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帶火視觸覺傳感器賽道!資本湧入,多家公司密集宣佈融資

2025-08-22 15:52

天使輪和A輪便搶先出手,京東、小米的入資,掀開了視觸覺傳感器領域融資潮一角。

一個月內,緯鈦機器人、戴盟機器人、帕西尼,三家佈局視觸覺技術的國內企業,相繼宣佈獲得融資。

8月19日,緯鈦機器人關聯公司上海緯鈦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小米旗下瀚星創投等為股東。此前4月,緯鈦機器人完成近億元天使及天使+輪融資,其中天使輪由小米戰投領投。

8月12日,戴盟機器人宣佈完成億元級天使++輪融資,由招商局創投領投。2023年9月和2024年11月,該公司已分別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和億元級天使+輪,疊加此次天使++輪,三次累計融資金額達數億元,刷新觸覺傳感領域天使輪融資的最高紀錄。

帕西尼融資進度更快。8月,帕西尼完成數億元的A++++輪,由京東戰略領投。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該公司今年內第三次A系列融資,同一輪融資周期相對較長。天眼查顯示,該公司自2021年4月進入天使輪融資,其后三年每年分別斬獲Pre-A輪、A輪、A+輪。進入2025年后,4月、6月、8月分別獲A++輪、A+++輪、A++++輪融資,金額均在數億元。

在此之前,還有一目科技、千覺機器人等視觸覺相關公司,宣佈融資。其中,想做AI感知領域「英偉達」的一目科技,已完成數億元D輪融資。成立半年就拿下高瓴投資的千覺機器人,正為智元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解決方案,與寧德時代合作在實驗室里開展用機械手裝配電池的概念驗證研究。

融資熱潮背后,呈現出一個愈發明顯的趨勢:各人形機器人和靈巧手本體廠商均在積極引用傳感器。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異軍突起,有望帶來視觸覺傳感器市場爆發。但觸覺傳感百家爭鳴,技術路線不一,市場格局未定。高熱度下,投資人密集看項目,創業者投石問路,大廠們籌謀佈局,各方都在試圖搶佔先機。

一、視觸覺傳感器成「香餑餑」,市場尚未形成絕對龍頭

大多數人印象中,傳感器是將外界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裝置。機器人對物理世界的精確感知,與物理世界的交互,均需要通過傳感器實現,具備類人感知是人形機器人實用化的前提。中信建投研報數據顯示,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約520億美元,近年來年化增長率10%左右;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約1640億元,年化增長在15%以上。

在業界看來,觸覺傳感是靈巧手落地的關鍵,靈巧手又是人形機器人硬件側落地核心,也被稱為人形機器人走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最后一釐米」。伴隨處理任務複雜度提升及應用場景拓展(工商業到家庭),觸覺將逐步從手向手臂、足部、軀干和臉部等部位延伸。

不過,觸覺傳感主流技術路線眾多,包括壓阻、電容、壓電、磁電霍爾效應、光學、摩擦電和視觸覺等,各路線在實際落地中均存在性能與成本端瓶頸。其中,視觸覺傳感技術被寄予厚望。相關研報指出,與傳統觸覺傳感器相比,視觸覺傳感器方案具有接近人手的動態感知與高靈敏度、適配 AI 與大模型的圖像化數據格式、低成本且易集成以及抗干擾能力強的優勢。

作為一種融合光學成像與觸覺感知的傳感方法,其核心原理是用攝像頭拍下彈性材料接觸物體時的細微形變,再把這些變化轉化成高清的「觸覺照片」,通過攝像頭觀察柔軟層的形變來「感受力量、紋理和滑動」。這種高保真的觸覺信息,能幫機器人更精準地「理解」物體特性,像人類一樣完成精細操作。

根據國泰海通證券測算,當人形機器人產量達到1000 萬時,對應觸覺傳感器市場規模(考慮各技術路線融合)約為 0.24萬億元;產量達到1 億台,這一市場規模或將高達1.18萬億元。若僅考慮單一技術路線佔據全部市場測算,當人形機器人產量達到1億台時,各技術路線對應的市場規模分別為:壓阻3010億元、電容約1.25萬億元、磁電霍爾效應約2.5萬億元、視觸覺約3.76萬億元。

戴盟機器人投資方昆仲資本曾直言,當前投資視觸覺傳感器行業的核心邏輯在於,這是一個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擁有明確增長路徑的前沿技術領域。市場尚未形成絕對龍頭,為創業公司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二、初創公司排隊宣佈融資,創始人師從行業大佬

《財經》新媒體注意到,最近一個月融資的三家視觸覺傳感企業,均為近年成立的初創公司,創始人師從不同派系。依託融資支持與產學研協同快速補位,在產業化落地上持續突破。

追溯視觸覺傳感技術(Vision-Based Tactile Sensor,簡稱VBTS)的發展,最早由東京大學研究團隊在於2004年提出,2009 年經MIT CSAIL的 Edward Adelson 教授團隊持續迭代發揚光大。EdwardAdelson教授團隊此后成立Gelsight公司將VBTS產業化,目前 GelSight已成為全球視觸覺傳感器龍頭。

「國內創業公司依託本地產業鏈優勢及落地場景,正通過產學研協同加快追趕。」在開源證券看來,視觸覺的基礎原理和開源論文已被全球研究者廣泛複製與改良,中國高校、研究團隊及企業在材料設計、薄化工藝、標定技術及深度學習模型方面均有大量產出,學術深度與技術原理與海外差距不明顯。

