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19:55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姚婷婷
在三十周年之際,vivo用僅398克的混合現實頭顯vivo Vision探索版,把「戴得輕、看得清、用得久」寫進中國MR設備的第一行標準。
輕巧只是vivo Vision探索版最基礎的特性,在小小的一副頭顯設備里,vivo還集成了雙目8K超高清顯示、時延低至13 ms的人體無感交互,以及全新流暢的OriginOS Vision,能夠支持PC投屏、PCVR串流等。
據市場諮詢與研究機構IDC預測,2025年全球智能頭顯市場出貨量為1280萬台,同比增長26%;其中中國智能頭顯市場出貨量為275萬台,同比增長107%。這個數字背后不僅是消費電子領域的新風口,更預示着人機交互範式的根本性變革。
在此背景下,vivo的入場恰如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在虛實融合賽道上的獨特思考——它不簡單追隨全球巨頭的技術路線,而是以本土化需求為錨點,回到用户本身,讓科技第一次以「無感化」的姿態融入東方人的面孔與日常場景,重新定義MR設備的存在價值。
對vivo而言,vivo Vision的意義遠不止於企業產品線的一次延伸,它身上還帶着清晰的戰略印記,是其構建「手機 + MR + 機器人」全場景智能生態的一次關鍵落子,也是vivo對用户需求的深度拆解,以及對行業演進規律的獨特理解。
瞄定用户痛點:MR市場的「中國答案」
「MR是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樑。」8月20日,在vivo會客廳-vivo Vision探享會上,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如是形容MR的戰略價值。
2023年,蘋果Vision Pro的「橫空出世」,讓MR設備大規模地進入了公眾視野。但這款頭顯並未獲得預期的銷量,創新力不足、內容封閉、佩戴不適等,都成爲了桎梏其發展的因素。更何況,國際巨頭的產品設計多基於西方用户的使用習慣,往往難以滿足中國用户對面部貼合度、內容適配性、交互直覺性的需求。
在國內,多家互聯網大廠也是MR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不過對這些公司而言,MR的側重點更多是切入內容和流量的入口,而非獨立體驗。
如何讓MR設備真正擺脫「極客玩具」的標籤,既突破技術瓶頸、又貼閤中國用户的使用習慣與場景需求?似乎尚未有一個解決方案。
這也是vivo在MR領域探索的初衷。事實上,vivo Vision探索版的創新,恰恰始於對用户體驗痛點的系統性破解。
vivo在輕量化與佩戴舒適性的這一行業瓶頸上,做出了最直觀的本土化突破。vivo Vision機身重量僅398g,大幅領先於蘋果Vision Pro的600g,可以稱得上是MR設備的「輕量化里程碑」。
爲了讓MR設備從「嚐鮮品」變成真正可長時間佩戴的「日常工具」,vivo Vision還在更復雜的人機工程學設計上下了功夫。通過 4 款適配國人面型的遮光罩、8 款磁吸泡棉以及雙環綁帶,vivo Vision將重量分散到額頭、顴骨等多個支撐點,避免單點壓迫;同時採用航空級鋁合金等輕量化材質,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前提下減少冗余重量。
輕量化的機身不代表硬件性能的打折,vivo Vision探索版在硬件上採用Micro-OLED屏幕,雙目都能達到8K超高清分辨率,相當於在每隻眼睛前各放了一臺4K顯示器,為超高清內容顯示的身臨其境提供了硬件基礎。
同時,不同於海外產品多依賴複雜手柄的操作邏輯,vivo Vision探索版採用「眼動 + 手勢」的零外設交互,大大壓縮學習成本。
時延是MR設備的「生命閾值」,從動作到畫面延迟一旦超過20 ms,大腦就會產生眩暈,圖像與現實錯位,沉浸感瞬間崩塌。vivo Vision探索版採用低延時VST算法,13ms超低延時達到人體無感的程度,與真實世界快速同步。
此外,vivo Vision還支持PC桌面鏡像、PCVR 串流,與高性能的 PC 連接,用户可以訪問 PC 端龐大內容庫,並將PC上的VR沉浸大作串流到vivo Vision 中暢玩。
除了自身的技術研發外,vivo還吸納了許多生態合作伙伴,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擁抱開放標準,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共同完善內容生態。
此次vivo Vision探索版並不面向消費者銷售,而是開放了十幾二十家體驗店讓用户體驗,收集用户的建議。「只有當產品達到‘黃金標準’時,纔是我們應該賣給消費者的產品。」胡柏山強調,「任何一個產業都不能太着急,要循序漸進。有了好的硬件體驗基礎,生態纔會形成正循環,產業就會起來。」
不止於MR:構建全場景智能世界
vivo的「野心」不止於MR,它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我們致力於通過手機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滿足用户對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長遠作為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攻克家庭這一非結構化場景下的‘感知-決策’難題,搭建未來家庭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的橋樑。」胡柏山表示。
在vivo戰略藍圖中,MR與手機、機器人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滿足用户「需求三角」的有機整體。其中,手機作為「隨身大腦」處理核心計算,MR作為「數字分身」拓展虛擬交互,機器人則作為「物理替身」完成現實任務。這種多終端共生,本質是對人與數字世界、物理世界連接方式的重新定義。
