需藥物,但由於未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省級待遇清單,只能依靠惠民保和自費兩種渠道進行銷售和支付。

其中,海芮思在惠民保可覆蓋的罕見病藥物中,城市覆蓋數量位居第一,但在已確診的黏多糖貯積症II型患者里,僅約10%使用過海芮思治療。所以,當商保創新葯目錄申請通道開啟后,北海康成第一時間對所有產品進行了申報。

「之前的惠民保需要銷售和醫學人員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遞交申請,非常低效。如果藥物能進入創新葯商保目錄,我們是不是就不用去做這些重複性工作了?是否還可以推動高值罕見病藥物進院?」薛羣説,這些都是自己非常期待的。

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罕見病藥物的潛力仍被嚴重低估

2017年后,北海康成在4年內迅速完成了C輪到E輪的融資。在RA Capital Management、藥明康德等全球著名投資機構的助力下,公司最終於2021年12月10日登陸港股市場,但彼時,在行業寒冬將至的前夕,這個里程碑事件帶給的興奮感沒有持續太久。

直到今天,薛羣還時不時反思上市的決定。經過幾年的錘鍊甚至煎熬,他認識到,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構在評估一家公司時,有着非常不同的邏輯,前者更看成績,后者更看時機。他也清醒地知道,儘管今年公司的股價實現了大幅上漲,但在國內,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技術含量,罕見病藥物的潛力仍然被嚴重低估。

比如,公司引入的邁芮倍的原研廠商——美國公司Mirum,在Maralixibat(邁芮倍)於2021年9月在美獲批后,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實現了單季度收入突破1億美元,僅憑藉這一款藥物,公司市值就突破了30億美元大關。

北海康成的海芮思在中國獲批的時間與Maralixibat(邁芮倍)幾乎同時,患者數量甚至更多,但過去三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897.2萬元、1.03億元、8510.30萬元,累計淨虧損超過13億元,即便有3款獲批產品支撐,公司最新市值也僅在10億港元左右徘徊。

「讓我覺得最痛苦的不是數字,而是那些不理解的聲音。」薛羣告訴記者,公司上市后,自己曾在一次創業答辯上遭遇質疑——「技術這麼好,干嘛要做罕見病,能不能做點別的?」「目前國內的情況,還不該出現做罕見病藥物的公司。」

每次回想起這兩句話,薛羣就會反思北海康成作為罕見病研發的頭部公司,該如何讓更多的專業人士認識到罕見病藥物的價值——不僅是必須要做,而且很可能成功,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到這種成功。比如,國內是否可以統籌出臺專項的罕見病基金,為藥物提供按病種和藥物平臺分類的年度預算或規模性經費,從而促進整個罕見病行業的藥物研發和上市?是否可以參考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針對罕見病藥物的優先審評券政策(PRV)、分批生產政策?

在這些問題得到迴響前,北海康成選擇把視線投向海外:目前,首付款超過1000萬美元的國際BD交易,中國公司已經撐起半壁江山,但標的主要集中在雙抗和抗體偶聯藥物,還沒有國產罕見病藥物成功出海。據薛羣透露,公司的商業化產品和臨牀候選產品,甚至是臨牀前候選產品,都在積極地與跨國藥企接觸,「希望未來能有好消息分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