其中,緯鈦機器人創始人師從 GelSight創立者EdwardAdelson教授,延續前沿技術脈絡; 戴盟機器人孵化於香港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疊動科技融合MEMS工藝與視觸覺技術,千覺機器人、智元機器人、帕西尼、一目科技等則通過自主研發,從多維觸覺、全棧系統等方向切入新賽道。

具體來看,李瑞博士在 MIT畢業后,於2024 年1月成立緯鈦機器人。公司總部位於上海,聚焦於視觸覺傳感和手眼協同,產品應用在智能製造、醫療康復、智能服務等領域,身后雲集小米戰投、瀚星創投、梅花創投、微光創投等投資方。其中,雅瑞資本、iCANX Fund、梅花創投和微光創投連續參與了天使輪和天使+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緯鈦機器人融資所獲資金主要用於深化技術研發與商業化進程,打造適用於通用類人機器人的相關係統、算法及場景解決方案。當前緯鈦機器人已與多家科研單位及製造業頭部客户達成合作,在精密裝配等場景完成了初期商業化測試。

戴盟機器人由被譽為機器人產業「黃埔軍校」的香港科技大學孵化,為該校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王煜教授及段江譁博士聯合創立,於2023年8月正式運營,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公司主要專注於顛覆式的觸覺感知與靈巧操作技術研發,投資方包括昆仲資本、金鼎資本、國中資本、聯想創投等。

今年4月,戴盟機器人對外發布全球首款多維高分辨率高頻率視觸覺傳感器、多維觸覺感知五指靈巧手、便攜穿戴式遙操作數據採集系統。目前,戴盟機器人自主研發的視觸覺傳感器已在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展開應用。

帕西尼創始人許晉誠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師從日本機器人界權威菅野重樹教授。2021年,許晉誠回國創立帕西尼,成立之初即獲得前微軟全球副總裁陸奇博士、 數家一線資本聯合領投,后獲北汽產投、比亞迪、京東等公司和產業資本加持。

成立后,帕西尼主要聚焦多維觸覺驅動的商用人形機器人研發,打造從「傳感器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全鏈路產品矩陣。據瞭解,在靈巧手方面,帕西尼已推出「多維觸覺+AI視覺」雙模態靈巧手DexH13。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帕西尼發佈了多維觸覺人形機器人 TORA-ONE。

三、大廠紛紛押注,技術實現和商業化路徑亟待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從投資方看,儘管處在天使輪或A輪系列融資,不少企業已獲知名公司和產業資本加持。小米、聯想、比亞迪、京東、阿里、騰訊、百度、美團等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和相關產業鏈領域,均頻頻出手投資。

戰略領投帕西尼前,京東就已在具身智能產業鏈上下游發力。今年3月,京東對外確認內部成立具身智能業務部門,側重家用場景。5月,京東參與智元機器人的融資。7月21日,京東一天之內,同時領投千尋智能、眾擎機器人和逐際動力三家人形機器人公司。

押注緯鈦機器人的小米,已在機器人領域佈局四五年。小米集團合夥人、集團總裁盧偉冰在2025年中期業績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示,人形機器人落地工廠併產生價值仍需要時間,目前看來難度非常高,尚未明確商業閉環的時間點。小米的目標是先看人形機器人能否在自有工廠實現業務閉環,再進一步着眼效率提升。

人形機器人廠商,也開始構建起自己的投資版圖。目前,智元對外投資了諸多產業鏈企業,千覺機器人僅是其一。千覺機器人推出的多模態高精度觸覺傳感器 G1-WS,便應用於智元「遠征A2-D」數採機器人結合的數據採集工作。

同時,不乏被投企業與投資方在業務側展開合作。2025年2月,聯想創投投資的戴盟機器人,便宣佈與深圳聯想製造即服務團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入庫深圳市聯想智能製造中小試基地項目庫,共同推動智能製造協同創新。根據協議,雙方將推動資源開放共享,形成更緊密協同關係,進一步推進戴盟機器人技術與產品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

不過,除視觸覺,不少觸覺傳感器廠商目前在走不同路線,商業化亟待驗證。

《財經》新媒體觀察到,從融資輪次看,一般按照以往對融資輪次的界定,天使輪、A、B、C、D輪區分標準明確。目前,市場融資更扎堆於天使輪、A輪,整體上同一輪融資周期被拉長,投資機構比前幾年更加謹慎。

昆仲資本也曾提及,投資者也需要清醒認識潛在風險。首先,視觸覺領域尚未形成類似計算機視覺領域ImageNet那樣的標準大規模數據集,也缺乏專門的觸覺大模型。這使得技術發展面臨數據和算法雙重瓶頸。其次,當前視觸覺傳感器的耐用性仍有提升空間。表面材料長期使用后可能發生磨損或老化,影響傳感精度和使用壽命,這對產品的商業化形成挑戰。

在技術實現層面,實時處理視觸覺圖像需要相當的計算資源,如何在保證性能的同時控制功耗和成本,是產品工程化必須解決的問題。此外,由於物理結構限制,當前視觸覺傳感器的感知面積有限,與人類皮膚覆蓋整個身體的觸覺感知相比仍有差距。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視觸覺傳感技術仍然展現出巨大潛力。而視觸覺相關企業的技術成熟度、商業化進展如何,留待后續觀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