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22:15
文|邱曉芬
編輯|蘇建勛
在《智能涌現》近期與具身智能領域人士的交流中,小鵬機器人被頻繁提及。
「論國內人形機器人的水平,小鵬能排前三。」一位具身行業人士對我們直言。
與熱鬧的中國具身創業相比,小鵬機器人顯得有些低調,不過在8月19日的小鵬汽車財報電話會上,何小鵬也透露:小鵬第五代的人形機器人將於2025年10月24日的「小鵬科技日」亮相,並於2026年下半年實現量產。
《智能涌現》獨家獲悉,小鵬汽車人形機器人團隊從2020年前后便開始籌備,目前一號位為米良川,據我們瞭解,米良川2005年曾加入英偉達團隊,此后任英偉達駐加州聖克拉拉的安卓軟件高級經理,同時負責中國的安卓平臺部門。
在英偉達期間,米良川曾向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吳新宙匯報,有過管理百人團隊的經驗。而在加入英偉達之前,米良川是中科大9923班的校友,還曾經擔任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研究員。
小鵬在機器人賽道已經默默耕耘許久,甚至始於這波具身智能浪潮之前。
有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現》表示,何小鵬對機器人賽道的關注,最早始於2016年,「幾乎每年都會認真調研一次機器人方向」,還曾經去宇樹與創始人王興興長談。
2020年,何小鵬開始出手,收購了趙同陽創辦的「多夠機器人(Dogotix)」,併成立「鵬行智能」,負責探索小鵬機器人業務。前述人士表示,何小鵬與這一團隊的接觸,最初源於小米創始人雷軍的牽線搭橋。
爲了這筆收購,小鵬曾經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斥資1億美金,將其資方的股份buy out。在高峰期的2020年,「鵬行智能」團隊人數甚至高達300多人。
不過,由於與何小鵬戰略方向相左等等原因,「鵬行智能」核心團隊最終出走,曾經的團隊負責人趙同陽創辦了「眾擎機器人」。
2023年以后,何小鵬又引進了米良川負責機器人業務。前述人士對我們表示,近兩年,小鵬汽車的機器人團隊進行了一波持續調整,「團隊人數一度縮減到70個人,又重新建到如今200人左右的規模」。在國內的具身智能領域,這一團隊規模可堪豪華配置。
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現》表示,在機器人戰略上,何小鵬高度向馬斯克看齊。何小鵬曾經表示,對於小鵬汽車來説,機器人正是其繼AI+智駕、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成長曲線」。
其實,從汽車切入機器人,正是一項順理成章的選擇。
一方面,智駕正是具身智能的最小實現單體,汽車領域的「感知-決策-執行」的技術鏈條,與機器人高度同源。
以特斯拉Optimus為例,就複用了特斯拉FSD系統約60%的算法。小鵬曾經發布的機器人Iron,也複用了小鵬汽車上的720°鷹眼系統。
何小鵬此前表示,人形機器人與汽車智駕,能夠在同源架構中互相促進進化。
另一方面,汽車和機器人在供應鏈方面也有協同的空間。
汽車領域的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比如動力電池、傳感器、芯片、激光雷達、散熱系統等,都可以運用到汽車領域,降低機器人的成本。在特斯拉的Optimus上,此前就直接採用了Model Y的同源電池組。
在產品方面,經過了數年的耕耘,小鵬汽車已經發布數款機器人產品——包括 2023年10月的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PX5,以及去年11月發佈的第四代人形機器人Iron。
根據何小鵬在電話會上的介紹,小鵬的第五代人形機器人與小鵬汽車已有的技術棧有着高度重合。
比如,在覈心處理器方面,第五代機器人即將搭載小鵬自研的圖靈AI芯,用於提升端側算力,支持強化學習小模型和分段式端到端架構。
在模型方面,其機器人也會搭載小鵬的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VLA架構,與汽車共享雲端AI基礎設施。
另外,小鵬第五代的人形機器人也複用小鵬汽車的大量基礎技術。
具體而言,機器人的EEA架構,是由小鵬汽車EEA架構衍生而來;機器人的關節,則來自於小鵬汽車的三電系統;機器人的大小腦,則來自於小鵬汽車的智駕團隊——總體而言,機器人與汽車業務,在技術方面有七成同源。
技術和產品都準備好了,小鵬機器人也在探索落地的可能性。
有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現》透露,目前在小鵬汽車的產線上,已經部署了幾百台的人形機器人。不過,這些機器人目前並非全部用於輔助汽車生產製造,而是大多用於算法調教、搖操作採集數據等等。「幾百台的落地,在車企里已經算多的」,前述人士表示。
en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