MR是對手機場景的延伸與補充。過去 30 年,屏幕介質從電視到手機的迭代,核心是「設備更貼近用户」的進化,而MR的出現讓這種「貼近」更進一步:用户用手機拍攝的空間照片/視頻,可通過MR設備實現180°沉浸式回看,讓回憶從「平面瀏覽」升級為「場景重現」;手機投屏功能更打破小屏限制,將手遊、影視內容投射為120英尺巨幕,實現「口袋里的IMAX」。MR不是手機的替代者,而是通過「沉浸式大屏 + 空間交互」,填補手機在娛樂、辦公場景的體驗空白。
而對於機器人而言,MR又充當着「眼睛」和「大腦」的存在。
近年來,具身智能賽道熱度持續攀升。研究機構預測,到今年年底,我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超9700億元,到2030年將達到1.55萬億元。在各類機器人賽道中,家庭機器人堪稱技術攻堅的「珠穆朗瑪峰」——相比工業機器人固定的作業流程、商用機器人標準化的服務場景,家庭機器人面臨非結構化環境(隨時變動的家居佈局、多樣的物體形態)、模糊化指令(自然語言歧義、表情動作的隱含需求)以及高安全門檻(與老人兒童近距離接觸,對 「零碰撞、零噪音、零學習成本」 的容錯率要求極高),技術複雜度呈指數級上升。
vivo在MR賽道所積累的實時空間計算能力,實際上為其進軍機器人產業打好了「地基」。MR的毫米級空間建模能力,可為機器人提供實時環境地圖;眼動與手勢識別技術,能讓機器人精準理解人類指令;甚至MR的多任務處理邏輯,可直接複用為機器人的任務調度算法。正如胡柏山所做出的判斷:「基於vivo在影像、AI等MR關鍵技術領域的積累,MR可以作為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來滿足家庭機器人的場景發展」。
如今,vivo已正式成立機器人Lab,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MR只是機器人戰略的第一步,接下來,vivo還將基於AI大模型和影像領域的十年技術積累,讓機器人不僅能「看見」場景,更能理解需求、預測意圖、實時決策,從而在家庭等複雜環境中提供自然、可靠的服務。
從MR到家用機器人,是vivo錨定下一個十年的戰略選擇。這不是追逐熱點,而是vivo對家庭場景長期需求的深刻迴應。家用機器人是一條需要跨越技術、場景、生態多重關隘的未來長賽道,vivo正在通過漸進突圍、沿途下蛋,打造技術-產品-場景的正反饋閉環:以MR產品迭代驗證空間計算技術;10-15年推出可以走進千家萬戶的家用機器人。
vivo的底氣:長期主義下的能力圈突圍
vivo敢於佈局「手機 + MR + 機器人」的全場景生態,並非基於空想,而是源於其30年積累的「能力圈」與「戰略定力」。
正如胡柏山所強調:「vivo的能力在於用户洞察、場景識別包括黃金標準的定義;技術端,我們在影像能力、AI大模型等MR關鍵技術領域也有深厚儲備。」這種底氣不僅支撐着vivo自身的發展,更為行業提供了從「單點創新」到「系統突破」的演進思路。
在影像方面,vivo自研的VCS仿生光譜、蔡司APO鏡頭和微雲臺防抖等技術都能被移植到MR或機器人的「眼睛」上;AI方面,vivo是佈局最早、力度最大的手機廠商之一,並在去年發佈了全新AI戰略「藍心智能」和自研的藍心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可識別多種方言、擁有3萬億token預訓練,將成為MR場景理解與機器人任務規劃的「超級大腦」。
此外,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河操作系統等技術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為MR及機器人產品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同時,vivo還有龐大的用户基數與研發儲備提供保障。超 500 位 MR 領域研發人員、163項XR專利申請,為技術突破注入持續動力。而長期服務大眾市場的經驗,讓vivo對用户需求的判斷精準而敏鋭 。
更重要的是,vivo不是「孤軍奮戰」,在其深層文化價值觀中根植着開放與合作、推動產業共融。
胡柏山認為,對於MR領域那些繞不開的關鍵技術,必須集中資源投入研發。不過,僅靠單一企業的力量顯然不夠,在整個生態體系中,vivo聚焦於自身擅長的領域,將優勢發揮到極致。例如,在機器人領域,vivo專注於核心「大腦」的研發,而「小腦」等分支部分則交由合作伙伴完成;在MR 領域,vivo同樣遵循這一思路,將資源集中於能做到極致的環節,其余部分則通過聯動整個產業鏈共同推進。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既發揮了自身在算法、軟件生態上的優勢,又規避了全產業鏈佈局的重資產風險,為行業提供了一種輕量化的發展範式。
也因此,vivo總是能獲得穿越周期的定力。MR與機器人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長賽道,vivo 的策略始終錨定「做正確的事」:從電話機到智能手機,再到智能終端生態,始終聚焦「與個人緊密關聯的家庭場景」。這種一致性讓技術積累形成複利效應,每一步探索都為下一步鋪路。
「我們始終圍繞人的需求,以人為核心」胡柏山展望,「未來家庭機器人是vivo要做的,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MR在這里找到了未來機器人結合的方向。」
vivo的路徑證明,行業的突破不一定需要顛覆式的革命,通過技術複用、生態協同、需求聚焦等方式也能實現系統升級。當三十而立的vivo以vivo Vision為起點,向「手機 + MR + 機器人」的全場景智能世界邁進時,它不僅在定義下一個十年的產品形態,更在詮釋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哲學——以用户為錨,以能力為基,用長期主義對抗不確定性,方能在變革浪潮中始終立於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