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打聽港股基石輪的國資LP,越來越多了

2025-08-22 15:21

港股基石輪越來越火了,至少從數據看是這樣的。

今年上半年在投中嘉川團隊的調研中,不止一次聽到國資LP對港股基石輪的關注。這或許不難理解,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資額在全球總量中佔比達24%,一舉超過納斯達克與紐交所,重新奪回闊別四年的全球冠軍寶座。其中,寧德時代更是狂攬356.3億港元,成為今年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起IPO交易。而在這些IPO的背后,基石投資者的地位越來越醒目。2018年還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引入基石投資者,而今年(截至7月10日)49家港股IPO中,有42家企業引入基石投資者,比例達到了85.7%。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6家地方國資成為13家企業的基石投資者,總計投資金額25.57億元, 參與者數量同比增長了33.3%;投資金額同比上漲65.9%。而且隨着今年港股IPO持續升溫,地方國資參與基石輪的數據,超過歷年平均水平或成事件。基石投資者為何逐年提升?地方國資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被投企業是否搬遷或設置分支機構?這些問題無疑是上述國資LP最為關心的話題。基石投資已經「標配化」港股基石輪越來越火了,至少從數據看是這樣的。投中嘉川CVSource顯示,2018年僅有26.5%的港股新股引入基石投資者,但到了2025年(截至7月)這一比例已高達85.7%,8年間呈現出穩定增長趨勢。

