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多重因素交織催生新一輪裁員潮

2025-08-22 12:12

  事實上,裁員並不僅僅發生在今年。最近幾年中,電信和科技企業已經啟動了多輪裁員。韓國電信通過重組計劃鼓勵6000名員工自願離職;西班牙電信裁員3412人,約佔其本土員工的五分之一;美國運營商T-Mobile US裁員5000人,佔其員工總數的7%;同樣來自美國的AT&T兩年中裁員約4.5萬人;Verizon兩年中裁員約1.8萬人;加拿大貝爾裁員4800人,以應對競爭、提高效率、控制成本;英國沃達豐因為公司業績「不夠好」,三年裁員1.1萬人,是該公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輪裁員;北歐運營商Telia裁員3000人,目的是削減成本;而微軟、谷歌、Meta、IBM、普華永道和Chegg等巨頭也都啟動了大規模裁員……

  據跟蹤裁員網站Layoffs.fyi統計,今年全球已有171家科技公司宣佈裁員,共計80250名科技行業員工離職。TrueUp和Layoffs.fyi平臺的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科技行業日均裁員約480人。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了當下的裁員大潮?總體來看,電信和科技企業紛紛裁員的原因各異,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考慮。

  出於控制成本的壓力。在宏觀經濟環境和激烈競爭的雙重壓力下,企業會考慮通過裁員削減開支、提升利潤率、滿足投資者預期。英特爾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其第二季度淨虧損額大幅增加,直接觸發了大規模裁員計劃以及全球工廠建設計劃的收縮,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止血」行為,希望藉此快速修復難看的財務報表。澳大利亞電訊同樣也是基於利潤方面的壓力,投資者要求控制成本的呼聲高漲,加之此前的裁員計劃節支效果明顯,今年則繼續將裁員作為成本削減計劃的延續。

  AI和自動化技術替代了人。再就業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將AI列為2025年裁員五大因素之一。不得不承認,AI技術的飛速發展讓電信和科技行業吃到了紅利,同時這一顛覆性的技術也開始滲透到其內部運營當中。如今,企業均在積極應用AI以提升效率,這直接導致部分傳統崗位被取代。以計劃裁員40%的英國電信為例,AI虛擬助手「Aimee」每周處理數萬次客户諮詢,是對話式AI取代人工客服的典型案例。沃達豐在其網絡優化領域也應用了AI技術,有效減少了工程師實地檢查的需要。微軟、亞馬遜等公司通過AI優化工作流程和雲基礎設施管理,用更少的人力維持甚至提升運營規模。包括亞馬遜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在內的多家企業高管均坦陳,AI的廣泛應用將導致公司整體員工規模的縮減。

  行業特定發展周期的影響。此輪裁員也與行業發展演變息息相關。以電信業為例,其裁員受到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周期的影響。英國電信和澳大利亞電訊在裁員時都提到了光纖建設接近完成或進入尾聲,因此對於人員的需求明顯下降。加拿大貝爾也提到,其業務模式正從傳統通信服務轉向數字化解決方案。這些都表明電信行業正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業務模式轉向技術密集型的創新業務模式。這種轉型要求企業從依賴人力轉向依賴技術,導致崗位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

  面向AI等新發展領域重組資源。AI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對自身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改造,將資金和人力資源從傳統或非核心業務部門撤離,全力投向AI等代表未來的增長領域。一方面是資金的傾斜。比如,Meta計劃投入600億~650億美元建設AI基礎設施,亞馬遜計劃投資數百億美元升級數據中心以強化AI能力。韓國電信、沃達豐、英國電信等已經啟動裁員計劃的運營商也在大力投資AI領域。不難看出,眾多企業儘管面臨不等的資金壓力,但都在盡力擠出更多的資金用於AI相關領域佈局。CrowdStrike首席執行官George Kurtz指出,公司裁員的部分原因在於需要加倍對AI的投資,以加快執行速度和提高效率。另外是人員的再分配。事實上,在裁員的同時,不少企業正在面向AI等最新技術領域招聘「新鮮血液」,希望改變原有的人員結構,以適應AI時代的發展。根據職業平臺Handshake的數據,過去兩年,在職位描述中使用「AI」的僱主數量增加了400%。

  總體來看,2025年電信和科技企業的裁員潮是AI技術革命、企業戰略轉型、宏觀經濟壓力、行業發展周期變化等多股力量交織疊加下的結果。這與以往行業發展周期引發的裁員潮不同,更像是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裁員已從被動應對危機轉向主動戰略調整,企業正通過「減員增效」為下一輪技術競爭蓄力。未來,隨着AI技術的深入應用,這一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同時催生新的崗位需求,推動行業人才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如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公司分析師Bryan Hayes所説,在AI時代,許多企業都面臨雙刃劍式的重組,必須在維持適當員工人數和讓AI發揮更大作用之間找到平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