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14:49
財聯社8月22日訊(記者 陳俊蘭)在資本全球化的佈局背景下,不少港資企業將目光投向美國資本市場,尤其是在港資券商方面,正掀起新一輪海外上市熱潮。
Wind數據顯示,年內已有32家港資企業成功赴美上市,當中包含4家港資券商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此外,還有貝塔金融科技、浤博資本、思博控股、中毅資本、芒果金融和綽耀資本等6家港資券商相繼啟動赴美上市流程。
年內4家港資券商成功赴美上市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共有4家港資券商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合計募資總額4077.5萬美元。
具體來看,今年7月11日,總部位於香港的BluemountHoldingsLimited(藍山控股)以股票代碼BMHL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藍山控股業務涵蓋諮詢與顧問服務、金融服務及奢侈手錶等大宗商品貿易。其中,金融服務包括承銷配售、證券買賣經紀及資產管理。
7月1日,均富融資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GrandeGroupLimited(均富融資)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GRAN。2024年12月10日公開招股書,以每股5美元發行187.5萬股,募資937.5萬美元。作為持香港證監會1號和6號牌照的金融服務商,公司的核心業務為企業融資顧問及IPO保薦。
4月1日,華通金融(WatonFinancialLimited)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WTF。華通金融通過香港子公司提供證券經紀及金融科技服務,其公司華通證券國際可開展香港證券交易經紀及軟件許可服務。
2月5日,PlutusFinancialGroupLimited(貝德斯金融)以股票代碼PLUT登陸納斯達克。貝德斯作為金融服務控股公司,通過兩家全資子公司提供證券交易經紀、保證金融資、IPO承銷等多元化服務,旗下PlutusSecurities持有香港證監會牌照,為香港交易所從業者。
整體上看,這4家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的港資券商主要呈現融資規模小、業務結構多元化等兩大特徵。
一是融資規模中小型化,戰略投入聚焦核心能力。從各家券商募資額來看,集中在50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的區間,整體融資規模較小。從資金分配上來看,華通金融將30%的募資用於AI智能止損系統,均富融資投入25%的資金強化IPO團隊,貝德斯則是計劃將20%的募資用於申請美國及東南亞經紀牌照,以此構建多市場服務格局。
二業務結構多元,聚焦細分領域的差異化競爭。華通金融以「券商雲+AI」為核心,通過SaaS平臺服務全球30余家持牌金融機構,2024財年營收同比增長76%。均富融資聚焦亞洲中小企業IPO保薦,2024財年淨利潤達180萬美元;藍山控股將金融諮詢與奢侈品手錶貿易結合,2024財年奢侈品業務佔比40.45%,形成「抗周期金融服務+高毛利消費」的獨特組合;貝德斯金融則深耕香港本地證券經紀和資產管理,儘管2023年淨虧損601.4萬港元,但通過輕資產模式和牌照優勢維持市場份額。
如果拉長時間周期來看,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至少已有6家港資券商掛牌納斯達克,除了以上四家企業外,還包括華贏控股、一盈證券。一系列案例也顯現出,納斯達克正逐漸成為港資券商試水全球市場的重要試驗場所。
6家港資券商密集披露赴港上市計劃
目前,仍有至少27家港資企業正在籌備於美國上市,包含貝塔金融科技、浤博資本、思博控股、中毅資本、芒果金融及綽耀資本等6家券商相繼披露赴美上市計劃。
從時間順序上來看,綽耀資本於3月24日率先遞表;貝塔金融於7月15日遞表,計劃籌集最多1000萬美元;浤博資本於8月4日提交IPO申請;思博控股於8月5日遞表,計劃募資700萬美元;芒果金融則選擇了差異化路徑,計劃通過與納斯達克上市的SPAC公司CaysonAcquisitionCorp.合併實現登陸,預計交易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
從業務佈局來看,各家港資券商也頗具看點。思博控股手握香港第1、4、6、9類牌照,聚焦資管業務升級,39%募資用於開發新基金,目標將AUM的管理費收取比例提升至1%~2%;浤博資本憑第1、6類牌照,業務覆蓋企業融資,募資將用於強化財務諮詢等;貝塔金融已持第1、4類牌照並申請第9類牌照,並計劃將20%募資用於申請美國及東南亞經紀牌照,構建多市場服務網絡。綽耀資本作為持牌保薦人,專注為教育、醫療等行業企業提供上市保薦服務。
緣何扎堆赴美上市?
為何港資券商紛紛赴美上市?記者綜合近期對券商以及業內人士的採訪瞭解到,分析普遍認為,香港金融機構青睞美股市場主要基於三重考量:
一是融資渠道多元化,美股市場流動性充裕,尤其對金融科技類企業估值容忍度較高,有望緩解香港本地市場近年流動性偏緊的壓力;
二是品牌全球化戰略,赴美上市可提升國際知名度,助力業務拓展至東南亞、北美等海外華人市場;
三是對標行業巨頭,參照成功案例如富途控股(FUTU)上市后的快速增長,同類企業希望複製「美股IPO+跨境業務」的擴張路徑。
也有香港市場的投行人士分析指出,此輪赴美國上市的港資券商中,多數為中小型機構。從資質層面看,這部分券商中不乏尚未達到香港本地上市標準者。而選擇此時啟動赴美上市進程,或與港股市場本輪牛市行情形成的時間窗口相關,藉助市場熱度加速完成上市佈局,成為重要考量。
國際註冊創新管理師、鹿客島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盧克林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港資券商赴美上市的根本邏輯在於「估值-資金-品牌」三方面套利。港股對券商定價較低,而納斯達克金融科技同業能拿到較高倍數P/B。此外,美股財務門檻輕,允許「先上車后補票」,對急於擴張的港資券商而言是時間換空間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