這意味着原本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會參與的基石投資,已從「錦上添花」變為「發行必要條件」。無論是出於提升募資確定性、帶動市場認購情緒,還是壓低波動與破發風險,引入基石投資者幾乎成為每個擬上市公司與其承銷商的共識動作。 對投資者而言,參與對優質標的的基石投資所帶來的財務回報也相當可觀。 我們在2024年6月1日至2025年7月10日之間的97宗港股IPO案例中選取了51家上市時長超過 6 個月的企業進行了數據分析:
結果表明,39家設有基石投資者的企業,在IPO半年后,有20家股價都上漲了,漲幅中位數達 15.16%,平均增幅飆升至49.08%。 12家無基石項目則截然相反,中位數跌幅擴大至-20.30%,平均虧損加深至-9.22%,僅3家錄得正收益。 再來看看不考慮6個月的禁售期的情況。 截至7月10日,今年42家IPO的企業引入基石投資者。31家股價較發行價上漲,佔比86.1%,21家最大漲幅超50%。其中,映恩生物-B、古茗、蜜雪集團、藥捷安康-B、布魯可、赤峰黃金等10家公司股價最大漲幅超過100%。 可見不論是對企業而言,還是對基石輪投資者而言,這似乎是一件雙贏的事。 一方面,企業需要基石投資者來帶動市場情緒,降低破發風險;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能夠通過基石輪投資獲得高回報。這也解釋了基石投資者為何在幾年間迅速成為港股IPO的主要參與者。 16家地方國資參與,13家企業基石輪 我們在調研時發現,地方國資LP對參與港股基石輪的有了更多興趣。而且從統計數據來看,這種興趣正悄悄轉化為真金白銀。 先説歷史數據。從2018年至今已有150起地方國資基石投資事件,累計金額超268億元,平均每年有20余家國資參與,每年投資超30億元。
從投資金額上看,2022年是國資基石投資的頂峰,總計投資金額達到了64.50億元,較2021年的23.69億呈現翻倍增長。 這一現象與2022年市場整體的低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人有些難以理解。 要知道,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降速在2022年嚴重影響了香港資本市場的活躍度。其中IPO融資規模較2021年下滑68%,IPO企業數量也出現了超20%的削減。基石投資者總數由2021年的367家鋭減到163家,總投資金額從648.16億驟降至313.55億,均出現腰斬的現象。 后來我們發現,可能正是2022年港股IPO市場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纔將國資基石投資者推到了「保發行」的前臺——他們在其中扮演着穩定市場的重要角色。 此外,從行業上來講,當年在港股募資最多的是新能源產業。其中零跑汽車募資62.79億港元、中創新航募資101億港元。這些企業直接推高了當年整體募資金額。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狂飆突進之下,多地國資選擇通過IPO階段的基石投資積極加碼本地新能源產業的戰略佈局。 其中,零跑汽車一家公司就獲得了浙江金控、金華金投等機構超20億元的基石投資,合肥北城建投和江門市新能源投資也在中創新航的IPO過程中總共投入了超10億元……產業熱度推高了地方國資參與相關企業基石輪的積極性,這也是2022年國資投資金額成為歷年最高的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則有16家地方國資背景的基石投資者參與了13家企業的港股IPO,總計投資金額25.57億元(見下表)。
而2024年同期的數據是,有12家地方國資參與了9家企業的基石輪投資,投資金額15.41億元。所以,今年參與者數量同比增長了33.3%;投資金額同比上漲65.9%。不論是地方國資參與數量還是投資金額,2025年超越2024年全年都將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我們預計,隨着港股IPO的持續火熱,今年地方國資參與港股基石輪的數據,將會超越歷年平均水平,成為僅次於2022年(投資金額)和2023年(地方國資數量)的一個次高峰。 所以從整體上看,地方國資對港股基石輪投資的興趣的確在不斷上升。 地方國資入局,這筆賬該怎麼算? 地方國資LP能夠持續出資,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產業動機。 在我們與國資LP交流的過程中,不止一次被問及,「港股基石輪的被投企業有多少發生了遷移?」「是否有相關產線落地在投資方當地?」總之,用資本力量推動地方產業生態發展,纔是其根本目的。 后來我們調取了相關數據,投中嘉川CVSource顯示,歷史所有港股上市企業註冊地變更共出現14 起案例,排除掉其中8起將開曼羣島調整為國內地址的情況,發生省份遷移的只有6起。 這6起分為兩種變更模式:其一,上市前聯動模式。如一脈陽光(2024年6月)、派格生物醫藥(2025年5月)等案例顯示,企業先行將註冊地址遷入新省份,隨即引入該省份具有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作為基石投資者,為后續上市做準備。 其二,上市后遷移模式。以聲通科技(2024年7月)為例,該公司在完成港股上市后,因引入武漢當地國資企業作為基石投資者,隨后將註冊地址遷至武漢市。但即使是第二種模式,我們也傾向於認為企業與投資方早在上市前就已經將遷址洽談一致。
雖然註冊地變更不多,但是企業在當地落地生產線或分公司的不在少數。比如上述提到的中創新航,2022年底港股IPO,但在2022年1月已經在江門投資200億元,規劃了年產能25GWh的電池生產線。 當然,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前不久剛在港股上市的寧德時代。 作為今年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起IPO交易,寧德時代不僅在融資金額上傲視羣雄,其對基石投資者的吸引力更是一騎絕塵。本次IPO,寧德時代一共獲得23家基石投資者的投資,這其中便包括了洛陽科創5000萬美元(約合3.90億港元)的認購,約佔此次發售股份的1.25%。 洛陽國資和寧德時代的合作其實早在4年前就已經拉開序幕。2021年4月,寧德時代旗下全資子公司與洛陽國資控制的洛陽鉬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確保在關鍵鈷資源上擁有穩定合規供應來源。 2022年,洛陽國資以其持有的洛礦集團100%股權作價267.49億元增資寧德時代子公司四川時代。交易后,寧德時代通過洛礦集團間接持有洛陽鉬業24.68%的股份,成為洛陽鉬業間接第二大股東。寧德時代通過與洛陽國資合作,保證了在關鍵鋰、鈷、鎳、銅等新能源金屬資源上擁有穩定合規供應來源,鞏固了電池生產供應鏈韌性。 作為回報,自2022年起,寧德時代總計為洛陽中州時代生產基地投資超320億元,共分四期建設。其中,一期、二期已開始生產,今年開工的三期、四期項目總投資180億元,目標2026年10月底建成投用。 這些投資帶來的回報已逐漸顯現。今年上半年,洛陽鋰離子電池產量同比增長865.7倍,預計25年洛陽新能源電池產業的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讓洛陽在GDP排名上重回「中部非省會第一城」。 今年5月,洛陽國資對寧德時代的基石投資是雙方「友誼」的延續。國資通過綁定產業鏈頭部企業,以「資本+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為地方產業升級與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而且就財務回報而言,寧德時代目前價格404港元/每股,與港股IPO發行價263港元相比,已經上漲了50%以上。不論是算大賬還是小賬,洛陽國資都獲利不菲。 從寧德時代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國資LP對參與港股基石輪抱有興趣,是因為背后有一本關於地方產業生態的大賬要算。 當然另一方面,正因為要算一筆大賬,所以他們也不會只因爲財務回報而迅速提高出手頻率。保持持續地關注,穩定且漸進地投入,應該是未來的趨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